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星期五

俄罗斯无法逃脱欧洲宿命(作者: 塞恩•古斯塔夫森)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俄罗斯最近"战略重心向东方转移"并不新鲜。"从太平洋之滨到喜马拉雅山之巅,俄罗斯不仅将主导亚洲的事务,还将主导欧洲的事务。" 这句话并非如一些人或许在怀疑的那样、出自弗拉基米尔•普京(Vladimir Putin)之口,而是出自沙皇亚历山大三世(Alexander III)的财政大臣谢尔盖•维特伯爵(Count Sergey Witte),1893年,他在给君主的奏折上写下了这句话。维特是俄罗斯工业化革命的设计师,曾推动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Trans-Siberian Railway),以求开发俄罗斯东部三分之二国土蕴含的资源,并且让莫斯科能够确立俄罗斯作为太平洋大国的存在。
事实上,自从16世纪末第一次翻越乌拉尔山起,俄罗斯就一直在将战略重心"向亚洲转移",历代统治者——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领导人——都在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俄罗斯太平洋舰队(Pacific Fleet)基地所在的港口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海参崴——译者注),在俄语中的意思是"统治东方",这并非巧合。
然而,对今日的克里姆林宫而言,战略重心向东方转移具有特殊的紧迫性。当年苏联解体,对整个俄罗斯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对西伯利亚东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这一事件堪称一场灾难。支撑这一地区经济的军工企业一家家关停,就业岗位随之消失。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人们听任停泊在港口的军舰锈烂。如今,这一地区经济萧条,人口越来越少。俄罗斯的太平洋海岸线在长度上等于从佛罗里达到魁北克的整个北美海岸,却只有不到500万居民。俄罗斯以南的中国有13亿人口。从俄罗斯政府的角度来看,问题已不再是它能否"主导亚洲的事务",而是能否保持俄罗斯本身的完整。
自普京2012年重掌总统大权以来,他对俄罗斯东部的关注稳步增强。经过近20年毫无结果的谈判,俄罗斯终于在今年与中国签署了几项天然气协议,这是普京"东方政策"的最亮眼成果。第一条天然气输气管道,即通往中国东部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东线),最终的年输气量将接近俄罗斯2013年对欧洲天然气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第二条管道,即通往中国西部的阿勒泰管道(西线)建成,两条管道的年度总输气量将超过俄罗斯2013年对欧洲总输气量的40%。
然而,将战略重心向东方转移是一回事,能否转移成功则是另一回事。俄罗斯面临一些重大障碍。开发天然气田和建设输气管道都是浩大的工程,需要巨大的投入和长达数十年的工期。传统上,俄罗斯整个天然气工业的重心都在西部三分之一国土上。将重心东移,需要从零开始、在东部创建一套全新的工业体系,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按照最雄心勃勃的估算,"西伯利亚力量"管线最早也要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才能达到每年380亿立方米的设计输气能力。
因此,第二份俄中天然气协议顺理成章地诞生了。这份协议于11月初签署,拟在西面再建一条阿勒泰管道,这条管道将沿着俄罗斯夹在蒙古和哈萨克斯坦之间的那块狭长国土通往中国,接入中国西气东输管道的西头。
从俄罗斯的角度来看,西线当然更有优势:它利用的是西伯利亚西部几乎用之不竭的天然气资源,它是现有天然气管道系统的一个分支,它让俄罗斯能够随时在欧洲和中国市场之间取舍。它还有助于对冲欧洲天然气市场受限的可能性。
这些工程需要大量资金,有人估计,仅东线需要的资金最多就可达550亿美元。眼下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又增加了一个障碍。尽管美国和欧洲迄今宣布的制裁措施并没有直接针对俄罗斯政府控制的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但制裁对俄罗斯借款能力的间接影响迄今严重得出人意料。要推进"西伯利亚力量"项目,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必须到国际市场上去融资,而这方面的前景是不确定的。
维特当年也曾面临类似的问题。他推动建设的西伯利亚大铁路花了15年多才建成,几十人在铁路建设过程中失去了生命,工程支出超出预算两倍多。为筹集建设铁路资金,他不得不向海外发行高息债券。
因此,俄罗斯在21世纪的这次战略重心向亚洲转移,无论在比喻意义上还是在现实意义上,都是俄罗斯转向东方的长期过程的最新阶段。然而,如过去的情形一样,其推进速度将以十年计算。尽管普京渴望让俄罗斯更为公然地与中国结盟、对抗美国"霸权",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仍将被固定在西方、以欧洲为重心,其天然气贸易将以对欧洲出口为主、主要工业布局和绝大部分人口也在西部。俄罗斯无法逃脱其欧洲宿命。

本文作者是能源信息公司IHS的高级董事,著有《财富轮转:俄罗斯石油、经济和国家的重塑》(Wheel of Fortune: the Battle for Oil and Power in Russia)一书
译者/阑天

——金融时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