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8日星期日

胡少江:年终经济述评:中国经济增速的趋势性下滑难以逆转(下)

中国经济增速的趋势性下滑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都表现得十分明显。从国内市场看,由于经济增长成果的分配不合理,普通民众的一般消费性需求的增长遇到瓶颈;而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或者是在国内用于房地产方面的投机性投资,或者是走出国门进行奢侈性消费,这些都无法有效地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有效增长。

从国际市场看,中国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但是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的下滑大大减低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尤其是中国制造业的产品大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仍然聚集在劳动密集型领域,技术含量不高,容易被后来者仿制。这些年来,随著中国土地成本和劳动成本的上升,已经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开始在国际商场上抢占中国商品的市场。

中国过去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抓住了全球经济整合的机遇。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当中国开始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时候,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在结构上形成互补。但是,这种状况正在发生变化。除了与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市场激烈竞争的发展中国家,许多发达国家在危机后开始致力于"再工业化"。这些都对中国出口产业的进一步增长,形成严峻挑战。 

在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中,中国本来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调整利益分配关系,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壮大有利于持续增长的私营部门,精简浪费资源和不利于优化增长的国有部门。但是,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裹挟和决策者的短视,中国失去了通过政治和社会改革进行上述利益调整的机会。直到现在,在国内和国际环境的逼迫下,中国不得不进入一个被动的调整。

这个调整的过程很可能一发不可收拾,从而开启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新纪元。"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从中国的长远利益出发,目前,最明智的政策应该是接受挑战,清偿旧账,大刀阔斧地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坚决停止那些破坏环境、浪费资源、没有效率的建设项目,尤其是停止那些政府投资与民间企业争利的项目。与此同时,大胆通过政治改革,改变现有利益分配格局,限制豪强利益,让大多数人得到好处,以此来推动中国内需。

当然,调整也意味著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下调,同时,也意味著中国政府需要采用新的办法来调节社会利益关系。从目前中国政府的做法看,它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性改革的态度,可以用"叶公好龙"来形容。虽然信誓旦旦地宣誓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来进行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但是一旦遭遇到经济下滑加速的局面,立即拿出国家支撑增长的旧招数。

这一方面是因为高速增长被中国政府作为唯一合法性来源。丢掉了增长,他们就没有了主心骨,制度就会崩溃。另一方面,这个政府的各级官员,也需要维持增长的项目来捞取自己的好处。没有了增长,他们也就没有了维护这个政权的积极性。

正因为如此,今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已在放松银根,扩大货币发行;同时,放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凡此种种,都证明了中国政府并没有下定决心,真心实意地进行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的调整,他们仍然指望用小修小补政策维持现有格局。这样做,不仅无法阻止中国经济增速的趋势性下滑,而且还会出现经济结构的进一步恶化。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 http://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附录】

胡少江:中国经济增速的趋势性下滑难以逆转(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