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8日星期五

乐尚嘉:中国学者更应该获得今年经济学诺奖

乐尚嘉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近日揭晓,三位美国经济学家获奖者分别是达龙·阿杰姆奥卢、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鲁滨逊。

三位获奖者主要研究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繁荣,他们认为,包容性制度能够给每个人带来长期利益,为经济带来持续性的繁荣;而榨取性制度只能给统治精英带来短期利益,却会抑制创新,限制经济长期发展。

我本质上是赞同三位上述观点,觉得他们的理论很有道理。
但是,如果从这个理论出发,我们很容易把制度的出发点、制度设计的目的放在促进经济发展上。而这是不对的,且极容易走偏。制度的安排、设计以及发展的轨道,其出发点和目的以及发展进程永远是改善民众个人的权利和权利的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只是顺带的,是结果之一。

一个经济发展相对静止的或发展很缓慢的社会,但有着个人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的制度下生活的民众,其幸福指数不会低的。
就像近三十年前我不同意《中国人民银行法》(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的开头,也就是央行的目的和它的任务。现行法律有两个目的,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持货币稳定。  
         
我认为前一个目标任务应该去掉。发展经济是社会中各位的任务(在大陆主要是党和政府的责任和任务),央行只负责货币稳定。在稳定的货币环境下,就创造了社会中各位努力的最好环境。

包容性的社会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但决定经济繁荣有很多因素,有了包容性制度不一定能经济繁荣,而榨取性制度则一定不能持久经济繁荣。

我不谙英文。我觉得可能他们的意思跟我一样的。只是我们这里的翻译,尤其是新闻撰写稿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从阿杰姆奥卢和鲁滨逊合著的《国家为什么失败》(大陆版,有删节)中看,他们好像也只是分析现行的各国制度样本,好像并没有乱出主意,提出制度安排、设计的提议?

可能我有点狭隘民族主义情绪。我认为这项奖项也能给中国学者的。张维迎、刘瑜、秦晖和杨小凯提出这个观点比美国人早。我以为,张维迎55%,刘瑜25%,秦晖(含其夫人金雁)和杨小凯各10%。

杨小凯早在世纪初就已提到这个意思,只是他不是专门就这个问题的研究,而是在一片"后发优势"的呼啸声中,清醒的提出"后发劣势",制度的劣势。杨小凯顺带提出了这个问题;刘瑜和秦晖(含其夫人金雁)都不是专业经济学者,刘瑜分析了大量国家的样本,从政治社会制度上比较各国包括经济发展的成败;秦晖金雁夫妇则分析比较了苏东巨变之后的各国成败;张维迎近二十年来一直在呼吁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非市场经济国家里的有良知的经济学者,对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有切肤的感觉。在非包容性制度下,他们难以直白的切入这个与我们性命攸关的制度与发展的主题,他们不得不婉转的表达。而这样婉转的表达也多半不能发出,因为这个话题与非包容性制度的建立者和维护者也是性命攸关的。

那些诺奖评委对非英文著作不熟悉。
 
 
                              2024.10.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