(作者臉書)
多日來一直講習近平這匹戰狼,其實「大國崛起」是一個很複雜的話語,因為我們要強調的是,大國崛起的前面還有另外一個東西,叫做「韜光養晦」。
從韜光養晦到大國崛起,好像習近平背棄了鄧小平,開始大國崛起,引起了西方的警惕,今天中國的困局,因為這是大國崛起帶來的後果。可是呢,我不太同意人們說,習近平是背棄鄧小平的,為什麼呢?韜光養晦的意思就是說,我先裝孫子,我先裝弱者,等我強大了以後,我再來找你算賬。這是韜光養晦的本意。所以習近平是在執行韜光養晦,他開始大國崛起就是韜光養晦的邏輯終點。
《鬼推磨》這本書第二章『師夷』第8節「韬光养晦」,講了這個東方陰謀的來龍去脈。
"六四"屠杀和接踵而来的苏联东欧巨变,也许是一个巧合,却对北京政权的合法性,构成前所未有的挑战。邓小平当即提出两个方针﹕"韬光养晦"和"绝不当头",前者应对西方制裁;后者应对苏联解体所引起的"社会主义阵营"坍塌局面,邓小平的话叫做"我们不抗大旗,谁愿扛谁扛去。"两者的基本策略,都是避开锋芒,不当"出头鸟",以争取喘息的机会。稍微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会由此联系起类似越王句践"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的历史典故,甚至几年前林彪对毛泽东的"韬晦之计",也是一种"古为今用"。可惜对渊源流长的这种中国"光棍"传统,西方现代政治学很缺乏研究,而这段颇有研究价值的中国外交史课题,至今空白。
九〇年代初中共的重大战略变更,并未引起西方的注意。基本上,中共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从冷战形态转换成另一种经济竞争的形态,尝试极权制度以市场经济改革而存活下去的途径,他们正是通过西方的经济学观点,看到了相当大的可能性﹕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区域集团化(西欧、北美、东亚三个"经济圈"的出现)使美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矛盾丛生;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控制,是超制度超国界的,其利润第一的本质决定了中国巨大市场在国际事务中的举足轻重;全世界居民不分国籍都更喜欢泊来品,使劳动力低廉的中国对西方具有长期的竞争优势,等等。总之,1992年前后中国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的有利性,并且强调"危机感和紧迫感,决不再丧失这次有利时机了"。
邓小平的基本思路,是在国际间决不取代前苏联挑头与美国抗衡,而是偃旗息鼓,开放市场,养精蓄锐(增强综合国力),待以时日。不错,中共的确是在走进国际市场和国际"大家庭",但是它不是来当"乖孩子"的。今天回头去看,"六四"后成功打破西方制裁,颇得益于主导这一时期中共对外政策的这个最高准则。
1994年以后中共的对外态度,迅速突破"冷静观察、稳住脚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格局,开始频频主动出击、咄咄逼人,其情绪化的、不克制的态度是九〇年代初以来所鲜见的。最突出的就是制造台海紧张局势,甚至不惜在东亚海域搞"导弹危机",由此引起东亚外围国家,以及日美的不安全感,决非前几年"如履薄冰"政策的自然延续。
因为"韬光养晦"也是中共一贯衡度实力以"随机应变"的权谋,期间参杂党魁个人事功野心、情绪误判等因素甚多,如这次台海危机,明显肇因于"统一台湾"乃邓小平可超越毛泽东的罕见机会,令其不惜一搏,但是因此触犯整个东亚、牺牲中共具有巨大经济和战略意义的亚太地区的形象,常情上讲不通,也得不偿失。不久中共果然在智慧产权问题上对美让步﹐并以此为标志﹐又开始"韬光养晦"起来﹐内部文件和公开宣传均重提邓小平"六四"后"韬光养诲"的策略。作为指标含义的《中国能说"不"》一书的出现和畅销﹐正好是中共前一段对外扩张在民间产生的情绪后果﹐但是这种情绪已不符合中共新近的收敛策略﹐此书才遭到压制,却在国际间造成错觉﹐掩盖了中共的这种政策转轨。中共彻底摒弃"韬光养晦"计谋迟至二十多后的习近平当政,但是其机制仍然一脉相承,不过是党魁个人事功野心、情绪误判而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