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時報-星期専論20240901
二○二五年一月,美國將迎來新的總統任期。對於賴清德政府和美國新政府來說,迅速且明確地協調各自的步調,共同努力強化台灣的安全、經濟活力,提升台灣在世界舞台上的尊嚴和地位,將是事關重大的要務。而實現這項目標的關鍵措施之一,將是華盛頓和台北是否能夠就推動美台關係向前發展,整合出一套共同的論述。
民主峰會 華府恐無意再積極推動
近年來,華盛頓和台北都傾向於將恐懼做為協調行動的動能之一。在一段時間裡,雙方公開強化彼此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擔憂,這是北京在全球各地資助和興建基礎設施的廣泛計畫,包括可以為中國海軍所用的戰略性港口。各國領袖和主要智庫警告說,中國正利用「債務陷阱外交」(debt-trap diplomacy),蓄積對接受援助國家的影響力。
美國總統拜登偏好將全球競爭,描述為民主與專制的對抗。拜登政府迄今已召開三次「民主峰會」(Summits for Democracy),致力於在國內支持民主,在國外對抗專制政權。台灣官員也受邀參加峰會,然而,他們的參與有時候會因為相對於其他參與國家所受到的待遇而被掩蓋,反而模糊峰會的焦點。
美國的內部政治因素影響了拜登召開這些峰會的動機。拜登試圖將他在支持民主方面的全球領導地位,與前總統川普在相關議題上的缺乏領導加以對比。最終,專家和評論人士抨擊,這些峰會在決定邀請哪些國家參加,以及排除哪些國家的問題上,製造了外交上的混亂,而且也缺乏可以展示的成果。無論是副總統賀錦麗還是川普在即將到來的大選中勝出,華盛頓未來都不太可能積極推動民主峰會。
最近,美國大戰略專家和安全官員對中國可能動用武力奪取台灣的風險,紛紛提出警告。有些人認為,入侵可能發生在二○二五年,或者是二○二七年。根據某些分析家的說法,中國可能會像一個「達峰大國」(peaking power),依循過去專制政權在國家力量下降之前發動攻擊的模式。這些美國戰略專家敦促台灣,應該更緊迫地加強防禦能力,以抵抗中國的侵略。許多評論者批評,台灣的國防開支佔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低於其他同樣面臨生存威脅的前線民主國家,例如以色列、南韓和波蘭。
中俄伊朝「動盪軸心」 論述不嚴謹
同樣也是在過去幾個月裡,華盛頓出現一套新的論述,即一個「動盪軸心」(axis of upheaval)正在成形。這個軸心包括中國、俄羅斯、伊朗和北韓。這些國家都反對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以及華盛頓推廣的自由價值觀和民主理念。中國透過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提供關鍵支持,以及與伊朗深化關係,為這個概念注入活力。俄國總統普廷與伊朗和北韓領袖加強關係,進一步推動這個概念的發展。
這個新的「軸心」概念就市場行銷而言很有吸引力,但不夠嚴謹。誠然,北京同情並支持這些國家反對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然而,北京與其他國家不同,它並沒有放棄與先進經濟體發展建設性關係的期許。中國領導階層意識到,如果北京與已開發國家的關係惡化,中國成為被排斥者聯盟的領袖,中國的經濟成長前景將受到嚴重阻礙。北京仍然希望扮演主導既有秩序的要角,而不是推翻該秩序的混亂煽動者。中國與北韓的關係已趨於冷淡。中國領導階層懷疑,俄羅斯會助長北韓的氣焰,也擔心伊朗會擾亂對中國大量能源進口至關重要的中東地區。
對台北來說,將其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的戰略,建立在共同反對一個新興不滿勢力軸心的概念之上,將是一個不明智的賭注。除了依賴一個前景不明的概念,這種作法還會使美台關係圍繞著雙方所反對的事物,而非雙方所支持的目標打轉。
美國和台灣共同支持的積極願景,將為雙方關係的發展提供更堅強的基礎。這將使台灣不僅僅是美中關係的議題之一,而是美國推進核心優先要務的合作夥伴。這些優先事項包括供應鏈安全、流行疾病防治、潔淨能源轉型,以及新一代無人機和水雷等不對稱軍事能力的開發和部署等。
台灣定位 應是美國夥伴而非問題
這種作法可以將台灣定位為美國的夥伴,而不是美國的問題,是施予者(giver)而不是索取者(taker)。這可以讓美台關係由上而下藉由政府聲明和行動,同時也由下而上透過美國與台灣商貿人士、學者和科學家之間的密切交流,持續向前發展。台灣愈能被美國領導階層和一般民眾視為重要的夥伴,以及面對共同挑戰的貢獻者,雙方就愈有可能共同努力,強化台灣做為一個創新和充滿活力的社會,在艱難的環境下成為自由的象徵。
(作者何瑞恩/Ryan Hass為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所資深研究員、中國中心主任、辜振甫暨辜嚴倬雲台灣研究講座;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