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星期五

苏晓康:中國是否會再次震撼世界?

【按:这是BBC六年前的设问,記者叫羅伯特•派斯頓,我在存檔裡偶然發現這玩藝兒,奇又奇在他恰好是從武漢起頭的,這個神話,這幾天以瘟疫而破滅,當然也是"震撼世界"的,當初有誰逆料?而后半段的中國神話,是一篇台湾媒体的报道,被形容成居然是"難倒埃及法老和羅馬人"的,難怪連"盛唐心態"都有了,从这些夸张的言辞中,我们过去只会看到野心和骄横,直到今天才看出一只"中国病毒"的研制流程。】


單單武漢一座城市在基礎設施上的支出就與英國全國更新和改善基礎結構的支出相同。

除非你是中國共產黨歷史偉大時刻的狂熱愛好者,你可能沒有聽說過武漢(這是毛主席橫渡長江的傳奇發生的地方)。

但它也許比中國任何其他城市更能講述中國非凡的30年現代化和財富積累、其經濟奇蹟如何接近尾聲的故事,以及它為什麼面臨一個災難性崩潰的嚴重危險。

在武漢,我採訪了市長唐良智,其資金和實力會使倫敦市長鮑裏斯·約翰遜相形見絀,自慚形穢。

他在五年時間裏為該市的一項重建計劃花費2000億英鎊,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武漢這個已有1000萬人口的城市成為一個世界特大城市,給中國第二大城市上海帶來嚴峻挑戰。

單單武漢一座城市在基礎設施上的支出就與英國全國更新和改善基礎設施的支出相同。

僅僅在這一座城市,數以百計的公寓樓、環城公路、橋樑、鐵路、一個完整的地鐵系統和第二座國際機場都在建設之中。

武漢市中心的舊建築被推翻,以便創造一個高科技商業區。它將包括一座造價為30億英鎊的600多米高的摩天大廈(比倫敦最高樓——「碎片大廈」高出一倍),是世界上第二或第三高的大樓。

當然,我訪問武漢的目的是要講述一個更廣泛的故事。

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每隔五天建成一座新的摩天大樓,他們還修建了30多個機場,25個城市的地鐵,三座世界上最長的橋樑,超過6000英裏的高速鐵路線,26000英裏高速公路,商用建築和私人住宅的開發達到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規模。

第三次浪潮現在我們有兩種方式來看待這個有可能難倒埃及法老和羅馬人的景觀重塑。這當然可以被視為一個快速城市化的國家所需要的現代化。但是,這也可以被看作是一個不平衡經濟的癥狀,這個經濟的增長來源並不是可持續性的。也許我拍攝的《中國如何愚弄世界?》的電視片想要說明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經濟放緩的跡象已經顯現。加上最近中國金融市場的緊張表現,可以看出作為始於2007-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第三次浪潮即將到來(第一波是2007-2008年的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的崩潰,第二波是歐元區危機)。

以下再引一段台湾媒体当年的描述,题为《急速崛起、世紀企圖》

外匯存底世界第一,石油消耗世界第二,貿易額世界第三,經濟總產出世界第四。

超英趕美,中國似乎做到了。

到中國,已是世界各國元首、全球企業CEO、學界領袖行事歷上的重要行程。

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絡繹不絕的各色人種,在北京胡同裏一個古色古香的餐廳,《資本雜志》總編輯楊平自我調侃說,「盛唐心態油然升起,覺得中國又回到世界的中心。」

超速的建設

具體展現,一是作戰似的加速進行各類基礎建設,「要致富,先修路」。二是提升到戰略層次,從官員幹部,到幼兒園至研究所的各式「人才強國」的策略規劃。

由硬件到軟件,急速沖刺,都在在顯示,中國期望由「大國」,重返「強國」的世界定位和歷史情結。

在上海的東南,綿延無際的東海大橋向海中伸去,橋長三二.五公裏,約莫台北到桃園的距離,跨海連結到杭州灣裏的小洋山島。這一個嶄新的深水港已開始運作,要拿下世界第一貨運港,帶動長江三角洲的下一輪經濟盛世。

國父「實業計劃」被完成

國父孫中山「實業計劃」裏構想的東方大港,已然完成。

在中國西部,由青海的格爾木,穿過四、五千公尺的高山峻嶺和冰原,直接開到西藏的拉薩,世界第一的高原鐵路--青藏鐵路,將提前於七月一日通車。

又是一個八十多年前國父「實業計劃」裏的描述,被實現。

洋山港、青藏鐵路、三峽大壩,一個接一個的「世紀工程」,在環保人士的質疑和抗議聲中,被急行軍似的超速完成。

沒有「世紀工程」那麽引人註目,但同樣翻天覆地使中國變貌的,是總長四萬公裏輻射散開的高速公路,已連結了幾乎所有中國的重要城市。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說法,已被成都向四面八方延伸的十二條高速公路所打破。四川的豬,只要一天就能馳過高速公路,運至香港。

而中國的第一條高鐵也已動工。四年後由北京到上海,只要五小時,高峰時每三分鐘開一班。

速度讓中國變小了。各個城市新建的摩天大樓也讓城市的天際線往上拉高。

重慶的江邊夜景、高樓大廈霓虹燈光,一個恍惚,使人錯以為這是香港。而且,每個城市都花上數億人民幣建造都市規劃展覽館,向市民與訪客,展現未來十年、三十年後的都市願景。

除了交通、城市外,更有許多匪夷所思的巨大公共工程,如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都已完成或正在進行。「我們的國鳥,是塔吊(起重機),」北京清華教授胡鞍鋼說。中國不僅是世界工廠、世界市場,也是世界大工地。

中共的權力核心,胡錦濤所領導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九位常委,清一色都是工程師出身。「他們喜歡做規劃和執行,也特別對工程有信心,」一位媒體人指出,「但是背後,還是希望國家強大的意願。」

人才強國

有形的硬件建設外,一個鮮少為人註意的軟件工程,正在系統化地被悄悄推行——全面提升中國各級官員和幹部的執政能力。

頤和園旁,有武警站崗的中共中央黨校,深宅大園,林木夾道,但大門前卻沒設高墻。自從二〇〇四年課程改革以來,中央黨校逐漸卸下神秘面紗,培養中共的中高級幹部現代化的知識,迎向世界。

凡是升副部長、副省長前,高級幹部都要離開職務來黨校受訓一年。而且不止官員,重要的企業家、學界領袖,只要是共產黨員,都要輪調受訓。連海爾總裁張瑞敏及清華大學校長,目前都在當學員受訓。

除了不能免的共產黨理論沿革及實踐,與忠於黨的「黨性」教育外,中共中央黨校也強調世界眼光與管理能力。
包括季辛吉、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等政治領袖,奇異、英特爾等世界級大企業的CEO,都來為學員演講上課。韓國的三星是中共中央黨校海外培訓基地,讓學員了解跨國企業如何運作管理。根據不同的調查研究題目,中共中央黨校已先後派一千人出國,特別是希望「全面深入了解日、韓、新」,中共中央黨校教務部主任賈高建說。

為了要順利融入世界,與國際接軌,中共中央各部會和省、市也都爭先恐後、派菁英去向先進國家取經,各有自己的海外培訓計劃,與世界各地的名校,建立定期的官員培育班。在哈佛、耶魯、新加坡、早稻田、韓城大學的校園裏,都可看到一批批三、四十歲的中共官員的身影。

超穩定菁英結構:產官學三合一

中共的領導很清楚了解到,面對中國艱巨的挑戰與問題,唯有提升官員的執政能力,才是確保政權的唯一途徑。由極權轉為一黨獨大的集權,中共已積極地納入企業、學術與政治菁英,形成三合一的「超穩定菁英結構」,成為利益共同體。由這些人站在上面,為廣大的工人和農民制定策略,解決問題。

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炫耀式的花費與赤貧比鄰而居。在四十分鐘車程內,有超現代的摩天大樓,也有垃圾堆旁的土磚屋。

城鄉的差距更大。「城市像歐洲,鄉村像非洲,」經濟學家林毅夫指出。首要解決農民的貧困,一是讓一億三千萬的農民入城,徹底減少農業人口比例;二是推行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企業化的經營提升農村的收入。

「以推動農村基礎建設——水、電、道路,為切入點,這是一石數鳥的策略,」宜蘭出身的林毅夫,看到他的獻策被采納感到很高興。透過農村建設,中國可以用擴大內需,刺激經濟繼續快速成長,也可縮短城鄉收入與生活水平的差距。

類似這樣的戰略思維——看長遠、看全面、看優先次序的思考方法,正是中國培訓現代化文官的重點。戰略思維也成了從北京到青海各類菁英常用的名詞。

「以市場換技術」是戰略。技術「先引進,消化吸收,再創造超越」的步驟也是戰略。「請進來,走出去」借助外力向外學習,「但求為我用,不求為我有」是用人策略。在各校設立國學中心,在世界各國設立孔子學院,借歷史和中國的文化傳統,來填補社會的價值真空,和支撐對外的尊嚴與自信,也都有戰略思維。

 

——作者脸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