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香港特约记者 甄树基
美国的纽约时报和华尔街日报同时指出,中美两国贸易战云密布下,中共的领导层内部出现嫌隙的迹象。华尔街日报指出,中国低估美国特朗普政府打这场贸易战的决心,以及在国内推行过度严厉的去杠杆化和收紧债务政策,已经对中国主席习近平造成政治上的伤害,唯一不明朗的是这个伤害有多深。纽时的报道则指出,中国的领导层表面上对特朗普的关税和贸易战摆出一副信心十足的样子,但中共高层内部已明显露出不安的迹象。
纽时的报道指出,最近数日来,中国商务部的官员、警察和其他单位的人员,传唤了大陆的出口商人,查问他们未来的计划,包括会不会辞退工人和将生产线搬到其他国家。
报道指,中国股市连番下跌,人民币兑美元从4月中以来,已经下跌9%,网上的审查员则忙着删除批评的帖文,有些批评甚至还直接指名习近平。国有的传媒,则紧跟官方路线,甚至连"贸易战"这三个字也尽量少提。
报道指出,在这场贸易战中,尽管中共可以依赖其独裁的政治架构来杜绝异见者的声音,确保执政地位,并且可以期待美国的选民因为贸易战带来的痛苦而将特朗普赶下台。但纽约时报指出,共产党本身也有其致命的缺失。
报道指出,中共需要经济增长作为对权力垄断的借口,而且它执迷于严打手段对付社会动荡。习近平的强人统治事实上已经干预了有效的决策流程,官员们个个都报喜不报忧,并将所有的决定权都交给习近平拍板,而在习近平发出号令之后,官员们又个个唯唯诺诺严格执行,管它是好的还是坏的命令。
报道引述广州暨南大学国际关系教授陈定定说,政府内部现在有些人建议中国应该更强硬,对特朗普要反守为攻,有些人则认为应该对美国的要求作出让步。陈说,这个辩论"是一个健康的发展",对决策过程增加透明度。
但报道指出,有人认为这反映了习近平所造成的政治弱点,大家都议而不决。报道引述香港的大陆政情评论员林和立说:"这一切都显示了习近平对权力的一把抓已经有所松动。他已经不能履行作为党内最后调解人的责任。"
纽约时报强调,这并非以为习近平的地位呈现不稳,但贸易战带来的争辩,再加上国内连番发生疫苗丑闻以及P2P网贷平台倒闭事件,已经让习近平的批评者壮了不少胆色。
纽时并且引用清华大学教授许章润早前发表的一封公开信指出:"特别是此次中美贸易战争,将国力的虚弱与制度软肋暴露无遗,更加强化了不安全感。"
报道又引用上个月央行研究员与财政部之间发生的激辩,作为中国政府内部的嫌隙已经公开化的一个象征。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7月13日撰文,暗批财政部的工作未能积极配合,文章说:"多个现象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是真积极"、"没有赤字增加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耍流氓"。此文引发了市场上关于金融与财政的新一轮争论。到了7月16日,财新网署名为"青尺"的一位财政系统人士反驳指出,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财政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已统筹考虑多种渠道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力度。
华尔街日报亦同意央行与财政部官员公开"骂战",反映了中共内部出现不协调。
华尔街日报以《习近平是否仍然是中国唯一说了算的人》为题发表文章指出,习或许仍然是,但他集权于一身,已经妨碍到他致力收紧债务危机的努力。
报道指出,本周二中国公布的7月经济数据,反映经济下行,特别在投资方面,数字是2000年以来的新低,经济出现疲滞,中共的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亦逐步浮现。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矛盾从幕后走向台前,本来已经将经济决策大权交给习近平的中国国务院,最近却反常地采取主动,呼吁国家必须要经济增长。
报道指出,习近平的招牌动作--去杠杆化,就是一个集权一身却坏了事的例子。人人都知道中国需要减轻债务,多做有效的投资,但同时收紧债券市场和打击影子银行,往往造成严重的风险,尤其对本来就难以向银行借贷的微小企业。
今年地方官员亲眼看到借贷平台一个一个的倒闭,微小企业情况处境凋零,非银行的贷款,包括企业债券和影子银行的借贷,光在4月份就急跌1.5万亿元,现在决策者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放宽银行借贷,从而使得过去两年来的去杠杆化努力,付诸流水。
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或许正迈入一个权力交易阶段,习近平的反对者现在显得更有信心,但这又会影响到政府有效地对付经济下行的政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