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10日星期五

“人不能把世界让给他所鄙视的人”:安·兰德影响世界的几句话


本届特朗普政府团队,如果有什么特征的话,除了亿万富翁,大概就是安·兰德的信徒了。据说几乎不读书的他,难得地提到安·兰德的代表作《源泉》:"这是一本有关商业、美、人生、(内心)情感的书,里面几乎谈到了一切"。

事实上,不仅是特朗普内阁,金融大鳄乔治· 索罗斯、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无数世界顶尖人物都以安·兰德为自己的精神偶像。为什么安·兰德在美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而在国内,我们很多人却都没有听过她的名字?读读她一些颠覆性的经典语录您大概就能清楚一些。

"人不能把世界让给他所鄙视的人"
——安·兰德影响世界的几句话
策划:先知书店
文:那兰丨编:加西亚千字君


安·兰德出生于俄国圣彼得堡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犹太人。十月革命中,兰德亲眼目睹父亲的药房被政府没收,一家人饥寒交迫、颠沛流离。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永远逃离这个国家。

1927年,兰德终于抵达美国。在这个与苏联完全不同的国家,她如鱼得水,先是当编剧,后来著书立说。她所提倡的个人主义和客观主义哲学,自20世纪50年代起风靡美国,影响了几代人,她本人也成为青年崇拜的偶像,并被称为"美国精神的奠基人"。

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在当初竞选最激烈的时候,面向狂热的听众,公开声明:"我是安·兰德的粉丝!"他还自诩为真实版的霍华德·洛克——小说中的英雄主人公,一位特立独行的天才创造者。更加"夸张"的是,特朗普团队成员中的大多数,包括劳工部长、中情局局长、国务卿等等,都是兰德的粉丝。美国国会图书馆和每月好书俱乐部1991年联合调查的结果显示,兰德的《阿特拉斯耸耸肩》是"继《圣经》之后对当代美国人影响最大的一本书"。累计销售近亿册。


大部头的巨著、充沛的思想、独特的观点,让兰德留给我们极多的经典名句。限于篇幅,今天只择取几条,以飨读者。

"人不能把世界让给他所鄙视的人"

兰德是无神论者,但她肯定关于信仰的激情,认为体验这种感情会令人振奋,使人高贵。然而,这种感情不应建立在宗教定义所要求的妄自菲薄上,而必须"将人类情感的这一最高等级,从幽暗的神秘论的深渊中拯救出来,让它重新指向恰当的对象——人类。"

• 人类不应该自我唾弃,或对自己的存在进行诅咒,而应该在人生之初,便开始寻求生命的无限潜能和人类的高贵身影。

兰德崇尚英雄主义,坚持己见,抵制整个世界朝着集体主义和平庸化发展的倾向。她认为,每个人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就是个人自己的生命和幸福。个人应该运用自己的理性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去追求一种人作为人的生存。

• 每一代人,只有少数人能够完全理解和实现人类的才能,而其余的人都背叛了它。不过这并不重要。正是这极少数的人将推动人类向前进,而使生命具有了意义。

• 是人则独立思考,独立工作。是人则不能掠夺、剥削或者统治支配他人——要独立。掠夺、剥削和统治是以受害者为前提的。它们本身就包含着依赖他人。它们就是二手货。

• 人不能把世界让给他所鄙视的人。

兰德赞颂财富的创造者。她认为,财富是人类智慧的产物。在一个劳动分工复杂的工业社会里,科学家发现了新知识,实业家(也就是商人)发现了如何使用那种知识,将物质资源与人类劳动整合进企业,以创造大众所需要的产品。

• 财富创造者的本质特征是独立判断,并承担自己的判断的责任,甘冒适当的风险,有担当,完全意识到"世界的工作必须要去完成",知道世界的幸存有赖于他们不懈的努力。

• 人类一直被教导着去接受这样一种观念——人类最高的美德不是获取,而是给予。然而,如果没有被创造出来的东西,人是无法给予的。创造要先于分配——否则就无物可资分配了。

• 只有运用自己的理性,才能获取知识;有了知识就要实现多产;实现了多产后还要从事与他人的交换,由此实现自尊和人作为人的生存。


"自私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兰德不顾传统舆论的偏见,力倡个人主义,旗帜鲜明的提出"自私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她认为,不能使个人利益得到最大伸张的社会,就不是理想社会。

• 不承认个人权利,道德规范就不可能存在。

• 攻击"自私"就是攻击人的自尊,放弃"自私"也就是放弃自尊。

• 世间最要命的邪恶就是将自己的焦点(主要关注)放在别人身上。

国内著名政治学者刘军宁先生在阅读兰德的著作时感慨道,在中国,忘"我"的道德压力实在是太大了,这一点正是"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个人永远被埋没,个人的感情、尊严和价值要求被压抑、被抹杀:


"忘我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作贱,是对他人的嘲弄与对其私生活的无端介入,最终使自己成为权力机器的螺丝钉,使众人成为权力机器的"加工对象"。而且这种观点注定要从道德乌托邦走向政治乌托邦,因为其道德追求和政治理想不是为凡人设计的,可现实的世界恰恰是由芸芸众生组成的。"

在强调自私的同时,兰德特别强调理性的重要,她认为,人的最高美德便是理性。理性与自私的结合使得"我"获得自尊的同时,他人也获得尊重,社会秩序也因此建立起来。

• 阻止你杀人的不是社会,也不是某种社会权利,而是其他人不可剥夺的生命权。这不是双方权利之间的"妥协",而是确保双方权利不受侵犯的分界线。这条分界线不是来自社会法令,而来自你自己不可剥夺的权利。社会无法武断地定义这条分界线,你自身拥有的权利已经隐含。

• 自由主义者清楚知道,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不光是他自己的,还有别人的。

洛克:人类从自然状态里走出来,进入契约社会,必然把人的一部分权利交给政府,但人的三个基本权利不能交,即生命、财产、自由。

对这一观点,刘军宁先生表示赞同:

"舍弃忘我论,并不意味着倒向它的极端——唯我论。实际上,忘我与唯我两个极端有一个中间道路就是存我,即托克维尔所说的"开明的自利",亦称"合理的利己主义"。只有理性的利己者,一个具有自尊的人,才有爱的能力,因为,只有他才能有能力具备坚定的、不妥协的和不背弃的价值。"

 "我将永远不会为了另一个人而活"

某种程度上,兰德的客观主义哲学最伟大的意义,就是揭开了利他主义虚伪的面纱,并提醒人们,要时刻警惕利他主义背后的巨大陷阱。

• 没有个人权利,就根本不可能有公共利益。

• 个人拥有的权利不是来自集体,也不是以集体的利益为目的。

• 集体主义把集体置于个人之上,告诉人们为了兄弟牺牲自己的权利,结果,人们除了害怕、憎恨和毁灭自己的兄弟之外,别无选择。

• 现实中,当一个倡导集体主义的社会侵犯了少数人的权利时,多数人往往也同时失去了自己的权利。

•  "好的独裁统治"本身就是一种自相矛盾的东西。一旦你赞成独裁统治的原则,你其实就已经鼓励所有人和你采取一样的立场。如果他们不想接受你的思想或者不喜欢你的某种"良好动机",他们就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冲上来打你一顿,逼你接受他们自己的"良好动机",在你奴役他们之前奴役你。

不过,对于兰德的观点,国内外也有不少反对的意见。

学者苏小和认为,兰德的思想"让几代美国年轻人丢失了人的综合意义,变成工具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一群人,变成一群过把瘾就死的自由主义者。" 他将兰德和罗尔斯放在一起,认为他们共同放弃的是美国保守主义的社会本质,否定的是美国立国的价值基石——基督信仰

哈佛大学知名政治哲学家诺齐克,在论文中批评兰德将她的论点根基于伦理学上(兰德主张每个个人自己的生命是他们唯一的价值观,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其他的价值观有可能实现),诺齐克认为这样的说法并不够详细,兰德需要进一步阐述,为什么某些人会宁愿选择死去而不愿拥有任何价值。

兰德是一个众说纷纭的人物,因为强烈地拥护自由放任资本主义、高度赞扬她所谓英雄般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美国价值,强烈厌恶神秘主义和宗教,甚至彻底地反对慈善,她不仅在东方一些传统国家不受待见,就是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多年来也一直遭到众多批评。但兰德是一个不容易妥协的人: 她厌恶同时期许多突出的自由派或保守派政治家,包括深受大多数美国人尊敬的罗纳德·里根


是的,在1950年代,兰德几乎激怒了整个成人世界。但在上世纪70-80年代,她则成为新自由主义的指导者,同时深刻影响了白宫经济政策的制定。无可置疑的是,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读兰德的小说是一件令人愉快的颠覆过程,她拒绝把个人主义看成罪恶、提倡自我牺牲的道德原则,对人们的行为准则是一种激进的挑战、一种观看世界的新途径。

千字君曰:在西方持续火热60余年之后,安·兰德最近几年终于开始在部分国人中引起反响,一些小规模的学术探讨此起彼伏。但即使是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面,对安·兰德的争执也相当激烈。对此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先读读安·兰德的作品,相信您也会有自己独特的判断!


——千字文华
qzwh1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