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日星期四

从天安门到巴别塔:澳洲画家沈嘉蔚鲜为人知的六四往事

Bang Xiao
ABC中文  3 Jun 2024, 7:38pm


她叫曦妮,生于1989年5月30日。

她与中国历史上的一座标志性雕像——民主女神像——同时诞生。当时,中国正在经历最大规模的民主运动的高潮。

近百万抗议者在首都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庆祝雕像的落成。

天安门广场,曾是几个世纪的封建统治的代表。自1949年以来,它代表着中国共产党政权,同时也象征着人民的斗争。 

今天,在中共粉碎那场民主运动的35周年之际,天安门广场仍然是世界上受到最严格监控的地方之一。

那场大屠杀在上亿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无法愈合的伤痕。

中国政府至今仍未公布大屠杀的死亡人数,也未披露哪位官员在6月3日向解放军下达指示。  

曦妮的母亲王兰在距离广场约10公里的北京大学附属医院生下了她。

她的父亲,中国著名政治宣传艺术家沈嘉蔚当时在悉尼。

在几代中国人对六四的记忆逐渐淡忘之际,他们首次公开分享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对了解天安门学生运动受到残酷镇压的那段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破灭的共产主义梦

Read the Story in English

Bang Xiao

Published 3 Jun 2024, 7:38pm


天安门大屠杀当晚,王兰和曦妮所在的医院突然紧急封锁。

“那个夜里啊,就是这个救护车声不断,我们妇产科的这一条走廊就封死了,”王兰回忆说。



她不能走出产妇科的区域,但她可以通过一扇门看到急诊室。

“担架推进来,医生护士举着吊瓶,都送到急诊抢救室。”

王兰一整夜都无法入睡。

一名护士在处理完伤员后,跑进挤产妇和孕妇的病房,放声大哭。

“她说,她怀孕了,可是现在她不想要这个孩子了,”王兰回忆道。

“我没有生孩子的喜悦了,就成为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态,百感交集。”


王兰在天安门大屠杀之前就已经怀孕。 Supplied

王兰和曦妮1990年在沈阳。 Supplied


当时,王兰正因生孩子而住在父母任教的北京航空学院的家里。很快出院后,她至今仍记得校园里循环播放着哀乐。


“那天晚上,我[父母的]学校有几个学生去世,那场悲剧是人们心中的一道伤疤。”


“六·四这件事,你伤害的每一个大学生啊,都是好孩子,他们怀着那个热情是希望这个国家好。”

王兰供职的大学对她的一些同事进行了停职处理,惩罚他们参与支持学生运动。


然而,因为怀孕而没有参加抗议活动的王兰得以继续担任教师。


“我永远想不通,”她说。


“到现在还是困扰我,我想不通,我也就不能原谅。”


亲人分离


军队射杀学生和市民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澳大利亚,王兰的丈夫沈嘉蔚既愤怒又绝望。

当时的他在悉尼达令港给游客画肖像,希望能在西方提高自己的绘画技艺。 

在中国,沈嘉蔚是一位享有盛誉的画家,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创作的政治宣传作品。

当时,他的画作《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受到毛泽东夫人江青的高度赞扬。

那幅作品曾被印制在20多万张宣传画上,同时还被大量报刊转载。

然而,天安门大屠杀从根本上摧毁了他对共产党的信念。

当坦克驶入广场,枪声响起,沈嘉蔚心急如焚,不知道亲人的消息。 




沈嘉蔚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名宣传艺术家,从事士兵形象的创作。 Supplied

【图略】1967年文革期间,沈嘉蔚在天安门广场。 Supplied


沈嘉蔚于1986年成为职业艺术家。 Supplied

他跑去了悉尼唐人街,禧市(Haymarket),看到了广场上暴力镇压的第一批照片。两天后,他参加了在悉尼举行的中国学生大规模声援活动。

“我那时候,非常地悲愤,”沈嘉蔚说。

“那个晚上,我回来以后就几乎睡不着觉。因为我自己本身我是希望中国往前走。

“邓小平当时的决策和整个中共决策层里面的保守派的反应,让我感到很绝望。”

曾经是一名忠诚的党员,但他决定退党。

“我认为按照党的规定, 一个党员要跟中共中央要保持一致。我说,在这个问题上,我不能保持一致,”他说。

“这种情况下,我不能再在党内,我就写了一封很长的信,寄回到我们的党支部,然后就退了。”

大屠杀迫使沈嘉蔚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轨迹。

时任总理鲍勃·霍克(Bob Hawke)为4万多名学生及其家人签发了保护签证,沈嘉蔚是其中一位。 

后来,他成为澳大利亚最重要的肖像画家之一,获得了著名的约翰·苏尔曼爵士奖(Sir John Sulman Prize)。

他为教皇方济各创作的肖像让他名声大噪,此外他还曾为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和当时的丹麦玛丽王妃绘制肖像。 




2014年4月28日,沈嘉蔚和教皇方济各握手。 Supplied

沈嘉蔚在教皇方济各的画像前合影。 Supplied

飘零的中国梦

但对沈家来说,直到大屠杀发生两年后,沈嘉蔚才见到王兰和女儿。


六四之后,中国政府严格控制发放护照。


一家人团聚时,曦妮已经两岁了。团聚的喜悦并没有治愈这个家庭分离的创伤。


沈嘉蔚在教皇方济各的画像前合影。 Supplied

1991年12月21日,曦妮终于见到了父亲沈嘉蔚。 Supplied

对过往经历的反思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开始创作一套宏伟的作品——《巴别塔》。


这是一幅由四幅巨型油画组成的系列作品,展示了过去150年间超过400多位共产主义者的肖像。


其中包括毛泽东、邓小平、民主女神以及前苏联、东欧和南美的共产党领袖。 


2009年,61岁的沈嘉蔚在北京以超过100万美元(约合150万澳元)的价格出售了那幅文革期间的名作。


原因只有一个——建一个工作室,创作《巴别塔》,作为此生的收官之作。


在接下来15年里,他一直在研究和创作这幅作品,部分内容目前正在西悉尼大学展出。


作品中包含了共产主义知识分子、领袖,也有残暴的刽子手。


每个星期天,他都会为粉丝开放自己的工作室,免费让人们看自己的作品。他经常被问到自己是否仍然相信共产主义。


“[有人觉得]做的那么失败,那个共产主义实验给全世界造成了多大的浩劫,死了上千万人,”他说。


“我不是共产主义者...... 我认为历史人物就是我们把他放在他们的空间里面。


“我的这件作品既不是歌颂,也不是讽刺。”


对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来说,天安门广场大屠杀周年纪念是一种警醒——年轻人为自由和人权付出过的代价。


尽管关于六四的言论仍然受到严格的审查,亲历者带着对那场屠杀无法磨灭的印记生活下去。


Tiananmen Square

“我自己本身是希望中国往前走。我应该说,我现在回过头来看,当时的学生也是一样的心情,”沈嘉蔚说。


“他们上街唱着国际歌,打着红旗…… 那一刻一开枪,梁子就结下了。”


制作人员

报道和制作— Bang Xiao

摄影和视频 — Ilham Issak, Marcus Stimson, James Bradley, Reuters 和 AP archive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