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8日星期五

林夏如:台湾参与创新国际公卫组织 亚太中心设于台北

20210618

台湾坚持了一年多之后,在五月中爆发疫情,全民陷入恐慌,政府订购的疫苗仅有一小部分到货,国民党对执政的民进党发出猛烈炮火:"疫苗呢? 疫苗在哪里? 为什么别的政府买得到,台湾的政府买不到呢? 难道我们要换政府才能够买到疫苗吗?"

居高不下的确诊和死亡人数,击溃民心,撼动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也成为中共对台统战工具,疫苗已成国家战略物资,防控疫情升级为国安问题。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米勒公共事务中心康普顿国际关系访问教授,也是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项目的非常驻资深研究员林夏如,这一年来在台湾政治大学任教,经历了台湾疫情的反转,她说:"一开始是全世界需要亚洲,今年疫情完全转盘了!"

林夏如自去年欧美疫情非常严峻时,开始和欧美及亚太地区的公共卫生专家、企业精英和公共政策领袖,推动成立国际联盟"坚韧社会再造委员会"(Reform for Resilience Commission),从公共卫生、经济和永续发展三方面,讨论疫苗分配,和后疫情时代的政策,试图提供全世界更好的政策组合。

台湾居高不下的确诊和死亡人数,撼动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也成为中共对台统战工具,防控疫情升级为国安问题。(法新社)台湾居高不下的确诊和死亡人数,撼动民众对政府的信心,也成为中共对台统战工具,防控疫情升级为国安问题。(法新社)

她说这个委员会筹设的想法始于去年夏天当英国深陷疫情之际,英国前首相安东尼·布莱尔(Tony Blair)和前澳大利亚总理麦肯·腾博(Malcolm Turnbull)有鉴于世卫组织无法发挥作用,而决定在伦敦启动一个委员会。

"WHO没有办法真正的、很快的,以公正的角度协助国际社会进行紧急合作",林夏如说:"伦敦的想法是要有一个reset,要重新启动一个更好的机制,需要一个透明又有效的机制来应对危险。"由于台湾去年防疫成功,让台湾有机会参与这个创新国际公卫组织。

"坚韧社会再造委员会"的共同主席有3位,分别为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主席暨欧盟委员会前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前澳大利亚总理麦肯·腾博(Malcolm Turnbull)、与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米歇尔·威廉姆斯(Michelle Williams)。委员会在全球有四个中心,包括佛罗伦斯的欧洲中心、德里的南亚中心、麻州的北美中心,亚太中心设于台北。林夏如担任亚太中心主席,台湾的前副总统陈建仁和宏碁创办人施振荣担任国际委员。在全球14位由卸任官员和企业家担任的国际委员中,阿斯利康(AstraZeneca)董事长雷夫·约翰森(Leif Johansson)也在列。阿斯利康也是委员会筹组初期重要的资金支持者。台湾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詹长权担任亚太中心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将组织国际顾问委员会,台大风险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也加入成为国际研究伙伴。

欧美大量接种疫苗 亚洲沦为后段班

疫苗已成国家战略物资,台湾政府未自国外进口足够疫苗,台湾的国产疫苗又因未进行第三期试验引起争议。(法新社)疫苗已成国家战略物资,台湾政府未自国外进口足够疫苗,台湾的国产疫苗又因未进行第三期试验引起争议。(法新社)

委员会撰写报告对G7和G20提出建议,并进行游说,呼吁富裕国家捐出疫苗给需要的国家,共享公卫数据和防疫经验。去年与病毒苦战的欧美一开始是希望向亚洲借鉴,然而今年随着疫苗大量接种,情势反转。林夏如说:"三个礼拜前我们正在写报告时,英国为主的中心,他们忽然开始出门吃饭、去公园,我们变成在家里了! 这些事情没有警告的发生,印度疫情更早爆发,有委员会的伙伴员工过世,发现我们就是全世界的缩影,世界上发生的事就发生在我们的委员会,我们一开始最努力合作的除了印度,还有新加坡,新加坡还写了一个报告,但是新加坡的疫情也经过了好几波,但都克服了。台湾疫情可能要比想像久,在变种病毒传播之下,不一定能用去年那一套,要一直应变。"

纽约时报在一篇题为《亚太国家为何从抗疫模范变后进》文章中写道,在亚洲,约有20%的人至少接种过一剂疫苗,日本这一比例仅有14%。相比之下,法国这一数字接近45%,在美国超过50%,在英国超过60%。台湾收到的疫苗仍然只够供应2350万居民中的十分之一。

截至6月15日的统计,台湾每百人接种至少一剂疫苗的人数是4.24人,美国每百人是93.56人。

林夏如说:"亚洲身处新冠病毒的防疫前线,我们从疫情开始就与世界分享了很多防疫典范,目前仍是新冠变种病毒肆虐的主要战场,急需筛检工具和疫苗,相信亚洲各国可以在委员会的平台上交换彼此经验,并得到珍贵的建议。"

去年与病毒苦战的欧美一开始希望向亚洲借鉴,然而今年随着疫苗大量接种,情势反转。(法新社)去年与病毒苦战的欧美一开始希望向亚洲借鉴,然而今年随着疫苗大量接种,情势反转。(法新社)

林夏如强调,创建新型国际公卫组织的原因正是世界卫生组织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所有的国际组织在疫情上的表现都不是很理想。"她说这疫情从中国开始,来得突然,台湾去年初比美国更早警觉,但就算台湾是WHO成员,也是来不及应对。"国际组织有两大问题,一是政治阻力,二是速度不够快。"她说就像金融风暴来临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应变也不够即时。因为组织都很庞大很官僚,一旦出现紧急问题,当地政府必须立刻在国内实施相应政策,并与他国分享。对台湾来说,一是有政治阻力,也无法分享数据经验。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很多国际组织无法发挥影响力,这是为什么美国和很多国家都对国际组织有很大抱怨。林夏如说,世卫组织成员本来就没有涵盖全世界,而且它无法很快获得共识,所有国际组织都有这种官僚问题。负责分配全球疫苗的COVAX(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就是创新组织的很好例子,WHO没有这样的机制,而且若要通过WHO去决定疫苗分配,那一定不公平。所以此次台湾能参与"坚韧社会再造委员会"这个非官方组织,做出贡献,并且得到帮助,是很大的里程碑。

亚洲国家因疫情更依赖中国 各国的"中国两难"更加严重

由于世卫组织无法真正很快的以公正的角度协助国际社会进行紧急合作,国 际产官学界创建新型国际公卫组织,台湾列重要成员, 亚太中心设于台北。(法新社)由于世卫组织无法真正很快的以公正的角度协助国际社会进行紧急合作,国 际产官学界创建新型国际公卫组织,台湾列重要成员, 亚太中心设于台北。(法新社)

目前在台湾政治大学创新国际学院担任访问学者的林夏如,曾经定居香港任职 投资银行,也是香港中文大学全球政治经济学硕士课程的创始教员,研究范围包括探讨国家认同及其对台湾两岸经济政策的影响以及东亚的高收入陷阱等等。她出版过《台湾的中国两难》(Taiwan's China Delimma),解析台湾对中国在经贸与政治上的困境和选择。

谈到拜登近日访问欧洲,表示美国重返国际社会,林夏如说,不管是WHO还是G7,民主联盟能否使力,美国是关键。拜登沿续特朗普对中国的强硬立场,和特朗普不同的是,拜登的执行和用人很不一样,以多边合作,联合民主国家可以得到很大的成果,过去几年民主国家群龙无首,现在美国重回舞台,除了防疫之外还有很多议题可以合作。

林夏如非常期待拜登的对中国政策,她说"拜登用的人很好,政策方向和特朗普一样,但是还没有看到细腻的作法"。至于美国对台方面,她说台湾都已经进口美猪了,希望美国不只口头支持台湾,希望有实际行动,例如协助台湾成为WHA的观察员并没有违反一中,又例如美台能否签署TIFA双边协议,将影响今年的公投,这很严重,如果双边贸易不赶快签署,对台湾的政局会有很大影响。台湾没有加入CPTPP和RECEP也是重要问题,中国经济持续扩张,尤其这一两年因为疫情,中国市场变得更重要,亚洲国家依赖中国,需要更加和中国合作,会更以中国为中心。林夏如说,亚洲国家的中国两难(China Delima)会更加严重,台湾一直都有中国困境,如今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国的"中国两难"也都很严峻。她认为拜登和其他民主国家必须继续跟台湾密切合作,才能确保台湾的主权不受影响。林夏如说:"这是全世界经历的一次政治转型,也是台湾岛上经历的一次政治转型缩影,要理解现在是全世界在改变,拜登的领导很重要,乐观其成,可是不能说得太快。"

台湾愿分享电子防疫平台原始码 共抗疫情

台湾坚持了一年多之后,五月中爆发疫情,防疫模范生变成后段班,全台实施三级警戒,民众苦候疫苗。(法新社)台湾坚持了一年多之后,五月中爆发疫情,防疫模范生变成后段班,全台实施三级警戒,民众苦候疫苗。(法新社)

担任"坚韧社会再造委员会"国际委员的宏碁创办人施振荣,谈到台湾科技产业的优势与困境,他说,信息平台在疫情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隔离和口罩实名制等多元化科技应用,台湾卫生福利部的电子防疫系统在2020年曾获得全球资通讯科技杰出COVID-19技术解决方案(区域与国家)的首奖,这些经验和技术可以对国外分享原始码,和各国分享。

他提到,台湾的科技防疫在初期病例少时做得很好,今年爆发疫情后,病例黑数在社区大量增加,出现检测塞车,他认为这不是科技本身的问题,而是科技使用的问题,突然爆增的量,使人忙不过来,如果能善用平台,应该没有塞车问题。

担任台积电董事20多年的施振荣也谈到国际忧心半导体过度集中在台湾的风险,他说台商作为国际高科技产品供应者,为全球的需求而存在,早已国际化,正因为怕断链,本来就已在全球布局,台积电在中、美、日,或可能未来在欧洲都有晶圆厂,就是考虑国际市场需求。半导体产业在台湾的成本,比欧日美的成本少了三四成以上,因为如此,美国最近决定对半导体产业给予补贴,以平衡差距。台湾现在坐在半导体和信息和通信技术产业的金山,下一波是跨业的整合,例如医疗和信息通信技术,或服务业的国际化等,可能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台湾具有制造的优势和竞争力,然而疫苗代工目前能量不足,是否应考虑建构新的能量,值得思考。

——RFA 撰稿 陈美华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