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2日星期三

譚慎格:州長與委員長

◎譚慎格(John J. Tkacik)

自由時報-星期専論 20230319

我並不想暗示目前拜登政府和習近平政權之間,可能有什麼秘密承諾。我只是想提醒讀者,秘密諒解和私下保證是對美國外交原則的詛咒。

威爾遜(Woodrow Wilson)總統提出的「十四點和平原則」(Fourteen Points),要求「公開和平條約,以公開的方式締結,外交必須始終在眾目睽睽之下坦誠進行。」

秘密諒解和私下保證 美國外交原則詛咒

如果美國外交想要樹立合法性,並約束未來的總統和政府,就不能容忍某位總統一方面對外國領袖做出秘密保證,另一方面卻又向未來的總統和美國人民做出完全相反的承諾。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告訴中國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在他的第二屆任期內,他將從台灣撤出美軍,並與台北斷交。然而,他卻沒有把他的計畫告訴他的「私人特使」雷根(Ronald Reagan)。這是一個很糟糕的舉動。

一九七一年八月,尼克森委託加州州長雷根擔任他的私人特使,交付給他在一九七一年十月十日至十一日訪問台北的任務,並向他提示談話要點。

當時,雷根是美國第二大最有影響力的共和黨政治人物。做為一位堅定的保守派,雷根在一九六八年的總統選戰中,是尼克森在共和黨內的主要競爭對手,外界普遍認為,雷根將成為未來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

尼克森很清楚,他的保守派支持者—包括雷根在內—對共產中國的鄙視程度,僅次於他們對蘇聯的恐懼。重要的是,根據雷根傳記作者孟捷慕(James Mann)的說法,「雷根(對台北)的訪問表明,美國最孚眾望的保守派政治人物正在與尼克森合作,幫助尼克森安撫他在國內的政治側翼,不會反對他轉向中國的新政策。」可是,雷根並不樂見美國與台灣斷交,他在共和黨內的支持者對此了然於心。雷根是基於地緣戰略的考量,才會支持尼克森的中國政策。一九七一年八月,白宮國家安全會議(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的一份情報簡報指出,中國正在牽制「蘇聯的一四○個師」(140 Soviet divisions),否則這些部隊將被用來對付歐洲。

儘管中國在牽制「一四○個」蘇聯紅軍師方面具有戰略重要性,但雷根支持尼克森在一九七一年與中國接觸,不是沒有條件的。雷根在一九七一年八月向他的保守派同僚說,尼克森「斬釘截鐵地宣告,我們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拋棄老朋友和盟邦…不會做出任何讓步,或是違背我們信譽。如果我錯了,結果真的變成那樣,那時候就該義憤填膺、群起而攻之了。」

在尼克森的請託下,雷根飛往台北,向心存疑慮的蔣介石解釋尼克森的中國政策轉向。十月十一日上午十點,雷根州長(在美國大使陪同下)會見蔣總統,並且「代表總統確認我們對中華民國的防禦承諾,以及恆久不變的利益。」

雷根「特使」往事

凸顯總統秘密陰謀沒約束力

雷根的訪台任務結束幾天後,我們從白宮的秘密錄音系統得知,尼克森總統對國家安全顧問季辛吉(Henry Kissinger)說(對話編號289-018,四十五分十秒開始):「我認為,唯一的一件事就是:我們必須記住,沒有什麼事情是瞞得住的!我認為如果我們出賣台灣,我們就不可能達成秘密交易,你明白嗎?」季辛吉試圖轉移話題,但尼克森向他強調,美國將保留在台灣的軍事力量,直到兩岸關係出現「和平解決」(peaceful resolution)的時候。這次談話結束後不久,季辛吉第二次前往北京,針對如今已成為明日黃花的「上海公報」的措辭進行談判。季辛吉對中國總理周恩來做出的讓步,應該會讓雷根感到震驚—如果當時他知道的話。

一個月後的十一月十七日,雷根前往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拜會尼克森總統,親自報告他在台北會談的內容。這位州長向尼克森解釋道:「由於(美國的)中國政策轉向,台灣的情勢不穩定是可以理解的,但歸根結柢,他(雷根)認為台灣人民理解總統訪問北京的原因。」「尼克森錄音帶」(對話編號620-12;四分廿三秒開始)透露:

「雷根:我(對蔣介石)說,如果您冷靜下來想一想,蘇聯在中國邊境部署了一四○個師…您必須思考一下,如果蘇聯突然關閉後門,他們不再需要在中國邊境部署這些軍隊,俄國在中東或西歐會變得多麼挑釁好戰,但他(蔣介石)不太確定情況是否真是如此。…」

雷根州長可能已經聽取國家安全會議關於「俄軍一四○個師被牽制在中國邊境」(實際數字接近四十個師)的簡報,這是尼克森轉向中國的最主要因素。雷根告訴尼克森:

「…很明顯,他們(台北)的疑慮是基於一種認知:您可能會去北京,設法與他們談判緩和關係(détente,低盪)之類的事情,然後您可能會試圖向台灣施壓,要他們以某種方式達成協議,也就是說,與中國大陸合併的協議,他(蔣介石)說,這種協議將會血流成河(bloodbath),他說,「我們會被殺光」。他還說「我們絕對不會坐以待斃,這會死很多人…」

尼克森同意雷根看法。雷根說,他設法安撫蔣介石;他坦率地為蔣總統分析美國的國內政局、民主黨參議員的「厭戰情緒」,以及他們「可能問鼎白宮的野心」。雷根向委員長暗示,尼克森轉向中國有國內政治因素的考量:「我對蔣介石提到這個的時候,他突然轉頭看我,臉上露出很和藹的笑容,然後用中文說了一句話,翻譯開懷大笑說,『總統說他非常能夠理解』,一瞬之間,整整一個小時的談話變得非常不同,變得非常親切。」雷根向尼克森娓娓道來:「我告訴他們…」

「我認為我獲得授權向他們保證,這個國家絕對無意以任何方式改變其條約關係。我說,首先,我從來沒有聽說這次訪問是為了進行談判,而只是為了展開溝通,我也不相信美國想要強迫台灣向中國大陸屈服。而且,就像我說的,整場談話始終維持良好的氣氛。」

在此之後的好幾年裡,雷根一直認為他獲得尼克森的直接「授權」,可以向台灣保證,美國絲毫無意改變與台灣的關係,也不會向台北施壓,迫使其與北京談判。一九八○年,雷根決定與民主黨候選人卡特(Jimmy Carter)競逐白宮寶座,部分原因就是他認為卡特背棄了這項承諾;在一九八○年的選戰中,雷根曾一度表示,他在當選總統後將「恢復與台灣的官方關係」。

雷根對台「六項保證」

美國對台對中政策根本要素

一九八二年六月廿五日,已經成為總統的雷根,解除國務卿海格(Alexander Haig)的職務,因為海格企圖終止美國對台軍售,違反《台灣關係法》。後來,雷根私下向台灣保證—一個月後,國務院在國會的公開聽證會中證實此事—美國不會設定終止對台軍售的時間,也不會就軍售議題徵詢中國的意見,美國不會在台北和北京之間斡旋,也不會向台灣施加壓力,要求台灣與中國談判。還有,美國不會改變對台灣主權問題的立場。正如國務院到了二○二三年仍然堅持的主張,雷根的「六項保證」是「美國對台灣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策的根本要素」。 但是,雷根擔任「特使」的往事凸顯了一個現實,就是一位總統的秘密陰謀,對他的繼任者、國會或美國人民都沒有約束力。

星期專論 譚慎格

(作者譚慎格為美國退休外交官,曾分別在臺北和北京任職,現任美國國際評估暨戰略中心「未來亞洲計畫」主任。國際新聞中心陳泓達譯)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