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3日星期六

伍德克:“一带一路”应兼顾政治愿景和市场力量

"一带一路"计划能取得何种成果仍未可知,为防止资源浪费,有必要借北京举行论坛的契机加以重新审视。

一千多年以前,古"丝绸之路"(Silk Road)支撑着中国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唐朝的领土扩张、文化霸权和经济实力(占全球GDP的58%)均达到了巅峰。

本月,北京将举办一场盛大的国际会议,展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OBOR)倡议。这是一项旨在重建丝绸之路的雄心勃勃的计划。

但5年或10年以后,本月这次论坛将被铭记为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下一个阶段迈出的一步,还是一只所经之处遗落大量被浪废的资源的庞大"白象"?

尽管新丝绸之路计划宣布于近4年前,而且是习近平钟爱的对外政策项目,该计划实际上能取得什么成果,目前仍是个未知数。北京方面表示,该计划将涉及对亚洲以及更远地区的基础设施的重大投资,通过一条远抵欧洲的新陆地通道和一条直通中东与地中海的海上线路,扩大贸易与投资。

乍看起来,这很令人鼓舞。亚洲的基础设施融资需求非常大。在全亚洲形成更紧密的联系,能够推动增长加速和促进经济融合。北京方面急于阻止一些伊斯兰邻国境内的恐怖主义行为,希望贸易与投资增加将创造就业,带来稳定。

然而,遗憾的是,迄今这更多是一项宏大的政治愿景,而非实际的投资计划。在人民币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一带一路计划已被中国企业劫持,这些企业打着国际投资与合作的幌子,把该计划作为了规避资本管制、把资金转移出境的借口。除了支持像修建巴基斯坦的港口和中亚铁路站等有价值的项目以外,一带一路计划也为收购非生产性、经常为炫耀性的资产提供了掩护,比如收购欧洲足球俱乐部。中国企业大亨迄今已收购了上百项这类资产。

供应链
全球供应链的巨变
中国将剥离很大一部分低成本制造业,而发达国家的新投资将流向东盟、印度和其他新兴市场。这两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将重塑全球贸易格局。此外,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预示着全球供应链将扩张至相对较新的地区。

部分中国官员辩称,新丝绸之路可以为中国许多行业出口产品创造新机会,帮助消化这些行业长期以来的过剩产能。这种观点具有误导性。

在诸如钢铁这样的行业,产能过剩已是非常严重,相邻市场至多只能吸收其中的一小部分;对于水泥和玻璃之类的产品,远距离出口在经济上不划算;在巴基斯坦和几个中亚共和国等动荡、高风险的市场,更是存在着贷款打水漂、项目失败的危险。

从中国中部地区到欧洲之间规划的铁路线(目前正在试运行)就凸显了诸多挑战:每周有5趟满载货物的列车离开重庆驶往德国,但返程只有一趟列车满载货物。然而,贸易必须双向流动,才能使新贸易线路在经济上可行、在政治上为沿线国家所接受。

欧洲企业愿意看到一带一路计划为它们在中国做生意创造更多机会。中国欧盟商会(Europe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对会员企业的最新年度调查就突出了这一点。该调查发现,监管障碍和市场准入限制仍是欧洲企业面对的最主要制约因素。

欧洲是开放的,每日从中国进口价值10亿欧元的货物。然而,中国从欧洲进口货物的价值仅为5亿欧元。2016年,中国企业对欧投资是欧盟企业对华投资的4倍。去年欧盟企业对华投资额还减少了23%,只有80亿欧元。

这并非因为欧洲企业不对外投资——例如,去年欧洲企业在美国投资约2000亿欧元——而是因为,作为一个外资投资目的地,中国远远没有发挥出自己应有的能量。

建设新丝绸之路相关计划中包含的宏大政治愿景,并非能够解决欧洲企业在中国遇到的许多日常问题和障碍的替代方案。由于中国希望让一系列行业向技术价值链高端攀升,这些基本挑战对中国和欧洲的企业都会造成伤害。

所以,尽管欧洲企业支持一带一路愿景,但它们担心,下一个十年里,该计划反而会被人们记作"一带一坑":过度依赖于臃肿迟钝、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以致造成资源浪费,假如是机敏的中国企业家和欧盟的私人资本,就会干得出色得多。

但愿事情不会成为那个样子。为了确保这一点,在本月召开大会期间应该重新审视一带一路计划。

但是,当推动商业决策的是政治命令而非市场力量时,失望的风险总是很高的。

本文作者为中国欧盟商会(EU Chamber of Commerce in China)主席

译者/何黎

——FT中文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