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日星期三

环球日报:基辛格撺掇特朗普“联俄抗中”了吗(附“热爱中国的老朋友”,反水了?)

【转按:"联俄抗中"是不是白宫的战略且不说,街谈巷议、举世关注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真是形势比人强啊,中共官方喉舌终于也忍不住发声,即便不代表北京的正式立场,多少流露出中南海的惊恐不安……怎么看都像是夜里过坟场,吹口哨壮胆。】

西方媒体和中国互联网上近日都在谈论一种猜测:特朗普与普京的赫尔辛基会晤是基辛格建议并推动的。这次会晤还引起了人们对去年6月基辛格赴莫斯科会见普京旧闻的回顾,分析认为,那是基辛格帮助特朗普去做克里姆林宫的工作。这些说法指向了一个更大胆的猜测:基辛格在指导特朗普"联俄抗中"。
  美国《野兽日报》不久前援引匿名知情人士的话,做出了最为详尽相关报道。渐渐地,舆论界谈论基辛格建议"联俄抗中"的声音多了起来,基辛格本人和美国政府都没有就此进行回应。
  我们倾向于认为,美国媒体的报道"无风不起浪"。如果说基辛格真帮特朗普做了涉及俄罗斯的战略规划,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基辛格是现实主义国际政治学者,也是坚定的美国爱国者,他当年推动尼克松政府"联中抗苏"是为了维护美国国家利益,今天他如果反过来推动特朗普政府"联俄抗中",也是为了美国利益,这当中的思想逻辑和行为逻辑都是一以贯之的。
  问题在于,"联俄抗中"搞得起来吗?即使美俄关系真的得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美方给这一行动起个奢侈的"联俄抗中"名号,它与当年的"联中抗苏"能是一个内涵甚至战略上等价吗?相信基辛格的水平不至于像美国媒体的小编一样粗糙,临到90多岁了,再开一个"国际政治标题党"的先河。
  基辛格很可能鼓励了特朗普缓和同俄罗斯的关系,避免美国"两线作战"。但这同"联俄抗中"仍有很大距离。首先,美俄"联"起来很难,双方有乌克兰、叙利亚等多个死结,俄罗斯绝不会让,美国要让就会失去欧洲的信任。接下来是,对中国"抗"起来更难,俄中早已解决边界问题,是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让俄罗斯用对抗中国来换取同美国缓和关系,做如此亏本的战略买卖,克里姆林宫没那么傻。
  21世纪的世界早已不是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界限总的来说在淡化,没有一个大国会真正沉迷于价值观外交和阵营外交。欧盟是美国现成的盟友,美国搞"联欧抗中"似乎最容易,但它搞得起来吗?容克与特朗普达成妥协,但这种妥协质量低得像是件伪劣衬衫,刚回到欧洲过了一回水,就让各种争议搞得面目全非了。
  还有,美国很适合搞"联印抗中",中印有边界纠纷,"印太战略"一拍即合。但印度总理莫迪今年来中国两次,印度表现出在获得西方好处的同时与中国发展稳定合作关系的"战略滑头",它至今没有给美国在战略上当枪使的意思。
  与欧洲和印度比起来,俄罗斯同美国和西方的关系可谓最历尽沧桑。俄是有充分外交经验的大国,除非它自己与中国发生激烈利益冲突,它绝不会用把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变成对抗关系这么高的代价当作改善与美关系的"投名状"。如果基辛格与特朗普都认为这是一笔对俄罗斯来说的"好买卖",那么华盛顿的自恋真是不可救药了。
  最重要的是,冷战时期的那种大三角关系现在已经不可能重现了。那个时候国家的关系营垒分明,如今的各国关系则要复杂得多,包括美国要跟中国竞争,也需要采取与美苏对抗不同的方式。联某抗某这种思维方式已经过时。
  不过上述传闻还是提醒了我们,中国今后稳定同俄罗斯及所有其他重要国家的关系是多么重要,美国的政治精英们在觊觎它们。同时中国人也该想一想,日本是美国在东亚最重要的盟友,中国是否应该在缓和同日本关系方面祭出更多的举措呢?换句话说,中国在削弱美日同盟对付中国的锋芒方面是否有作为的空间呢?
  美国已经将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中国不应与它搞针锋相对的战略迎战,但是瓦解华盛顿针对中国构建统一战线的战略环境,却是应该大力去做的。把中国的朋友搞得多多的,与每一个朋友尽量结成利益甚至命运共同体,把算大账置于算小账之前,这些都是中国应当尽力而为的。

附:
"热爱中国的老朋友",反水了?
大门缓慢开启,普京侧身进来,脚步健硕地径直走向大厅一侧的圆桌。虽然有些吃力,但门响的一瞬,基辛格还是强拄手杖站了起来。几年前他的一根韧带撕裂,除非是见贵宾或挚友,一般不再起身致意。
这次见面是在一年多前,2017年6月29日。
克里姆林宫说,这只是朋友间的一次私人会面,基辛格在莫斯科参加俄前总理普里马科夫的纪念论坛,"顺便"见了普京。
基辛格是带着特朗普的嘱托去的吗?一年多来,这个猜测一直在发酵。今年7月赫尔辛基普特会后,猜测变成了美国媒体上若有其事的报道:基辛格一直在帮特朗普筹划改善对俄关系,他甚至建议总统下一盘"联俄抗中"的大棋。
克里姆林宫的"知己"
基辛格是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者,马基雅维利主义信徒。粗暴点说,就是他坚信为了国家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担任国家安全顾问和国务卿期间,他于1969年主导实施对北越支持者柬埔寨的秘密轰炸,1971年支持孟加拉国从巴基斯坦独立,1973年策划推翻智利总统阿连德的政变,等等。其中最经典的,当然要属1970年代"联中抗苏",与后来的布热津斯基一起,为冷战对手敲响丧钟。
2017年6月29日,普京会见基辛格。
或许,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大师,高就高在他"现实"得足够彻底。
基辛格是犹太人,15岁时随父母逃离纳粹德国。犹太人对旧欧洲没太多好感,其中也包括沙俄。虽然没波兰裔的布热津斯基那样仇俄,但犹太人基辛格对俄国的印象好不到哪去。
但苏联倒下后,基辛格转变对其主要继承者俄罗斯的态度,坚持应改善美俄关系,保持俄罗斯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过去20多年,莫斯科与华盛顿的关系大部分时间处于低谷,但基辛格却成了克里姆林宫口中的"知己"。
2016年12月,基辛格在诺贝尔和平奖奥斯陆论坛上,与前任美国国安顾问布热津斯基打招呼。
据说基辛格早就慧眼识珠。他在1990年首次见到普京,就对这个年轻人颇感"好奇"。在基辛格提出一连串问题后,当时刚从东德结束间谍任务回国的普京,面带腼腆地坦陈,"我是做情报工作的"。在场的人回忆说,基辛格马上回道:"体面的人都是从做情报工作开始的,我也一样"。
随后二三十年,普京一步步攀上政治顶峰。美国历任政府中一波又一波的鹰派,接力似地怼普京,但基辛格却和他保持着紧密沟通。算上去年6月这次,他们已见过17次。
特朗普的神秘嘱托
较之以往,最近这次会面引发了出人意料的关注:基辛格是带着特朗普的嘱托去的吗?
这样的揣测,已在媒体和政治观察员圈子里热议多时。有报道说,特朗普2016年底胜选后已3次面见基辛格,请教外交政策问题。
至少在对俄关系上,基辛格的建议一如既往,主张美俄尽快建立工作关系。
2016年底,德国《图片报》援引一个"西欧情报机关"的报告说,基辛格正为特朗普制定计划,以实现美俄关系正常化。这个计划中,包括美国承认俄罗斯对克里米亚的权利,以换取俄保证乌克兰东部的安全;美国同意把前苏联的实力范围"让给"俄罗斯,以重塑两极世界格局。
报道内容从未被证实,但有关基辛格在美俄间促谈的猜测,一直在持续。尤其今年7月赫尔辛基普特会后,很多人又回想起一年多前基辛格的那次莫斯科之行。
美国"野兽日报"网站最近的一篇报道,更把基辛格的促谈,升级为一个"联俄抗中"的大招。
报道援引5位知情人士的话说,基辛格已向特朗普提出建议,通过密切与俄罗斯的关系,遏制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影响。
美国网络杂志Slate等媒体惊讶地说,如果属实,这将是基辛格的"自我逆转":是他在1970年代推动"联中抗苏",现在又是他要搞"联俄抗中"。
一些中国网民也在调侃,说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反水了。
不是没有可能
基辛格本人,美国白宫和国家安全委员会,都还没对这些猜测作出回应。但美国一些政治观察家,已经忍不出给出他们的分析。
一种说法是,"野兽日报"网站报道援引的"知情人士",主要来自特朗普执政团队。他们的目的,很可能是给特朗普近期的外交行动,披上一件"基辛格式"的耀眼外衣:基辛格的光环,既能放大总统决策的"英明",也能为他抵挡一些批评。
以基辛格的资历和他经历过的舆论阵仗,只要官方不予置评,他也不会站出来说什么。更何况,现在特朗普改善对俄关系,正合他意。
这种解释,很像美国国内反特朗普力量的借题发挥。他们把重点放在是不是特朗普团队在搞鬼,而不是基辛格是否真的建议"联俄抗中"了。
被"装进"这个猜想的我们,却不得不想得更多一点。
基辛格会"自我逆转"吗?刀哥熟悉的一位国际关系学者毫无犹豫地给出答案:不是没有可能。
因为基辛格是美国的坚定爱国者,按照现实主义原则为美国利益服务,是他一生的行为逻辑。
对比中美建交40年前后,国际格局巨变,如果他认为中国危及美国地位,那么主张联俄抗中,不但不是他的"自我逆转",反而是其战略思维的一以贯之。
基辛格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均势"会否被打破。
他是梅特涅和俾斯麦"均势思维"的继承者,1954年的博士论文让他一举成名,论文题目是《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累与和平问题》,主要就是对欧洲古典均势学说的评述。
在去年发表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的文章中,基辛格开诚布公,"在正在形成的多极秩序中,俄罗斯应该成为全球均势中必不可少的一极。"
均势,均势,这是基辛格战略字典里永恒的关键词。
在2015年出版的《世界秩序》一书中,基辛格写道:"均势至少受到两方面的挑战:一是某一大国的实力强大到足以称霸的水平;二是从前的二流国家想跻身列强行列,从而导致其他大国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直到达成新的平衡或爆发一场全面战争。"
在基辛格要搞"联合抗中"的猜测传出后,很多人把这段话翻了出来:一个大国势力强大到足以称霸、从前的二流国家想跻身列强行列......基辛格指的是中国吗?
他是一个美国人
迄今为止,95岁的基辛格已经80多次来到北京,这个记录短时间内恐怕难被打破了。
可以看到,他有时候被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但外交上上的事,从来都是虚实结合。如果基辛格真提出了"联俄抗中",就更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美国政治家,基辛格40多年来的对华友好,出发点终究还是维护美国的利益。而且最初考虑恢复中美关系,也不是他的"创意"。
1968年刚进入尼克松政府时,他还只是个欧洲或苏联问题专家,没怎么想过亚洲的问题。
为什么后来想起"联中抗俄",至少存在两种说法:一种是,费正清给他出了主意。他们在从纽约到波士顿的列车上偶遇,谈论了回复中美关系问题。
另一种,是基辛格在布拉格,结识了曾担任捷克斯洛伐克在德国情报活动的负责人安东宁•施奈达雷克。这位情报头目对他说,美国应该和中国就共抗苏联达成协议。
刚听到这个建议时,基辛格还感到惊诧。但当尼克松也开始思考与中国建立积极关系时,基辛格跟上了老板的思路。
最终,他在1971年登上了借道巴基斯坦飞往北京的飞机。
毫无疑问,基辛格对打破中美关系僵局做出巨大贡献,这改善了中国外部环境,帮助了改革开放。卸任后,他继续依靠在中美商界的资源,引导不少美国企业进入中国。
但归根结底,在中国留下的这些"功绩",是他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的副产品:推动中美建交,是为遏制苏联;推动美国公司对华投资,更多是美国制造业全球化的需要。
还是那句话,他是一个美国人,一个坚定的美国爱国者。
"联俄抗中"玩不转
如果基辛格真搞了"联俄抗中",这个翻版的"尼克松—中国游戏",还玩得转吗?恐怕是不行了。首先一点,当年美苏对抗,建立在意识形态阵营鲜明的对垒上,双方都拉帮结派。
但现在中国早不搞意识形态外交了,美国想拉帮结派,也不容易。在国家利益极度复杂化的今天,即使是基辛格出手,也难轻易整合出一个"对华阵营"来。
再者说,俄罗斯也不会跟美国跑,过去它在这方面吃过了太多的苦。
这几年,基辛格几乎每年都参加俄前总理普里马科夫的纪念论坛。普里马科夫是谁?他是叶利钦时期最有威望的一位总理。
是他,扭转了叶利钦前期向西方"一边倒"的政策,转向"多方位外交",尤其推动和实现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他,在1998年俄罗斯经济内外交困时,改变照搬西方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做法,及时遏制危机。
叶利钦和普京。
基辛格对普里马科夫有着很高评价,那他当然也知道俄罗斯人遭过的罪,知道俄罗斯不会再轻易相信美国人了。
基辛格不想美国对中俄双线作战,想集中一个方向。但现在的华盛顿,根本无力像1970年代那样,对它拉拢的对象提供足够价码。
俄罗斯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的一位学者举例说,当年美国给中国开出的价码,是结束中国的孤立状态,并提供军事技术。但想想现在的美国会帮俄罗斯完善民用和军用技术装备吗,"这纯属天方夜谭"。
英国《金融时报》记者最近采访了基辛格,他和基辛格在纽约曼哈顿的一家餐厅共进午餐。席间,不时有人走过来跟基辛格握手。
其中一个人说:"我是乌克兰驻联合国大使。""谁?"基辛格问。"乌克兰",那名外交官答道。
基辛格面露喜色。"啊,乌克兰!我是一个坚定的支持者。"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小细节:如果真如德国《图片报》报道,在基辛格新设定的棋局中,他已做好牺牲乌克兰在克里米亚的利益来拉拢俄罗斯,那么他对那位乌克兰外交官的热情寒暄,就真狡黠得让人后脖颈发凉了。
或许,这就是真实的"现实主义者"基辛格。
回到基辛格怎样对中国的问题上,历史是历史,现实是现实。过去他对中国的帮助和贡献,我们不忘。但如果他真转变对华态度,我们也只能比照他的态度来对待他了。

來源 | 補壹刀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