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軍不斷提升軍備,部分創新只屬技術構思,已令一眾軍迷亢奮。
筆者上周剛說了中國軍工亦步亦趨,投機取巧,就看到海軍工程大學艦船工程系艦船性能教研室董教授令人耳目一新的創新──能在水面、水下快速變換的作戰平台。鑒於中國軍迷對它堪稱震撼的評價──「航母編隊新利器」、「顛覆傳統海洋作戰理念」,「將讓核潛艇成為歷史名詞」──實在有必要一探究竟。
原來,這種「常潛式海洋攻搜作戰平台」的核心創新不過是船體設有壓載流道,靜止或低速游弋時海水會灌入,充當壓載水,達到總排水量一半以上船體和上層建築的大部則浸入水中,航速增加時流道內的海水被引出,加上船底動升力,船體被抬出水面,可高速航行並發射武器。
水面艦艇如果能隨時潛入水下,當然能增強(針對水面雷達和光電等探測手段的)隱蔽性,向這類方向創新當然是好事,可也要注意,這個創意並不新鮮,南美毒販早就用土製的半潛小艇躲避美國緝毒力量的搜索了,對軍艦無非是其性價比如何的問題。
從技術手段的創新上看,該項目無非是提出了一種壓載水快速動態充/排的途徑,但必須於航行中實現,且還要輔以船底動升力(不就是水翼艇嗎),可見充/排的使用條件受限,速度也較慢,於小型船艇上尚有快速上浮/下潛之效,可研究者的目標竟又吹噓到排水量數千噸級的巨艦。大型潛艇的使用經驗是,無論是暴露後需快速下潛,還是有事需快速上浮,如需借助在水面依依不捨地滑行相當距離才能完成,早就誤了卿命。
歷史上,二戰中日本就大膽嘗試過潛水航母,直到最近俄羅斯還有人提出用冷戰遺留的怪獸──「台風」級核潛艇改裝潛水航母,但都因為潛水的特殊要求而嚴重制約了航空性能,成為不倫不類的「雞肋」或空想。董教授的項目也必然存在水面/水下性能兼顧造成的兩難,前蘇聯時代發展能在水面超低空長時間節能飛行的地效飛行器的經歷就是經典教訓,這也是該項目2010年提出時就遭到國內專家否定的原因。
雖然現在的報道美其名曰「這沒有動搖董教授堅持原創新船型的想法,2013年最終成功申報並圓滿完成了總裝『新型快速作戰平台』項目」,其實翻譯過來或許是「經過百般活動,利用某種力量成功推翻了專家中間佔多數的否定意見,強行拿到了立項和經費」。這在中國國防科研領域實在是保留曲目,從明明已被證明局限和代價嚴重的地效艇、大型水上飛機還依然被社會和領導們高度重視,就可知這種評價體系的扭曲。
更可怕的是,弄個新穎但不實用的原理拿了錢、得了獎、立了功,在應用上不妨低調一點,以免牛皮破了不好收拾。比如這種設計搞成「9XX型搜攻潛艦」,完全可以吹成應用了最時髦的美國「網絡中心戰」理念,效仿ACTUV(反潛戰持續跟蹤無人艇)項目,簡化自身,利用數據鏈網絡和外部情報支持,在遠洋長時間跟蹤敵方潛艇。
其實董教授可能也不是沒這樣吹,然而他自己和抬轎的記者、軍迷偏偏太貪婪,又非要吹噓這種艦「全能(對空、對海、對陸、對潛)、高速(包括水下)、可隱身、大噸位,在國際上具備領先地位」,還附上了想像圖。
這些圖顯然連自己畫都懶得動手,直接抄襲國外70年代就層出不窮的「武庫艦」概念。其巨大的噸位和大量的導彈立刻讓一知半解的軍迷們高潮迭起,什麼「搭載的大量武器只能證明其攻擊能力強悍,依靠其強大的聲吶性能和其他艦艇的數據信息支持,其搜索能力也不容小覷」。一股子前蘇聯海軍「載機巡洋艦」的疊床架屋之感撲面而來。
一旦開始自吹,中國人就基本喪失智商。「如果055(大型驅逐艦)是趕上國際水平的話,那麼它就是超越,接下來的路就只能我們自己探索了」,還高處不勝寒起來了;更有網友一針見血「可悲呀,為什麼國家開始創新了,反而有些人開始說風涼話了呢?你為國家做不了貢獻,還在這裏否認別人的成果」。
可是,睜眼看看吧,除了ACTUV,去了解一下美國的SHARC(搭載傳感器的長航時無人水面艇)、 「空中拖曳式海軍系統」(TALONS)等項目。與中國這種什麼「常潛艦」相比,高下立判。這些項目有的也利用的是早已提出的傳統思維,但一來明確承認局限,揚長避短,二來傳統思維的創新應用,前提是關鍵技術的全新突破。中國人言必稱彎道超車和顛覆性技術,你當然可以搞沒有翅膀的飛機,沒有履帶的坦克,但你的實現途徑在哪裏?
途徑八字還沒一撇,就「全能」、「國際領先」和「超越美國」起來,怎麼堂堂一個大國,混得跟伊朗、朝鮮一個德行?
原來,這種「常潛式海洋攻搜作戰平台」的核心創新不過是船體設有壓載流道,靜止或低速游弋時海水會灌入,充當壓載水,達到總排水量一半以上船體和上層建築的大部則浸入水中,航速增加時流道內的海水被引出,加上船底動升力,船體被抬出水面,可高速航行並發射武器。
水面艦艇如果能隨時潛入水下,當然能增強(針對水面雷達和光電等探測手段的)隱蔽性,向這類方向創新當然是好事,可也要注意,這個創意並不新鮮,南美毒販早就用土製的半潛小艇躲避美國緝毒力量的搜索了,對軍艦無非是其性價比如何的問題。
從技術手段的創新上看,該項目無非是提出了一種壓載水快速動態充/排的途徑,但必須於航行中實現,且還要輔以船底動升力(不就是水翼艇嗎),可見充/排的使用條件受限,速度也較慢,於小型船艇上尚有快速上浮/下潛之效,可研究者的目標竟又吹噓到排水量數千噸級的巨艦。大型潛艇的使用經驗是,無論是暴露後需快速下潛,還是有事需快速上浮,如需借助在水面依依不捨地滑行相當距離才能完成,早就誤了卿命。
歷史上,二戰中日本就大膽嘗試過潛水航母,直到最近俄羅斯還有人提出用冷戰遺留的怪獸──「台風」級核潛艇改裝潛水航母,但都因為潛水的特殊要求而嚴重制約了航空性能,成為不倫不類的「雞肋」或空想。董教授的項目也必然存在水面/水下性能兼顧造成的兩難,前蘇聯時代發展能在水面超低空長時間節能飛行的地效飛行器的經歷就是經典教訓,這也是該項目2010年提出時就遭到國內專家否定的原因。
雖然現在的報道美其名曰「這沒有動搖董教授堅持原創新船型的想法,2013年最終成功申報並圓滿完成了總裝『新型快速作戰平台』項目」,其實翻譯過來或許是「經過百般活動,利用某種力量成功推翻了專家中間佔多數的否定意見,強行拿到了立項和經費」。這在中國國防科研領域實在是保留曲目,從明明已被證明局限和代價嚴重的地效艇、大型水上飛機還依然被社會和領導們高度重視,就可知這種評價體系的扭曲。
更可怕的是,弄個新穎但不實用的原理拿了錢、得了獎、立了功,在應用上不妨低調一點,以免牛皮破了不好收拾。比如這種設計搞成「9XX型搜攻潛艦」,完全可以吹成應用了最時髦的美國「網絡中心戰」理念,效仿ACTUV(反潛戰持續跟蹤無人艇)項目,簡化自身,利用數據鏈網絡和外部情報支持,在遠洋長時間跟蹤敵方潛艇。
其實董教授可能也不是沒這樣吹,然而他自己和抬轎的記者、軍迷偏偏太貪婪,又非要吹噓這種艦「全能(對空、對海、對陸、對潛)、高速(包括水下)、可隱身、大噸位,在國際上具備領先地位」,還附上了想像圖。
這些圖顯然連自己畫都懶得動手,直接抄襲國外70年代就層出不窮的「武庫艦」概念。其巨大的噸位和大量的導彈立刻讓一知半解的軍迷們高潮迭起,什麼「搭載的大量武器只能證明其攻擊能力強悍,依靠其強大的聲吶性能和其他艦艇的數據信息支持,其搜索能力也不容小覷」。一股子前蘇聯海軍「載機巡洋艦」的疊床架屋之感撲面而來。
一旦開始自吹,中國人就基本喪失智商。「如果055(大型驅逐艦)是趕上國際水平的話,那麼它就是超越,接下來的路就只能我們自己探索了」,還高處不勝寒起來了;更有網友一針見血「可悲呀,為什麼國家開始創新了,反而有些人開始說風涼話了呢?你為國家做不了貢獻,還在這裏否認別人的成果」。
可是,睜眼看看吧,除了ACTUV,去了解一下美國的SHARC(搭載傳感器的長航時無人水面艇)、 「空中拖曳式海軍系統」(TALONS)等項目。與中國這種什麼「常潛艦」相比,高下立判。這些項目有的也利用的是早已提出的傳統思維,但一來明確承認局限,揚長避短,二來傳統思維的創新應用,前提是關鍵技術的全新突破。中國人言必稱彎道超車和顛覆性技術,你當然可以搞沒有翅膀的飛機,沒有履帶的坦克,但你的實現途徑在哪裏?
途徑八字還沒一撇,就「全能」、「國際領先」和「超越美國」起來,怎麼堂堂一個大國,混得跟伊朗、朝鮮一個德行?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