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6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早前接受電台節目專訪時,被著名的律師主持人休伊特(Hugh Hewitt)問到,美國對台灣的防衛承諾,中方是否相信是兩黨的共識時,蓬佩奧即表示在討論前問題時,必須使用正確的語言字眼──台灣不曾是中國的一部份(Taiwan has not been a part of China),而這是自列根年代以來的三十幾年,兩黨共同執行的政策。
然而有關的新聞公告刊登之後,華文傳媒紛紛各取所需,親台灣的傳媒,就把報道簡化為美國國務卿指「台灣非中國一部份」;台灣官方聲稱台灣不是中共國的一部份,這是事實,也是現狀;台灣總府府則指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國家;而中國方面的報道,則變成外交部辭令,如「政治私利編造的謊言」、「誤導輿論」、「阻擋不了中國統一的歷史潮流」,甚至認為這是「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錯誤」與「無效」云云。
然後雙方的評論人與學者,就大多從已翻譯後的文本,來作出對美國政策觀察的評論;這就產生了很大的問題──當因為所使用的語文不同,翻譯後出來的意思差了一點,就如今次報道一樣,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亦因此,訪問時蓬佩奧已經特別提到,必須使用正確的語言字眼,然而華文傳媒卻大多對此忽視了。
之所以會出現「台灣非中國一部份」,與「台灣不曾是中國一部份」的兩種翻譯,除了政治取態之外,本質是英漢語文字眼的差異問題;由於漢文沒有時態,由原文的 (has not been) 譯成了普通的「不是」或者「非」,從漢字方面來閱讀,就很易簡化成為單純的否定──台灣過去、現在與未來,都不是中國的一部份;因此明顯失真;即使把 (has not been) 直譯為「台灣從來不是中國一部份」,則只強調了「過去不是,現在不是」,亦會產生一種邏輯暗示,即將來也不會是;這種在漢文有的語意,在英文原文上是沒有;這或許是很多台灣人的願望,但美國國務卿本人,卻未有作如此的宣示,而中共如因此作出過份的解讀,那麼問題當然在於自己本身,也在於翻譯者的責任。
然而更深層次的政治問題,就是所謂「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在英漢字眼上的差異,以至傳媒報道時,常引述中共單方面的觀點所引致;在1972年的《上海公報》上,美方文本所使用的字眼,是「美國認知,台灣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維持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觀點」,而美國政府不會挑戰此立場;而1979的《美中建交公報》上,則表示「美國政府認知中方的立場,即這只有一個中國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而1982年的《817公報》上,則表示美國政府無意干預中國主權、領土完整、以及內政,或追求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政策。這三條政策的美方觀點上,美國一直對台灣的表態,都只是「認知」中方的立場,或在美國沒有意圖,作出改變台灣現狀的政策;然而美方認知的「台灣現狀」,與中共所認知,明顯從來都是兩回事。
對中共而言,就是「台灣從來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然而對美國而言,則只是「認知」中國的立場,而這個「認知」,是有前提的──包括兩岸將維持和平,兩岸的統一將會以和平方式進行,台灣不會被武力侵犯;然而當「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對海峽兩岸的前途,採取了不同的立場的話,美國對台灣政策的前提能否維持,美方卻從來沒有作出額外的保證。
因此蓬佩奧的說法,即從三個公報中,特別強調了對將來的不確定性;如要作出政治解讀,即特別強調了無論是共和黨或民主黨政府,都清楚知道美方在對台灣政策上,所擁有對將來問題判斷的彈性──視乎中共以及台灣之間的關係而定。而為何兩黨會如此判定呢?其原因美方一直認為,無論在過去,以至現在,兩岸在政治上仍屬於分治的事實──而華文傳媒卻一直忽視這些條文的細節,因而把這視為政策大變,這是明顯的過度解讀。
然而有關的新聞公告刊登之後,華文傳媒紛紛各取所需,親台灣的傳媒,就把報道簡化為美國國務卿指「台灣非中國一部份」;台灣官方聲稱台灣不是中共國的一部份,這是事實,也是現狀;台灣總府府則指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國家;而中國方面的報道,則變成外交部辭令,如「政治私利編造的謊言」、「誤導輿論」、「阻擋不了中國統一的歷史潮流」,甚至認為這是「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是「錯誤」與「無效」云云。
然後雙方的評論人與學者,就大多從已翻譯後的文本,來作出對美國政策觀察的評論;這就產生了很大的問題──當因為所使用的語文不同,翻譯後出來的意思差了一點,就如今次報道一樣,可以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亦因此,訪問時蓬佩奧已經特別提到,必須使用正確的語言字眼,然而華文傳媒卻大多對此忽視了。
之所以會出現「台灣非中國一部份」,與「台灣不曾是中國一部份」的兩種翻譯,除了政治取態之外,本質是英漢語文字眼的差異問題;由於漢文沒有時態,由原文的 (has not been) 譯成了普通的「不是」或者「非」,從漢字方面來閱讀,就很易簡化成為單純的否定──台灣過去、現在與未來,都不是中國的一部份;因此明顯失真;即使把 (has not been) 直譯為「台灣從來不是中國一部份」,則只強調了「過去不是,現在不是」,亦會產生一種邏輯暗示,即將來也不會是;這種在漢文有的語意,在英文原文上是沒有;這或許是很多台灣人的願望,但美國國務卿本人,卻未有作如此的宣示,而中共如因此作出過份的解讀,那麼問題當然在於自己本身,也在於翻譯者的責任。
然而更深層次的政治問題,就是所謂「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在英漢字眼上的差異,以至傳媒報道時,常引述中共單方面的觀點所引致;在1972年的《上海公報》上,美方文本所使用的字眼,是「美國認知,台灣海峽兩岸的所有中國人,都維持只有一個中國,而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觀點」,而美國政府不會挑戰此立場;而1979的《美中建交公報》上,則表示「美國政府認知中方的立場,即這只有一個中國與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而1982年的《817公報》上,則表示美國政府無意干預中國主權、領土完整、以及內政,或追求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政策。這三條政策的美方觀點上,美國一直對台灣的表態,都只是「認知」中方的立場,或在美國沒有意圖,作出改變台灣現狀的政策;然而美方認知的「台灣現狀」,與中共所認知,明顯從來都是兩回事。
對中共而言,就是「台灣從來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然而對美國而言,則只是「認知」中國的立場,而這個「認知」,是有前提的──包括兩岸將維持和平,兩岸的統一將會以和平方式進行,台灣不會被武力侵犯;然而當「海峽兩岸的中國人」,對海峽兩岸的前途,採取了不同的立場的話,美國對台灣政策的前提能否維持,美方卻從來沒有作出額外的保證。
因此蓬佩奧的說法,即從三個公報中,特別強調了對將來的不確定性;如要作出政治解讀,即特別強調了無論是共和黨或民主黨政府,都清楚知道美方在對台灣政策上,所擁有對將來問題判斷的彈性──視乎中共以及台灣之間的關係而定。而為何兩黨會如此判定呢?其原因美方一直認為,無論在過去,以至現在,兩岸在政治上仍屬於分治的事實──而華文傳媒卻一直忽視這些條文的細節,因而把這視為政策大變,這是明顯的過度解讀。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