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6日星期日

王维洛:未来德中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

前言

我在《德国洪水灾害与德国大选》一文中提到,2021年7月中旬德国发生重大洪灾,造成190多人死亡,是二战结束后人员、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德国发行量最大的《图片报》把这场灾难形容为"死亡洪水"。2021年9月26日德国举行的联邦议院选举,德国人利用手中选票给此次洪灾一个答案,执政的基督教民主联盟(CDU)和巴伐利亚的基督教社会联盟(CSU)在选举中以微弱劣势(差距仅1.6%)败选,而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州长、作为默克尔接班人的执政党基民盟主席拉舍特在洪水灾害中和灾后的表现是此次败选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选之后,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联合政府,由于三个政党的代表颜色分别为红、绿、黄,也称交通灯政府。社民党党魁肖尔茨出任总理,绿党两领导人之一贝尔伯克(女)出任外交部长,自民党党魁林德纳出任财政部长。而且绿党是第一次在联邦层面参加联合政府。预计德国议会将在12月6日投票批准新政府。

一、中德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

很多海外华人和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十分关心德国新政府对中国的态度和未来可能的政策走向。笔者的观点是:未来的中德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

de

图1: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联合政府,左一外交部长贝尔伯克(绿),右二首相肖尔茨(红),右一财政部长林德纳(黄),图片来源:网络来源

德国"交通灯"联合政府于11月24日正式达成了联合执政协议。在整个协议中12次提到了中国,主要出现在论述新政府外交政策的第七章"德国对于欧洲及世界的责任"。对中国政策的宗旨是"希望且必须在伙伴、竞争及制度对手的维度下建构对华关系"。什么是伙伴?什么又是竞争对手?什么又是制度对手?哪个重哪个轻?哪个在前哪个在后?这是一种充满外交词汇的修饰,给人留下很大的解释空间。

11月2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中方重视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明年是中德建交50周年。希望德国新政府延续务实的对华政策,与中方相向而行,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双边关系,把精力用在推动中德各领域务实合作上。赵立坚强调,台湾、南海、涉疆、涉港等问题都是中国内部事务,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历届德国政府均秉持一个中国政策。希望德国新政府继续恪守这一政策,尊重中方核心利益,维护双边关系的政治基础。11月29日中新社发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董一凡题为《德国新政府应以务实原则把握中德关系》的评论文章,重复赵立坚的腔调,给德国新政府下指导棋,应该这样,必须那样。

前面已经提到,未来的德国外交部长贝尔博克(女)来自绿党,虽然学国际法出身,也从2013年起成为联邦议院,并曾担任经济和能源委员会及欧洲事务委员会成员,在议会小组中担任气候政策发言人,但在外交方面确实是一位新手。12月1日她在接受《日报》(TAZ)的采访时表示,在与中国打交道时将采取"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外交政策,始终是对话与强硬的交互作用",并且不排除抵制北京冬奥的可能。贝尔博克还指出,中国对待新疆维吾尔族的待遇、中国记者张展的拘留以及网球明星彭帅的不确定性都是值得关注的领域。

这里顺便谈一下德文与中文中的强调次序的不同,以"伙伴、竞争及制度对手"的排列次序为例。在中文中一般出现在第一位的伙伴是最重要的,然后重要性依次减弱。所以赵立坚强调的是中德之间的伙伴关系,然后稍加扩展,就又回到的中方定义的"中德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而德文正好相反,一般是排在最后一位的制度对手才是最为重要,才是特别强调的。什么是制度对手?赵立坚不敢涉及。简单地说,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是对手,私有制与公有制是对手,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是对手。

不少人认为,新政府总理、社民党党魁肖尔茨对中国比较友好,而两个小党,绿党的贝尔伯克和自民党的林德纳对中国不友好。其实,在上一届联合政府中,总理默克尔对中国友好,而来自社民党的外交部长马斯则对中国不友好。马斯于2019年9月9日在柏林联邦议会的屋顶餐厅出席德国媒体《图片报》酒会活动时,会见了香港争取民主运动的代表人物黄之锋,谈论到香港百万民众参加街头示威,及香港人民争取双普选的民主诉求。对此华春莹还表示过强烈的不满和坚决的反对,并说中方已经向德方提出严正交涉。其实绿党的创始人菲舍尔等,是对中国最友好的。他们年轻的时候都崇拜过毛泽东,在大学里也反对教授治校等,当年是德国年青人中的"红卫兵"。

按照常规,德国新外长贝尔博克到外交部走马上任,最多带一个秘书,其他的人马都是原来的公务员。就是新部长与某些人意见不合,部长也不能不给饭吃,或者将来扣发退休金等。新部长要把外交部管好,这要看她的管理水平,要发挥下属的积极性,不管他是红是黑是黄是绿。好在德国人有个一个优点,就是能把自己应该干的事情干好,不会因为意见不合就躺平不干。比如联盟党已经败选,但是默克尔还是认真地完成最后的任期。部长所拥有的最严厉的处置方法,可能就是把一个下属从一个部门换到另一个部门。

二、中德的友好关系始于中德建交之前

1972年中国与联邦德国(原称西德)建交,到2022年中德建交50周年。其实中德的友好关系始于中德建交之前,起源于巴伐利亚的基督教社会联盟(CSU)主席施特劳斯,或者更准确地说始于德国的工商界。

文化大革命期间,西方国家还是继续朝鲜战争以来对中国的经济封锁,特别是关键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封锁。但是德国成功地向中国出口了一台1700毫米的轧钢机(后来又陆续出口几台)。大型轧钢机用于生产制造坦克、装甲车所需要的钢板,而这方面正好是中国军事的短板。中共决定德国进口的1700毫米的轧钢机安装在武汉钢铁厂,为在鄂西山区中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坦克、装甲车提供钢板。德国1700毫米轧钢机的启动电流很大,当时的华中电网能力太小,必须扩大华中电网的能力,或者将华中电网与华南、华东电网联网,达到扩大电网能力的目的。为此湖北省、武汉军区和水电部借机重新提出建设三峡工程,毛泽东以无法保证三峡大坝工程的军事安全加以断然拒绝。这就有了后来的葛洲坝工程。毛泽东死后,邓小平批准建造三峡大坝工程。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国防部长、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上将提出异议,邓小平批评张爱萍胆子太小。1980年邓小平到武汉视察,专门去武钢看望这台机器,并赞扬1700毫米轧钢机对提高中国的生产和军事水平所做贡献。

后来在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中国工程师在升船机的建设上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尽管1992年邹家华副总理向全国人大代表拍着胸脯说,三峡工程的所有设备都可以立足国内制造。而且升船机将在1997年大江截流前完工,届时协助临时船闸,保证长江航运的畅通。但是升船机的设计迟迟无法完成,到1997年大江截流时,三峡工程升船机还毫无踪影。三峡工程只能采用机械翻坝与临时船闸配合的手段来维持长江航运。到了二十世纪末,中国的有关部门还拿不出三峡工程升船机的设计来,总理朱镕基十分着急。2000年在访问德国期间,朱镕基请求德国方面在升船机的设计和制造方面给与帮助,德国方面积极回应了朱镕基的请求。由联邦德国交通研究所完成了三峡工程升船机的设计。同时三峡工程还先后派出十几批人员到德国汉诺威来进行升船机的操作与维护的技术培训。如今三峡工程升船机成为长江三峡游的最热门景点(不是为航运目的,而是吸引游客):"乘全球规模之最升船电梯,穿越世纪工程三峡大坝,揭秘三峡工程最后谜底,见证三峡工程收官之作,亲身体验三峡升船机,不容错过"。当旅客坐船通过升船机时,视频中出现这样的声音:"三峡升船机是中国人自己设计、自己制造、世界上重量最大、爬高高度最大的湿式升船机。"在整个讲解过程中,没有一句提到这三峡升船机是德国工程师的设计。

当然,中德关系处于蜜月阶段时,德国也向中国输出了大量dirty industry的设备。德国鲁尔工业区的钢铁、煤炭、炼焦、化工的设备被拆除,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各地,重新安装,一方面促进中国GDP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破坏了中国的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以鲁尔区多德蒙特德的一座炼钢厂为例,德方出让炼钢厂的所有设备不要一分钱,前提是要把被拆除炼钢厂的场地整理干净。据说这笔生意是一个在欧洲注册的中国公司做的(不能确定是否是李鹏女儿李小琳的丈夫在列支敦斯登注册的公司),把一分钱不要的炼钢厂高价卖给了江苏的一个企业。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

中国有句话: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中国的拜金女坐在宝马车里哭,笑的是德国的工商界。

时至如今,德国的工商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很大。根据德国《商报》的最近的报道,到2021年上半年,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销售的汽车超过了49%;宝马品牌在中国的销售量约占1/3。另外,奔驰汽车公司最近几年在中国投入大量资金,生产新一代长轴距C级车与M254发动机,加速奔驰重型卡车的中国国产化。2021年10月奔驰汽车公司扩建的研发中心在北京揭幕,新的奔驰技术中心将拥有1000名工程师,其规模是2014年奔驰开设的技术中心的三倍多,也是德国以外第一个可以测试"一切"的技术中心,使其在技术上与德国斯图加特研发总部的规模更加"相称"。同时奔驰汽车公司将整个设计工作中心移到上海的新址。正如唐寅在《桃花庵歌》中所写:"你得奔驰我得钱"。(唐寅原句是"你得驰骋我得闲")

不可否认,德国的工商界对德国政府、德国议会、德国政党都有很大的影响。

同样德国政府对所谓的中国特色也是给与照顾与配合。比如德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每年都向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发放奖学金,来德国留学进修。整个程序是本人提出申请,由德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审批。德国的各政党等也有同样的奖学金名额,程序基本相同,本人申请,德方审批。唯独分配给中国的奖学金名额,全数给了中国教育部,由中国教育部分放,中国教育部审批。好像只有洪堡奖学金是例外。中共领导对留德归国的人才也是颇为重视,原中科院院长、现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他们两人都是德国亚琛大学培养的博士,原财政部部长、现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肖捷在德国财政部进修一年半,囫囵吞枣地把德国政府收入最稳定的房地产税引入了中国,肖捷利用这个敲门砖从而一步步高升,但是肖捷不知道德国房地产税的许多细节,虽然说德国实施的是土地私有制,但也有与中国相似的土地使用权和在土地使用权上建造的房产,大约占所有房地产的5%。对这部分德国只征收房产税而不征地产税,因为不能对土地使用权征收地产税。当然从德国回去的留学生也有倒霉的,比如中国的钢琴天才李云迪曾经在德国汉诺威戏剧音乐学院留学,又比如被从泰国抓回中国的作家、出版商桂民海,虽然他拥有瑞典护照,但他在德国留学和生活。

三、几件事说明中德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

1、中共领导人缺席气候峰会,中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上没有实质作为;

2、欧盟冻结《欧中全面投资协定》;

3、德国派遣军舰前往南海 并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实施联合训练;

4、中共干涉德文版《XIJINPIN-der maechtigeste Mann der Welt》(《习近平–全世界最有权势的人》)一书的出版和宣传;

5、德国大学继续关闭孔子学院,德国的汉学家开始转向;

6、德国最早接受香港难民,并支持新疆、西藏、蒙古等少数民族与法轮功、全能教等;

7、默克尔夫人卸任前吐真言:和中国合作初期太天真;

8、德国、欧盟支持立陶宛对台湾所采取的外交举措,德国与立陶宛等波罗的海三国有特殊的历史渊源;

9、对中共政府在新冠疫情爆发初期有意隐瞒十分不满,特别是还造谣德国是新冠病毒的发源地;

10、德国民众对中国(政府)的态度转变,这一点是最最关键的。

下面挑三件事谈一谈。

1、中共领导人缺席气候峰会,中国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上没有实质作为

2021年11月1日至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框架》的COP26峰会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其目的是落实巴黎协定,并提出更高目标:把地球平均升温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摄氏度以内。同时想方设法筹集每年1000亿美元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这方面,德国是最为积极的,也可以说是出力最多的。这和德国面积小、人口密度大、能源资源十分缺乏是分不开的。在德国联邦议会选举中,这是最主要的辩论议题。过去只有绿党谈生态环境保护,后来变成每个党都谈,从而使得绿党一时黯然失色了。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缺席格拉斯哥COP26峰会,德国民众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是中共不负责任的表现。德国人都知道,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经济强国;中国已经超过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中国不再是什么发展中国家,而是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德国人也知道,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超过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说实在的,德国人脑袋比较简单,数学也不太好(除少数天才外),他们只看中国绝对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增长了还是减少了。德国人的脑袋没有那么多的弯弯绕,什么单位GDP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什么历史累计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他们根本不听、不看。在中国的碳排放量做出大幅度的缩减之前,德国人是难以改变这个看法。

2、欧盟冻结《欧中全面投资协定》

德国是欧盟成员国,联邦政府的政策也必须保持与欧盟政策的一致性。欧盟是全球三大核心经济体之一,2020年GDP15.19万亿美元,略高于中国的14.73万亿美元。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很大,但投资额很小。双方有意扩大投资额历时七年,经过35轮谈判,2020年底中国与欧盟达成有历史意义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这是一只煮熟的鸭子。由于欧盟的决策程序比较繁琐,但是2021年在欧洲议会通过协定是毫无悬念的事情。

2021年3月22日,欧盟宣布对在中国新疆侵犯人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安厅厅长陈明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王君正丶新疆自治区党委常委王明山丶前新疆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海仑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公安局实施制裁。美英加在同一天也宣布类似的制裁,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表示支持。随即,中共做出强硬反应,中国外交部立即发布了回应声明,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欧盟制裁,并宣布决定对欧方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利益、恶意传播谎言和虚假信息的10名人员和4个实体实施制裁:欧洲议会议员彼蒂科菲尔、盖勒、格鲁克斯曼、库楚克、莱克斯曼、荷兰议会议员舍尔茨玛、比利时议会议员科格拉蒂、立陶宛议会议员萨卡利埃内、德国学者郑国恩、瑞典学者叶必扬、欧盟理事会政治与安全委员会、欧洲议会人权分委会、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丹麦民主联盟基金会。其中彼蒂科菲尔议员自德国,是德国绿党的资深成员,还曾在2002到2008年间担任过绿党党魁,是欧洲议会"对中国关系代表团"团长。德国学者郑国恩刚刚公布了中共的几个关于新疆问题的秘密文件。

欧洲议会在5月20日举行人会议,对是否冻结中欧投资协定批准程序进行投票。最后欧洲议会以599票赞同、30票反对与58票弃权的压倒性优势决定冻结《欧中全面投资协定》。煮熟的鸭子飞了。

2021年12月初,欧盟委员会提出的"全球门户"(Global Gateway)倡议在今后5年在全球投放3,000亿欧元,折合约3,360亿美元,被视为是挑战中国"一带一路"工程。

3、德国派遣军舰前往南海 并与日本海上自卫队实施联合训练

2021年8月初,德国国防部派出巴伐利亚号护卫舰前往南海,为近20年来首次。显然德国默克尔政府要加入西方国家的行列,扩大其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影响。这艘护。次航行旨在强调德国不接受中国的领土主张的事实。

从11月4日起,巴伐利亚号护卫舰与日本海上自卫队一同在日本关东以南的太平洋上实施了联合训练。日本防卫相岸信夫还亲自登上德国巴伐利亚号军舰考察,双方强调进一步发展日德防务合作。
图4:德国巴伐利亚号护卫舰访问日本港口,日本防卫相岸信夫还亲自登舰考察。图片来源:©日本防卫相岸信夫推特截图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德国民众对中国(政府)的态度转变。

2021年8月底德国各大媒体报导,《国际政治》杂志(Internationale Politik)委托民意研究机构Forsa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如下:

——58%的民众认为,即使这样做会损害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也应采取强硬态度,不应有所妥协;

——17%的民众认为,应该在经济关系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对中国采取更严厉的措施;

——19%的民众反对采取更强硬的立场。

应该还有约6%的受访者没有表达意见。

这里的中国,应该是指中国政府。

在《德国之声》的报道中强调58%的民众认为,即使这样做会损害德国与中国的经济关系,也应采取强硬态度,不应有所妥协;而在《大纪元》的报道中则突出75%的德国民众认为联邦政府应对中国(共)采取更强硬的立场,更积极地捍卫自己的利益。

中国官方媒体则认为,这是借德国大选炒作中国议题。

中共政府从来不会认真地思考问题,不会想一想,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初期,德国民众对中国的评价是如此正面和积极,这一点笔者是深有亲身体会。为什么如今绝大多数的德国民众改变了他们的看法?难道是德国民众受到国外势力的影响和操控?还是中共政府在对内、对外政策上出现了严重的错误?

在中国发生巨大转变之前,德中关系再也回不到从前。

——原载议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