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2日星期三

吴戈:放棄韜光養晦得失辨

中國在南海加強實際控制權是放棄韜光養晦的重要舉動,目前看頗有成效。
近日有人紀念鄧小平,筆者正好想起鄧在外交軍事領域的核心遺產韜光養晦。自2013年起這一戰略就被明確地放棄了,然而幾年下來得失如何?且以最典型的試驗場──南海問題分析一下。

中國在南海加強實際控制權是放棄韜光養晦的重要舉動,目前看頗有成效,但其最終目的中國卻從未清晰表達。推理一下不外兩個方向,一是步步為營,條件成熟時全部武力奪取;二是以此為資本談判真正的共同開發。

前一個或許成本可控,難度在於後果難料,但相比之下,後一個更不現實,因為中國共同開發的前提可是「主權屬我」。現在中國正「攻城掠地」,更不會放棄這點,但以此為前提的共同開發簡直荒謬──既然其他聲索國都承認是中國的領土,它們又有什麼資格分一杯羹?難道只因為「侵佔」的既成事實?若如此,中國的寬宏大量豈不也開了一個壞頭:侵佔領土只要名義上歸還即可共享利益。

中國堅持是領土被侵佔,應歸還,等於事實上不承認主權有爭議,也就消滅了談判的空間。又不接受任何裁決,那就只剩下搶了。搶又不能大打,其實就是無解。

現在中國看似做了很多,但主要還是將江胡時期長期過於被動留下的「行使主權」空白一一填上,而且因為別無它法,這種填補用力很猛,不顧後果,其實也間接暴露了在主權聲索中歷史依據份量不夠的隱憂。

在現實中,即使中國切實行使主權,也只及於現在控制的範圍,這個範圍在整個南沙並不大,但主要價值是在各礁群均打進「釘子」,鞏固主權主張犬牙交錯的複雜局面,這一局面顯然也不是有利於共同開發的架勢,倒是有使問題永遠解決不了的效果。

在此基礎上,主動出擊在國內政治上的巨大收獲還使中國明顯轉向(至少在國內)強烈灌輸南海全部屬於中國的觀念,故意放縱社會在國際法上的無知。當然,官方又有意抑制武力全部收復的期望值,以免因不敢開戰而被愛國人群拋棄。

這看起來很難,不過一個天然辦法是引入對美國霸權的批判,由此官方甚至不需要對國民做出全部收復南海的承諾,卻可以使很多人相信政府有此雄心,壯志未酬無非美國攪局。

廣而言之,放棄「韜光養晦」已成現實,但在為何放棄和放棄後轉向何種政策上,中國其實是糊塗的。放棄這一戰略,公認的最大理由似乎一是中國(哪怕東方陣營已不存在)與西方間力量對比已「此消彼長」,二是「韜光養晦」使中國在現實利益上所失甚多。

然而現在看來,所謂此消彼長,哪些力量?中國的衡量標準原來就是GDP增速、財政收入、軍費開支和軍備進展之類,現實卻證明主要靠這些要素支撐的強國不過外強中乾;損失了哪些現實利益?原來主要體現為一些自己弄丟的小塊領土,將它們一一列為核心利益,並非它們對中國當下的發展有多重要(比如海上石油資源以中國現在的水平和國際油價來說就是個笑話),而是政治需要,特別是國內政治的需要。

另一個現實利益無非是在美國霸權面前中國處處屈辱(比如人權被指責,被高技術禁運,因瘋狂傾銷而被世貿規則制裁,因南海政策而被「航行自由」和起訴),都不過是民族主義情緒煽動下的主觀產物。

兩個前提有問題,放棄這一政策的合理性自然值得深思。放棄後轉向何種政策,更是鄧小平無法預見也主動放棄預見的,邏輯上可這樣推理:在鄧及其理論班子眼中,「韜光養晦」目的當然是抓緊機遇發展經濟,實力強了什麼都好說。退可使中國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進可參與世界遊戲規則的制訂,發揮大國作用,贏得普遍尊重,並靠實力實現更大現實利益。而且這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前提下實現的,相當於在制度競賽中取得了勝利。

然而現在來看,鄧的這個基本設想在物質上初步實現,卻在精神和制度上全盤陷入矛盾。首先,中國物質財富的積累全靠學習和融入西方,但由於一黨之利不可能鬆動,以及極左意識形態在黨內最終上位,中國在精神和制度上與西方進入全面對抗。可笑的是,這種對抗的資本仍是那點物質財富,現在已進入揮霍的狀態,人民從中獲利極少,形成巨大的諷刺。

其次,雖然放棄「韜光養晦」後的新口號是低調的「有所作為」,實際操作上卻進入了全面貶低西方制度,拒絕任何非物質層面的學習,全面迷信和退向極左意識形態,同時在國際上自不量力地與西方處處挑釁,完全是爭奪世界領袖地位的架勢,唯一區別是放棄了向第三世界輸出革命的舊方式。

這樣的結果,自然也使放棄「韜光養晦」不光不是時候,還將徹底輸掉長期「韜光養晦」已經獲得的財富和機遇。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