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3日星期二

傅恒:扶官壓民─中國特色的治霾模式

從財政的角度揭示了治霾不能寸進的原因,因為腐敗。
財政部揭露了最近的一項審查結果,點名批評地方政府騙取、擠佔、挪用大氣污染治理的轉向資金。這部分獲得轉向資金的主要集中在長江以北的九個省市,涉及問題資金數以億計。這在很大程度上,從財政的角度揭示了治霾不能寸進的原因,因為腐敗。

長期以來,面對愈來愈嚴重的霧霾問題,大陸民眾的反應每況愈下。過去那種支撐環境維權運動的主要邏輯、動員力量、政策驅動,因為受制於嚴厲的維穩逐漸凋零。在一個統一的霧霾災害下,獨木難成林,民眾從上街反抗萎縮為戴口罩,買淨化器等自保。

在另外的一個維度上,人們是不希望看見政府採取什麼治理行動的。因為按照行政的運作慣性,一切資金都會被吞噬,化作政府部門的潤滑劑,但是對真正的霧霾治理會少有幫助。財政部的監察結果,證實了這個推斷,但是財政運行,不以小民意志為轉移。

霧霾先是被製造出來,而後成為政府出政績、爭財政的一大借口。在這樣的情況下,霧霾的成因源自哪裏,也是被一再忽略的。因為如果擺明是工業排放污染造成的,絕非燒秸稈形成,那麼這種公然拿財政補貼的行為就近似於騙了,實際上也確實存在騙取。

所以,治霾整個就是一筆糊塗賬,財政部點明批評,更像是為節支製造理由,而不是真的要督查錢用到刀刃上。實際上誰都知道,尤其是官場裏的人明白,這個霾是治不好的,因為要保GDP,要保經濟保增長,污染排放不可避免,治霾缺乏行政決心。

在這種明知不可而為之的治霾模式下,總要有點動靜,所以打擊焚燒秸稈,就成為基層一大主要手法。這是給騙去轉向資金製造的最普遍的理由,在江蘇、河南、河北、山東等地盛行不衰。農民最好捉弄,將秸稈焚燒與治霾掛鉤,不得罪主要污染源,又能獲取資金,一舉兩得。

所以在治霾的所謂現實路徑中,盡顯中國階級對立的現實,誰是統治階級,誰是被統治階級,一目了然。當然,為了在這一無效而又畸形的治霾模式下保證獲取財政資金的能力,嫁禍與農民,壓制中產階級抗議,全盤接管霧霾的話語權與行動權,就是政府的不二之法。

我們當然知道的一個事實是,政府收入正處在收不抵支的境況。就連中央統計數據也表明,在今年前三個季度,中央財政缺口巨大。財政部在這種情況下,拿治理霧霾的專項資金說事,也在情理當中。但財政要減縮的行為能否得逞,也要看嘗到甜頭的地方政府願不願意。

成都市民忍受不了霾害,無非只是在廣場戴個口罩,就引發當局強烈的不安,甚至抓人彈壓。但數以億計的治霾資金被腐敗導引到其他官僚渠道,卻只是點名批評。此前,有專家預測治好霧霾需要1.71萬億,這種估計也許在創造更多的挪用,但對治霾絕然沒有幫助。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