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路透社
台灣前總統李登輝逝世,國際社會咸表哀悼,美日兩國更於李登輝讚頌有嘉。
華文世界評論李登輝,多只著眼於其「台獨」主張,或看見李登輝穿一襲和服,認定其欺騙了蔣經國,奪取權力,是因為蔣經國判斷錯誤。一葉障目,百聲共舌,難怪台灣於大陸已經人心飄移,不再回頭。
許多人著眼於李登輝玩弄「權術」,在蔣經國死後如何清理蔣家勢力,將台灣的權力交給台灣人。
以理性的角度,李登輝即使不動手,蔣家勢力在 20 世紀末也必然退出歷史舞台。1984 年蔣孝武部署暗殺死江南,驚動美國,已經令蔣經國知道國民黨的權力無法再傳給蔣家第三代。
既是如此,國民黨在台灣已經植根四十年,蔣家若不能世襲,蔣經國識時務,及時開放報禁黨禁,為台灣走上民主憲政之路開局,蔣經國晚年唯一的選擇,只能交付給有能力、有民望、有遠見的台灣領袖來經營。在這方面,蔣經國看中曾留學日本京都大學、然後轉往美國康奈爾大學讀農業的李登輝,而且是台灣人,並無選錯人。
國民黨走向衰敗,使自己的下一代無法也無膽繼承蔣家父子的反共原則。國民黨本身也先有內鬥:宋楚瑜、連戰、馬英九,各有權力野心而無法團結。宋美齡也年老,李登輝必須重整格局守住台灣不受赤化、不被滲透、不遭「解放」。台灣的民意,一致拒絕「一國兩制」,國民黨也心知肚明,否則候選人韓國瑜也不會大叫絕不接受。但台灣民眾不再相信與大陸有千絲萬縷利益關係的國民黨。
李登輝的所謂「親日」,令他能在治理台灣經濟時,善用日本戰前留下的工廠、道路等基礎設施、經營方法、技術經驗,與台灣社會現實結合。李登輝在工業、農業、市政建設均有全盤的通才,與他的美日留學經驗有關係。他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一早就面對海洋,其國際視野更為日後台灣開放民主奠定信念基礎。
李登輝認為一個現代化的社會,應該「經營」而不是「管理」。所謂經營,就是針對城市與社會國家的特性,必須摒棄「統治老百姓」、「管理人民」的中國帝皇思想。市政經營是著眼於為民眾服務的立場,為民眾提供服務,而不是高高在上「管理民眾」、「統治百姓」。
李登輝做市長時,成立了公務員培訓中心,強令員工學電腦和工商經營觀念。這一切都不著眼於政治,而在於行政。
在農業方面,李登輝曾任台灣省主席,為農業提高生產力,培養百萬戶「核心農家」,將其子弟送往農業專科學校。
李登輝也曾思考「民主」與「民粹」的衝突。他認為若將一切爭議盡交民眾討論,由民眾判斷,民眾容易被民主制度寵壞,只圖眼前近利。李登輝承認:自由民主制度無法立即解決問題,一個領袖必須在民主的遊戲規則下妙走「迂迴之道」,循序漸進,不徐不疾。在這方面,又有東方哲學的考思。
李登輝實踐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尤其在「民生、民權」方面卓有建樹。至於「民族」,中國十三億人民另受嚴格統治管理,反攻大陸根本無望,光復大陸也早已蹉跎了幾十年,蔣家父子都做不到的事,李登輝認為,時移世易,他本人更沒有能力做。
蔣中正夫婦信奉基督教。李登輝在「台灣的主張」一書中指出:「美國不論在經濟發展、政治民主方面,都是目前最值得台灣效法的國家。」在這方面,孫中山的民國憲制也來自美國的共和思想,李登輝終其一生,並無實現台獨,但在民生和民權方面,早已實現了孫中山的理想,只不過在台灣 。
英國人權哲學家邊沁的名言:一個有道德的領袖,只有一個標準,就是看他能不能在最長的時間裡,為最多數目的人,謀求並締造了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