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由衰退步入蕭條,自由市場至此發揮重大威力,「黃色經濟圈」隱隱然破土而出,不但引起當權者極度恐慌,更引起國際經濟專家關注。
所謂「黃色經濟圈」,是由民間主動以價值觀判斷一家商店是否值得光顧,而不考慮此店的經營成本利潤、產品競爭力等自然規律。
換言之,黃色經濟圈概念是以民間的自由民主人權為動力,對抗由海耶克和史密斯開創、順應人性中對利潤自然貪婪的市場規律。
中港政府對此不滿,但卻缺乏道德基礎。長期以來中國已經自創「紅色經濟圈」,對韓國影音產品,因韓國在國內部署薩德防衛系統而全線打擊,一夜之間呼喝下架。
台灣歌星在社交媒體說了一句話,在中國全線封殺,並得寸進尺,更需個個政治表態,有如文革「忠誠不絕對,就是絕對不忠誠」。
中國建立紅色經濟圈幾十年,只是從無人質疑而已。
60 年代香港的左派在新華社領導下,連同家眷大小,人口約 50 萬。此一紅色經濟圈日常用品幫襯國貨公司:華豐、裕華、中僑、中國,愛祖國用國貨,出售大地牌恤衫、大白兔奶糖、梅林牌午餐肉,行銷左派工會、報館、學校,滴水不漏。
左派單位子弟成長,只看長城、鳳凰等左派電影公司的電影。一旦學生被發現看西片或邵氏電影,即會在愛國學校遭到教師的嚴厲懲罰,並報告其任職左派單位的家長,內外一齊監管懲處。
左派中學畢業的學生,可蒙安排以成績高低進入中資銀行,招商局、德信行、大公文匯報,長相俊美者則進入長城鳳凰公司做演員,接受老一輩幹部如馮琳大姐、鮑方傅奇等叔叔前輩的演藝指導。左派每一處都是一個中型家庭,合起來就是一個溫暖的大家庭,謹守愛國核心價值觀,忠於毛主席。
紅色經濟圈一直到 80 年代初,因為鄧小平吸引外資入大陸,方逐步守不住而瓦解。
然而事實證明,只要眾志成城,一個群體有強烈的信仰,任何顏色的經濟圈也可以搭建。
60 年代中國國民黨人士在香港也另有一個「青天白日經濟圈」:調景嶺長大的小孩入讀同濟中學、珠海書院,成績優異者成為僑生去台灣。
百貨公司有台灣民生物產,精神讀物有「香港時報」、「工商日報」與開在分域街何東家族物業的集成圖書公司。
以此為種種先例,如黃色經濟圈可以成型,則必須由缺乏大台的香港年輕人以強大的意志自行構建,眾志成城。
——CUP新闻回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