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星期二

孙立平:国际局势中三个若明若暗的迹象

 立平观察 孙立平社会观察 2021-12-28 11:22

2021年马上就要过去了。这一年的国际局势看起来好像有点波澜不兴,有些信息似乎是互相矛盾。但回过头仔细看,实际上一些重要的变化正在发生。只不过其中有些变化不像过去几年有声有色,有的趋势只是若明若暗。但这些趋势极为重要。


概括地说,我们特别需要注意如下三点:


价值观的对立日益凸显


老实说,这次美国发起的民主峰会,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来想,估计就是务务虚,重复重复民主的价值观而已。但没想到有那么多的实质性动作。正如有人指出的,这次峰会有点成了烽会。特别是在重构联盟上。


这不禁让我想起几天前,驻美国原大使崔天凯在"2021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的一个说法:"美国不会接受一个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乃至种族,都很不相同的大国(中国)崛起"。请注意,崔大使提到的几个因素没有一个是经济。

所以我想,看待今天的世界,是不是要改变一下我们的传统思维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至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开始生活在一个以经济为中心的世界里。在这个时期,我们都假定经济是最重要的,是决定着其他东西的。甚至,我们觉得这都是天经地义,历来如此的。


但真的是这样吗?历史上有没有比经济分量更重的轴?其实,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我们这个世界上,不乏炮火纷飞的年代,不乏宗教狂热的时期,甚至也有过意识形态尖锐对峙的阶段。以经济为轴,只不过是历史的一些片段。


谁能够保障世界不会进入一个以价值观为主轴的时期?


以民间推动官方


在《卖茶者纵论世界未来走向》一文中,我曾说过,我一不认为政治领导人的态度和立场是最重要的,二不认为经济是决定性的。相反,我更加强调价值观和理念认同的重要性。而我们的一些专家在预判世界走势上屡屡失误,就是不懂得这两点。


当时我举例说,一说到德国,说到德国与我们的关系,很多内行的专家就强调两个东西,一是默克尔的立场和态度,对我们相对比较友好;二是经济对我们市场的依赖,特别是汽车。但他们忽视了深层结构的作用。再比如说日本。论汽车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日本不比德国小。但前一段的几项民意调查都表明,90%的日本国民对我国抱负面看法。我想问的是,在日本未来的走向中,这两个因素哪个会起更重要的作用?


就深层结构而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涉华问题上一些国家议会和议员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涉华的问题上,一些国家的议会往往比政府更激进,更一致。在一些国家涉华议案的表决上,往往都是高票甚至全票通过。


在政府的举动还多少有些慎重的情况下,一些国家的议会动作频繁。这不能仅仅理解为在政府不方便的时候由议会或议员出面,而是要更加注意这当中深层结构的作用。

法不责众式冲击底线


最近一段时间,立陶宛与台湾走得越来越近,甚至置中国政府多次警告和制裁措施于不顾。最新的动作是,立陶宛在一夜之间,悄悄撤出了驻华大使馆19名外交人员及家属,包括已经被降级的立陶宛驻华临时代办。据有关报道,曾经的立陶宛驻北京大使馆已经空无一人,敲门或打电话都没有人回应。


这多多少少有点出乎我们的预料。很多人会奇怪,立陶宛国土面积只有6万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300多万,大体只相当于中国一个地级市的规模,在世界形势面临大变局的时候,立陶宛这个小小的国家怎么站到了前台?更重要的是,立陶宛的举动,会不会具有一种示范的效应?


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


仅在今年,美国先是6月7日参议院三位重量级参议员6月6日组团访台,并在松山空指部机场获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接见。然后,是由美国众议院退伍军人事务委员会主席高野率领的一个美国两党众议员代表团在访问了日本和韩国之后,11月25日晚间飞抵台北松山机场,对台湾进行一次突然的旋风般的访问。法国,则是由法国前国防部长理查德率领多位法国参议员访问台湾。接着,就是波罗的海三国议员参加在台北举办的一个论坛。


众所周知,台湾问题是中国政府不容触犯的底线,任何对这个底线的触犯都是一个敏感而严重的问题。一些国家动作连连,甚至欧洲哪怕是一些与中国比较友好的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对立陶宛表示了支持,这是不是在尝试形成一种"法不责众"的局面?


上述三个若明若暗的趋势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这三个趋势在目前还都是刚刚露头的迹象,但对未来会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甚至成为形塑未来国际秩序的重要因素。及时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备无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