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7年发生的那场群众运动里,从执政当局的立场和角度来看,是许多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向党猖狂进攻,反党反社会 主义,因而必须发动群众,打退他们的进攻。所以,它被称为“反右派运动”。但是,就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来说,他们对执政当局的工作失误和中国未 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批评和建议。尽管多数人只是从“帮助党整风”的观念出发,但这些批评建议本身,表现了对建立未久的专制制度的不满和抗争, 带有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主义性质,把它称为“五七民主运动”,可以说是名至实归。可见,“反右运动”和“五七民主运动”,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那场 群众运动的性质所作出的不同的结论。
(一)运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
为了对那场群众运动的性质作出正确的判断,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进行必要的梳理解剖。
从纵的历史维度来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民主革命的历史。这个时期的历史进程,从洋务运 动、戊戌政变开始,充满了民主主义同专制主义的矛盾与斗争——这是贯穿这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由于专制主义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浸染既 久,已经无处不在,无远弗届;而民主主义的探讨、宣传、实践,则只经历一百多年,影响不深,两者力量悬殊。所以,虽然民主主义不断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有时甚至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矛盾和斗争的结果,往往是专制主义压倒了民主主义。这个历史过程直到现在也还没有结束。当我们的目光投向社会各个领域的方方 面面时,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专制主义、奴隶主义、蒙昧主义的存在。这个现实表明,我国反封建反专制的历史任务还远没有完成;我们仍然处于民主革命的历史过 程,五十年前的那场群众运动,正是这个历史过程的一个明显的亮点。
从横的社会形态来考察,关键在于分清:1957年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封建专制主义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建立,意味着我们进入了民主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道路只有两条:一是继续民主革命,把革命进行到底;一是放弃民主主义,向封建专制主义倒 退。别的出路是没有的。毛泽东在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宣称要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中国引上社会主义的道 路。这实际上是一条死路,因为中国根本不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的看法,社会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 能产生,“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 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 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对照当时的中国社会,不论是资本主义经济,还是个体经济、小农经济,生产力都没有充分发挥(在农村里,有些贫下中农依靠勤奋劳 动,发展生产,上升为富裕中农或新富农,毛泽东便认为是资本主义倾向,急欲铲除);极度低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本没有产生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质条件。 毛泽东在中国丝毫不具备社会主义因素的条件下,硬要推进以反对资本主义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就只能召唤资本主义的天敌——中国特色的封建专制主义的现代形 式,那就是混合了马克思主义和专制主义的列宁主义、斯大林主义。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国社会,建立起了一党专政的体制:经济上垄断生产资料所有权,政 治上垄断国家权力,文化上垄断真理,舆论一律,定于一尊。这样的社会,和社会主义相差十万八千里,却具备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所有特征。
1957年的那场群众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下出现的。
(二)观念的差异和冲突
除这两点外,还存在着观念形态的对立与冲突。就占统治地位的当权者来说,他们已经完成了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革 命”,需要继续推进政治领域的革命,以清除足以对新建立的名为社会主义、实为专制主义的制度构成威胁的社会力量,这就是怀有民主主义、自由主义思想的知识 分子。因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专制独裁势力便挖空心思,不惜采取各种阴谋“阳谋”,制造陷阱,诱人入彀,以便寻找借口,铲除对专制制度的威胁。就广大民 众、特别是知识分子来说,由于执政者几年来的所作所为,违背了建立一个民主、自由新社会的承诺,在群众运动和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蔑视人民权利、损 害人民利益、与民主自由背道而驰的错误,人们希望执政当局能够改正缺点错误,履行民主、自由的诺言。正是在这两种不同观念和愿望的交结点上,爆发了一场全 国性的群众民主运动。
从这场运动发展的两个时段,可以更清楚地看出两个不同观念和心理的差异。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的社论 《这是为什么?》,把这场运动划分为两个阶段。作为反右运动,这两个阶段可以用毛泽东所引的两句话来概括:“诱敌深入,聚而歼之。”六八社论以前是诱敌深 入阶段,为了诱使知识分子自投罗网,毛泽东亲自操控,步步设局,从“双百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到“帮助党整风”,一个一个陷阱,使知识分子深 陷其中而不自知。6月8日,就在《人民日报》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发表《这是为什么?》的同一天,毛泽东亲自为中共中央起草党内指示《组织力量反击右派分子的 猖狂进攻》,一下子就把运动扭转到“聚而歼之”的阶段,工农兵学商各行各业都被动员起来,“反击右派分子的猖狂进攻”,从而把“右派分子”一网打尽。另一 方面,作为民主运动,六八社论以前是运动由低潮向高潮发展的阶段,六八社论以后则是民主运动受到残酷镇压的阶段。从1956年开始,知识分子外受苏共二十 大和波匈事件的冲激,内有双百方针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鼓励,加上“帮助党整风”的动员,逐渐唤醒了他们内心蕴存的民主意识。他们根据亲身感受或耳闻 目睹的党和政府的缺点错误,提出批评建议,要求执政党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在会议的发言里,在大字报上,人们对民主的诉求,一浪高过一浪, 其中以北京大学的学生和民主党派中的民盟最为突出。毛泽东后来用“呼风唤雨,推涛作浪”来形容他们,虽然意在为镇压制造根据,但确实也反映出处于民主运动 高潮的景象。那些提出批评建议的人认为自己响应号召,用心良好,不料六八社论一出,形势马上逆转,他们的民主要求被丑化,善良愿望被曲解;在本单位的大会 小会上,他们被当做人民的敌人,受到上纲上线的批判,而且违背自己的意愿,被迫接受那些莫须有的罪名,最后戴上“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资产阶级右派分子”的帽 子,被抛进社会底层的炼狱,经受二十多年的煎熬。许多人不堪肉体和精神的折磨,痛苦地告别人世。
(三)对五十年来的传统观念的颠覆
把反右运动正名为五七民主运动,彻底颠覆了那场运动的性质,也颠覆了迄今为止的许多已经习以为常的观念。例如,拿所 谓左派右派的划分来说。在民主运动第一阶段活跃的知识分子被划为右派分子,而活跃在第二阶段的积极分子则被认为是左派。因为,当时建立未久的社会制度被认 为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按照通常的理解,左派指的是激进的革命的社会力量,右派指的则是保守的反动的社会力量。那么,批评、反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就是右 派,而维护这个制度的,当然便是左派了。但是,根据我在前面的分析,1957年的中国社会并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专制独裁的极权社会;众多知识分子提出 的针对这个制度的批评建议,具有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主义性质,他们代表着先进的革命的社会力量,是真正的左派;而那些维护落后的专制制度,围剿、镇压知识 分子的头目和积极分子,则是彻头彻尾的右派(我在今年5月初所写的《谁是真正的右派分子?》一文里,对这个问题作了系统的分析,已送到网上,有兴趣的朋友 不妨浏览一下)。
再如,关于所谓的“反党反社会主义”问题,长期以来,我们总是强调,被划为右派分子的人,从思想到动机,都没有反党 反社会主义的意思,他们是诚心诚意地怀着帮助共产党克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改正缺点错误的良好愿望,才提出自己的批评建议的。从浅层次的表象 来看,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我们如果从民主革命的立场和角度来观察这个问题的话,就应当分析:所谓反党,是反对什么样的党?反社会主义,是反对什么 样的社会主义?一个独裁的、专制的党,不应该反对吗?对它提出批评建议,促使它改造成为民主的、先进的政党,不正符合社会进步的要求吗?至于所谓的社会主 义,那只不过是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专制主义,批判它,反对它,又有何不可?更何况,人们当时主观上远没有反对的意思!
(四)五七民主运动的历史特点
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上,五七民主运动具有一些异常的独特之处。首先,它是由民主革命的对象,掌握政权的专制主义者 施展了一系列阴谋挑动起来的。在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的刺激下,毛泽东感受到了对自己的独裁统治的威胁。威胁既来自党内,也来自党外。1956年9月26 日经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在第三十六条上规定:“中央委员会认为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设立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一人。”在这里,党章设置了一个几乎 是特地为他定做的座位,使他意识到他的权力随时有被架空的危险。全国各地的罢工、请愿事件和知识分子对苏共二十大、波匈事件的议论,更搅动着他的神经。为 了清除这些威胁,他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这样一些貌似精辟、却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解释的理论,诱使党内外的知识分子解除 顾虑,畅所欲言。同时,又发表《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并且号召全国人民“帮助党整风”。这是一着十分高超的妙棋:一方面,可以借助党外的力量,来压服党 内的异己分子;另一方面,可以引诱知识分子吐露对党的不满,找到消除党外威胁的藉口。他稳坐钓鱼台,不断加薪添火:“蚂蚁出洞了,乌龟王八都出来了。” “要让他们唱对台戏,放手让他们批评。”要“后发展制人,不要先发制人。”让他们“做出错误的行动,讲出错误的话,暴露和孤立他们自己。”“诱敌深入,聚 而歼之。”而党内外的知识分子却浑然不觉,坦然陈言,终于掉进陷阱,全军覆没。
其次,这场民主运动的参加者,绝大多数是不自觉的革命者。由于独裁者起初采取了十分宽松的理论和政策,人们都认为自 己是在共产党所允许和鼓励的范围内提出批评建议的。对于新建立的政权体制,大家都接受了当局的舆论宣传,承认它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认识到它的专制极权 的性质。所以,在“双百”、“正处”的鼓舞和“帮助党整风”的诱导下,他们小心谨慎地或在会上发言,或写大字报,提出自己的批评建议和政治主张;带有民主 主义因素的小说、散文、戏剧、论文也陆续出现。所有这些意见和思想观点,明显是在“补台”,而不是“拆台”,是善意的帮助,而不是敌意的对抗。但是,六八 社论一发表,就把他们推到了敌对的地位,构成了所谓的“敌我矛盾”。独裁的专制主义者一旦显露出它的狰狞面目,就使所有对它的缺点错误的批评和如何改正的 建议,更明显地展现出了反封建反专制的民主主义性质。这场不自觉的民主运动,也就以一种自觉的形态,记录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上。
第三,五七民主运动的又一特点,是只在专制体制的范围内求得改良,没有认识到彻底改变一党专政的专制极权制度的必要 性。这在当时是很难免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次的民主主义运动,当时,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享有崇高的威信,没有人会 对“社会主义改造”表示怀疑,更不可能有谁会对它提出挑战。人们响应“帮助党整风”的号召,确确实实是希望这个党改正几年来工作中的缺点错误,更好地领导 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真正的民主自由。批判的矛头,很少指向专制主义的根本制度。但此后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在粉碎四人帮后出现的民主运动的第二次高潮 里,体制外的西单墙等民主论坛和体制内的理论务虚会,都发出了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呼声。在1986年和1989年的民主运动里,改革政治体制的呼声更高, 突出地彰显出运动的民主主义性质。民主运动的诉求,归根到底是彻底革除封建专制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存在,包括它的政治制度。改革的步骤可以放缓,形式应该和 平,但目标必须明确。从50年前的专制主义范围内的改良,到今天的明确革除专制主义,说明了民主运动的进步。但这丝毫也不影响五七民主运动的重大意义。
(五)简短的结语
不论是从民主运动的角度,还是从反右运动的角度,50年前的那场群众运动,都是不应该被忘却的。它的性质、意义和作 用,值得深入研究,它的经验教训,应当认真总结。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一个被封闭的禁区。长期封锁的结果,使很多人仍然停留在“反右运动是正确 的,必要的,只是扩大化了”的认识上。有的人,包括某些堂堂的大学教授,居然也大发“右派分子不必要改正”的谬论。为此,我们必须突破这个禁区,争取研 究、反思、评论、总结五七民主运动的权利。近几年来,有不少当年蒙难的幸存者蔑视禁令,撰写回忆录,揭露反右真相。进入2007年后,民间更兴起了纪念民 主运动50周年的高潮:发表纪念文章,出版书籍,公开上书陈情,举行纪念会、研讨会,等等,为纠正某些人对这个运动的错误观念,深入总结运动的经验教训, 开了一个好头。在这个基础上,我衷心地希望,进入2008年后,有关当局能够解除封锁,开放禁区,使人们在对五七民主运动的探讨、研究,挖掘、回顾运动的 历史真相,满足当年蒙难者的维权要求,纠正一些人的错误认识,等等诸方面,都能取得进一步的成果。
2007年12月10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