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
战争前夜的日本,并非没有尝试过另外的道路。
文|李青岚
1920 年代的最后几年里,新近才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的日本,突然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危险形势。
这几年里,日本不但经济上逐渐陷于慢性危机,金融风暴一触即发;而且在国际上四处挑衅点火,伸张大国意志,结果招致各国不满,到处面临风险和阻力。
所幸在 1929 年 7 月,新上任的滨口雄幸首相推出多项重大改革,不但有望让日本经济恢复健康,而且也重新开始韬光养晦,与各国修补裂痕,重建友好的国际环境。
当时的人们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日本将在不久之后走上完全相反的国家改造之路,直到 1945 年。
危机的诞生
1929 年,一部名为《我毕业了,但是》(大学は出たけれど)的喜剧片在日本上映。
这部由小津安二郎执导的影片讲述主人公野本大学毕业即失业,为了面子向老家的母亲谎称已找到工作,由此引发一连串人仰马翻的意外。
▍青年导演小津小市民电影开篇之作
这个引起无数年轻人共鸣的故事,背景是当时一年比一年严酷的大学生就业难现象。
1929 年,日本大学及专门学校毕业生只有 27% 能够找到工作,顶尖的东京帝国大学(日后的东京大学)应届生就业率也只有六到七成。
早些年毕业的学长们,日子同样不好过。各大企业裁员、降薪的动作此起彼伏,如象征日本经济的三井财团,不但整体降薪 20%,而且裁员补偿也砍掉一半。在寸土寸金、大企业总部云集的东京丸之内中央 CBD,有近三分之一的办公室处于空置状态。
▍1930 年左右的东京银座
贯穿整个 1920 年代日本经济的慢性危机,此时发展到了一个顶点。
危机的关键词,是当时人所谓的「放漫财政」。
一战外贸景气结束后,日本转而长期采用财政与货币刺激手段,依靠投资拉动经济,信贷资源集中于大财团和基建投资平台。经年累月,银行、企业、物价与就业等方面的不良后果愈演愈烈。
主流舆论普遍认为,出路在于压缩杠杆,依靠市场出清恢复经济效率。然而,历届内阁虽然都高喊改革和紧缩,但却不见实质动作。僵尸企业的债务,已经绑架了银行体系,继续放水尚能勉强维持,一旦破局,则难免爆发社会恐慌。
这种「短痛」的政治代价,往往是政党内阁所难以承受的,两年前的昭和金融恐慌就是明证:
1927 年 3 月下旬,顶级财阀铃木商社爆发危机,其最大债权人台湾银行决定停止提供新的融资。
▍小栗旬主演的电视电影铃木商社的女当家,片中对这次金融恐慌有细致呈现
消息传出,铃木财团的资金链立即断裂。此时,台银对铃木财团的贷款余额已达 3.6 亿日元之巨,相当于日本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总额的近四分之一。
台银是政策性银行,存款业务并不发达,主要依靠其特殊地位,通过银行间拆借市场、以及日本央行名为「震灾手形」的贴现窗口获取流动性,是当时这类借短放长游戏的最大玩家。
因此,台银的坏账风险很快向市场上的资金拆出方蔓延,同业拆借市场风声鹤唳,流动性枯竭,各地均出现储户挤提风潮。
尤其严重的是,东京第十五银行本来与宫内省关系密切,以致被外界视为「内库」,此时也因为大量拆出资金无法收回,在 4 月 21 日倒闭。金融恐慌随之发展到了顶点。
▍铃木商店危机公开化
当政的若槻礼次郎内阁,立刻提出紧急救助台湾银行的计划,但却在贵族院遭到了反对。
原因在于,若槻内阁号召对内改革、对外友好,早已不为贵族圈子和军头所青睐,结果救助案审议并未限于金融政策的讨论,而是变成了对若槻内阁外交政策的总批判会。
70 岁高龄的明治维新老革命伊东巳代治伯爵一马当先,怒斥若槻对华「软弱外交」,一味配合英美步调,保护日侨和日本贸易商不力,而这些正是此次金融危机的真正原因。
台银紧急敕令遭到否决,若槻内阁也随之而倒台。与贵族、军头合流的最大在野党政友会受命组阁,其总裁、前陆军大将田中义一成为首相。
日本开始说不
田中上台标志着传统自由主义的内政外交改革难以为继,日本朝野的保守暗流浮上水面。
▍田中义一(右)与前首相高桥是清合影。高桥于 226 兵变中遭昭和男儿「天诛」
不过在此时,「日本不高兴」的情绪,此时尚未碰撞出一张足以落实的替代蓝图。内政上,田中内阁因循财政放水老路;在金融恐慌后进一步恶化的企业融资和就业问题上,也只能拖下去了事。
田中内阁主要的政策变化,发生在外交领域。
当然,亲自兼任外相的田中首相,外交政策也并非一味惹事。
日本传统上亲善英美的国策惯性仍十分强大,1927 年更是日美两国民间外交又一个黄金期。传教士古利克(Lewis Gulick)发起了向日本儿童赠送玩偶运动,得到公众热烈响应,结果有一万多个代表美国人民情谊的洋娃娃(青い目の人形)远渡重洋,分送日本各地小学。
日本也由京都传统匠人精心制作 58 具日本玩偶,象征日本 58 个都道府县(含朝鲜、台湾),在同年底回赠美国。
▍金发人偶从此成为日本大众文化符号之一,在麻生太郎前首相心爱的《蔷薇少女》漫画中,第一个罗真人偶被设定为大正时期出现
经贸往来历来是日美关系的压舱石,华尔街早已滋养出了一大批对日友好人士,包括摩根财团的核心人物,当时美国最重要的金融家托马斯拉蒙特(Thomas Lamont)。
在这批亲日人士的运作下,1927 年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筹划在美国市场发行债券,尽管在最后关头被叫停,但次年东洋拓殖株式会社成功发行美元债,代表着美国行政当局对日本开发满洲的态度已经有所松动。
▍拉蒙特在日本度假期间留影
不过,与此同时,田中内阁对华政策则转向强硬,一年时间先后三次出兵山东,直接介入南北战事。
随着国民军北伐进程加快,日本的介入动作也不断升级,与九国公约所确定的对华关系法理框架产生越来越大冲突。
1928 年 5 月 18 日,虽然各国公使团反对介入京津战事,但田中内阁为了阻止国民革命军追击奉军出关,确保所谓满洲治安,竟直接向南北两军发出了解除武装的警告(支那南北両軍ニ交付スヘキ覚書),关东军也向沈阳、锦州、山海关等要地移动。
▍济南事件中被日军俘虏的北伐军士兵。在田中义一对华积极政策的主导下,日本出兵山东,阻碍北伐战争,并在 1928 年五月与蒋介石领导的北伐军爆发激烈冲突,严重破坏了中日关系。
这种单方面行动终于踩中红线,引发英美强烈反弹。美国国务卿凯洛格次日表态称,不承认日本在满洲拥有特殊势力范围。
面对急转直下的外交形势,田中内阁尚未作出反应,而一群关东军的青年军官,却已经决定替国家分忧:6 月初,沈阳郊外一声巨响,张作霖乘坐的专列在皇姑屯被炸毁,张本人也于当日伤重不治。
然而,事态的发展对日本并无好处:继承父业的张学良 7 月 1 日通电全国,声言绝不妨碍统一,东北易帜势头已成。
▍「满蒙生命线」理论的积极拥护者石原莞尔
结果,随着日本一改韬光养晦的软弱作风,上下一心、摧枯拉朽对弱小邻邦「亮剑」,接踵而来的竟是如此「成果」:与英美关系出现裂痕,失去了关于满洲法理地位的模糊操作余地;中国统一形势无可逆转,全国上下反日情绪空前高涨。
如此剧变,使日本朝野逐渐清醒过来,开始调整对外政策。
1928 年 8 月,日本热情响应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号召,成为巴黎非战公约首批签约国,庄严承诺放弃以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手段,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
随后,日本又促成格洛斯特公爵访日,向天皇裕仁颁发嘉德勋章,重新确认了英日两国皇室的传统情谊。
▍日后的英王爱德华八世和服照
在对华外交上,田中内阁收敛起咄咄逼人的霸气,在重订商约、外交承认、解除军火禁运等问题上跟随英美步调,山东问题也艰难完成善后。
不过,尽管田中内阁暂时扑灭了自己点起的野火,但日本社会在连续挫败之下,已在期待新的改革,田中所代表的保守派势力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了。
1929 年 7 月 2 日,经宫中势力运作,田中义一正式辞职,最大在野党民政党总裁滨口雄幸旋即被指定为接任人选。
这位财经部门官僚出身的新首相,仅用 8 个小时就完成了组阁工作,显示出超乎寻常的工作效率。
而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则是他在组阁当晚决心改革的自白:
我接受组阁大命之时,已做好了决死的心理准备。我已无所顾虑,要尽可能的履行好总理责任。即便因为什么变故而中途倒毙,这也是尽了一介男儿的本分。
▍滨口雄幸与首相官邸前的狮子像
日本走向疯狂前的最后一次急刹车,即将正式开始。
改革历程
滨口身负的压力与改革决心,深刻体现在他悲壮的自白中——人人都知道日本经济病了,很多人也能说出一套完善的解救办法,然而要推动实施这些要得罪人的办法,需要的绝不只是智慧,更是高调的决断。
滨口即将确实是此时日本以深化改革突破危局的唯一人选。
上任一周之后,滨口内阁公布了其十大施政要点:对外推进日华友好,配合列强海军裁军谈判,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对内严肃财政纪律,紧缩政府开支,同时推进社会保障建设和僵尸企业整顿。
▍1927 年服役的赤城号航空母舰,最初设计规划为天城级战斗巡洋舰的 2 号舰,为配合列强海军裁军谈判改装为航空母舰。
这一套政策组合拳的核心,是「金解禁」:在内外条件的配合下,解除黄金出口禁令,恢复战前金本位下宏观经济自行调节平衡的功能。
在这一政策的设想中,日本经济将在一两年勒紧裤腰带的苦日子之后,恢复健康体质,治愈绵延 10 年的慢性危机。
滨口还在压缩公务开支上做出表率,比如减半内阁自由支配的「机密费」,严禁高级公务员出入高档消费场所,各中央省厅公务用轿车一律缩减为五辆以内,首相带头、中高级公务员(年薪超过 1200 日元)普遍降薪。
1930 财年,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压缩 10% 以上,节约的财政盈余用于偿还国债。地方政府的财政纪律也遭到严肃整顿,地方财政支出在 1929 财年即压缩 12%,新发地方债被基本叫停。
滨口内阁紧缩财政的同时,劳动保障、失业救济、义务教育支出则不减反增,国营铁路运费下调,以降低商品流通环节成本,还计划用海军裁军的富裕财力进行减税,企业整理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调研,并在其任内出台了《重要产业统制法》,成为日后东亚各国产业政策的滥觞。
1929 年 10 月下旬,美国股市出现暴跌行情,即大萧条的起点「黑色星期五」。而此时在日本,滨口雄幸上任一百多天雷厉风行的施政,已经点燃了全社会的改革热情,紧缩改革并未因此止步。
11 月,滨口内阁正式宣布黄金禁令解除,生效日为 1930 年 1 月 11 日,币制闯关拉开了帷幕。
鉴于其他列强此前恢复金本位时,普遍出现过黄金储备流失与通货紧缩,滨口内阁一方面作了大量对内宣传工作,向民众坦率告知可能遇到的经济困难,解释改革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争取了摩根、汇丰等英美银行融资支持,充实硬通货储备,用以平抑外汇市场波动。
一连串动作后,滨口内阁当年 12 月底解散国会,准备通过新的大选加强民政党力量。
大选中,虽然反对党竭力批判金解禁政策,向民众强调经济减速会如何影响生活,打出「要景气还是不景气」的竞选口号,但结果却是民政党大胜,获得了众议院单独过半数席位。
日本民众充分肯定了滨口内阁的改革,愿意承受金解禁带来的暂时困难。
▍金解禁前夕,普通人的忐忑与期待
1930 年 4 月,滨口内阁又签署了伦敦海军条约,承诺重型巡洋舰吨位限制在美国的 60%,辅助舰总吨位为美国的 70%,预计条约生效后,日本可节约 5 亿日元以上的军费开支,滨口内阁拟将这部分财力余裕用于减税。
不过,在滨口改革期间压抑多时的保守势力,仍在等待发难的机会。金解禁等一系列改革是社会共识,一时找不到可攻击的破绽,但在伦敦条约上,保守派还是找到了突破口。
贵族、军头、在野党、民间志士再一次紧密地团结了起来,以侵犯天皇统帅权为借口掀起倒阁运动。
由于民政党在国会有绝对多数席位,在野党难以掣肘,因此贵族院成为主战场,老革命伊东巳代治再次出头,担任伦敦条约审查委员长,要追究条约签约人的责任。
▍老革命伊东巳代治
不过,在贵族院的十次条约审查质询中,滨口雄幸都未有让步,而贵族院却因为专横而引起社会公愤,最终被迫低头,于 1930 年 10 月 1 日批准伦敦条约换文,创造了日本宪政史上政党内阁迫使贵族院让步的奇迹。
一时间,滨口的声望达到顶峰,看起来保守势力已经没有任何办法能阻止这位首相推进改革了。
也是在这个月,滨口指示外务省,在官方公文中一律不再采用支那代称中华民国,并择机修改以往政府文书中的支那旧称。
然而,改革的末日却在不久后到来了。
1930 年 11 月 14 日清晨,滨口雄幸出现在东京火车站站台,计划出席观摩陆军年度演习。由于不喜欢首相的特殊警卫待遇,滨口和普通乘客一起候车,结果被 23 岁的民间爱国斗士佐乡屋留雄近距离枪击。
▍右翼团体爱国社党员。滨口雄幸首相暗杀未遂犯:佐乡屋留雄
子弹在滨口下腹部炸开,经紧急手术保住了性命,但小肠被切除三分之一,部分弹片无法取出。
这一枪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滨口疗伤期间,在野党展开了新一轮倒阁攻势,历数滨口雄幸外交、经济等一系列罪状。
政友会议员松冈洋右批判了滨口对华软弱外交,其主张用中国而非支那之称:「抛弃日语而使用中华民国之称呼,这种态度和用心,已充分说明所谓币原外交(滨口内阁外相币原喜重郎)是个什么东西」。
滨口的倒下,使其改革事业丧失了生机。其同僚们虽然可以延续其改革政策,却不具备滨口的魄力和勇气,难免浅尝辄止,流于形式。
改革前途不定,经济紧缩的痛苦就更令人难以忍受了。日本的民意在历史十字路口几经飘摇,最终转向了保守情绪。
▍紧缩政策后期的漫画,讽刺财阀与民众负担不均
1931 年 3 月,滨口强撑病体出席国会,结果伤情恶化,4 月 5 日再度接受手术,4 月 13 日辞职,同年 8 月 26 日去世。
9 月 18 日,关东军攻占沈阳城,国家改造的新时代拉开了帷幕。
▍滨口去世后,右翼大佬藤田勇立即出资资助陆军总部桥本欣五郎等人,计划在 9 月 28 日于满洲、东京同时发动部队独走,满洲计划因消息泄露而提前至 9 月 18 日发动,东京屠尽政党活动家及金融界财阀的计划尽管胎死腹中(十月事件),但极大震撼了政坛,迫使其后政党内阁主动与军方合流
主要参考文献
堀幸雄《战前日本国家主义运动史》
纐纈厚《田中义一》
野村秀雄《明治维新政治史》
雷鸣《日本战时统制经济研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