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风书园举办首次人文讲坛
RFA 20240912
您属于“海华民族”吗?
自由亚洲电台记者:凯迪 — 9月12日,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季风书园举办了首次人文讲坛活动。政治学者吴国光在演讲中提出,希望构建一个不同于"中华民族"的"海华民族"。那么,这一新概念到底有怎样的内涵呢?
周四晚间,从上海迁至华盛顿重新开业仅两周的季风书园内,楼上楼下座无虚席。季风人文论坛的首次活动正在举行,主讲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吴国光, 题目是《公共生活与族群自由—从“亚流亡”到海外华人的文化重建》。
海外华人的公共生活与"亚流亡"
在美国生活了三十五年的吴国光首先提出一个问题:“这个公共问题就是,当我们来到海外的时候,我们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那块土地上延伸出来的一部分,还是我们可以成为一个单独的共同体?当然,这对我们华人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对于我们的精神自由、对于我们的文化建设、对于我们的后代都是非常重要的。”
吴国光在演讲中提到“亚流亡”的概念,也就是那些并非因为政治原因来到海外的华人虽然不是“流亡者”,但哪怕身在自由国家,却依然不愿自由谈论中国的公共事务。同时,他们所听、所看的中文精神产品依然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他说:“在中国这样一个文化不自由、言论不自由的情况下,它的很多精神产品都带有这个政权的烙印。再加上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意识形态非常强的政党,它对中国的大众进行洗脑已经不止七十多年了。”
吴国光还从政治学角度介绍了公共生活的概念,以及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其中,他强调,公共生活具有很强的精神、文化因素并具有可分享性,同时具有归属感,也就是华人作为一个群体所共通的东西。
"海华民族"与"中华民族":延伸与不同
演讲中,吴国光还首次提出一个新的概念:“这个东西,我把它叫做‘海华民族’。它不是海外华人的一个简称,它是相对于‘中华民族’的另外一个民族。它也是华人的一个民族。海华民族是中华民族的延伸。为什么提这点呢?实际上,你观察一下你身边的华人朋友,我们在很多的基本的价值观念上已经和‘中华民族’有很大的区别了。”
他指出,“中华民族”是梁启超一百年前才发明的概念。实际上,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各民族不断融合,直到与西方文明相遇,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们才发现自身特点,并在一定框架内固定下来,将其概念化。
吴国光表示,“海华民族”是指不生活在中国本土的华人。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延伸,但同时也接受了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它因此和长期专制所洗脑、所压制、所驯服的一些基本价值和行为有一些非常根本的区别,这个区别会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它是将来可以帮助我们的故土、母族—中华民族进步的。”
吴国光说,现在海外华人数量已经很大,提出“海华民族”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利用海外自由的政治环境,在和普世价值接轨的前提下好好思考:作为华人,应该拥有的一种文化密码到底是什么?他表示:“我们应该可以找到一种共同的文化......,它就是中国文化与普世文化的一个结合,在自由的环境中自由地结合。”
建立精神文化共同体 为未来中国转型提供"软件"
吴国光举例说,他的两个孩子在海外长大,中文都很差,因为在试图教授他们中文时,他发现那些中文书本中有很多精神毒素。他说:“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种方式,能让我们的孩子学中文的过程中是接受我们文化中最优质的东西,而去除掉那些毒素,那不非常好吗?我们有书店,有出版社、有电影制作商……还有我们自己的学校,这些在精神上、在文化上、在价值上都是尽量和中共分开的。不接受它的东西,我们自己形成一个,这就是我们的精神文化共同体。”
吴国光认为,如果能够建立这样的精神文化氛围,每个海外华人都将生活得更健康、更愉快,中国人来到海外也会感受到令他们心灵喜悦的东西。同时,这也会对未来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我们在这里建立了我们的精神文化共同体,习惯了共同生活,懂得怎样用普世价值去讨论我们作为华人共同关心的议题;政治制度像硬件,我们有软件;那个中国的政治制度、硬件一旦改变,那么我们把这个软件带回去,我想中国的转型会大大地深入。这一点是我们这个海华民族对整个华人非常大的贡献。”
罗胜春:"海华民族"反映极权专制和民主自由的冲撞
这场季风人文论坛活动同时也吸引了很多本地的活动人士、学者和海外留学生,由于场地限制,虽然现场只有五十个座位,但与会者交流踊跃,气氛活跃。这也是延续了上海季风书园举办讲座及“思想碰撞”的传统。
与会的中国著名人权律师丁家喜的妻子、活动人士罗胜春特别阐述了自己对于“海华民族”概念的看法:“我们最大的不一样就是,‘中华民族’是在极权统治之下,您说的‘海华民族’是在自由的环境下,所以我们未来的‘海华民族’跟‘中华民族’最大的区别就是极权专制跟文明进步和民主自由的这样一个冲撞。我们在这个冲撞中,应该怎样来面对。”
季风书园与人文讲坛 于淼:提供海外华人归属感
现场,一位网名“凯撒”的华人向本台记者表示, 在当前中国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下,很多人都是被迫离开故乡来到海外,而且未来这种趋势只会愈演愈烈。他认为,当晚的讨论话题非常重要。
主办人文讲坛的季风书园总经理于淼也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在这一个新的土壤上,操着另外一种语言,如何形成我们的一种共同生活、一个精神家园,这个话题可能和我们每个人都会引起共鸣。”
于淼希望季风书园可以成为海外华人的一个精神家园:“我希望能有一个物理的空间,在这里可以人和书相遇,人和人相遇,思想也可以碰撞。我想,每一个人在这个环境中,希望他能够感受到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可能对每个海外华人都是有意义的。”
9月份,季风人文讲坛的活动还包括加州克莱蒙麦肯纳学院政治系教授裴敏欣的演讲《数字时代下的个人隐私与权力》(9月13日),以及两次荣获美国笔会福克纳奖的华裔作家哈金演讲《故土的束缚》(9月21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