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星期二

傅恒:因為粗鄙所以自毀長城

一般認為文物局是最懂文物的,但野長城以修繕的名義遭到毀壞,證明這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遼寧綏中縣一段明代長城,近期被民眾發現它被毀壞了,變成了一條水泥道路。而實施這一工程的就是當地文物局,並且是以修繕的名義進行,總耗資一千萬元,還說整個修改方案經過省國家文物局批准,程序合法,技術得當,文物局對輿論批評非常反感。

但是隨著更對的調查,顯出文物局在撒謊。他們說修繕過程中沒有使用水泥,但當地村民證實說是假話,他們受僱用去搬運水泥了。而之前公開說是符合程序的修繕方案,被發現新圖紙沒有報批,完全是擅自施工。工程項目的造價每米一萬塊,也大受詬病。

有意思的是,在批評文物局毀壞野長城的時候,文保工作者開始反擊。他們說修繕文物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因而大眾是無法了解的,所以不能盲目批評文物部門的做法。這個「專業性」的托辭一出來,就受到廣泛嘲笑,因為如果用水泥澆灌野長城根本與專業性無關。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文物局是最懂文物的,也是最有文化的部門。但是野長城以修繕的名義遭到毀壞,證明這不過是一廂情願的想法。而當長城修繕方案在違背文物法、違背長城保護法的情況下通行無阻,已經無需用專業判斷,只要不是有眼無珠,都能看穿文物局的詭辯。

這是一個很讓人憤怒的問題,如此絕妙的野長城,留存了700年之久,沒有湮滅在歷史長河中,最終卻毀壞在它的主管部門手裏。而且迄今為止,哪怕是國家文物局總工都承認規劃有虛假成分,但文物局依舊沒有一句道歉,反而指責輿論在污名他們。

從野長城的下場可知,它遇到的是比兵荒馬亂更嚴重的東西,這個東西表面上是缺乏文化素質的表現,實質上是一種文化獨裁行為。因為在整個修繕過程中,你見不到開放性,全都是底層文化小吏就能決定一個世界級文化遺產的命運,這一點讓人心意難平。

在這麼一件以文化為名敗壞文化遺跡的事情發生後,沒有看見絲毫檢視的措施,省文物局長一問三不知,施工單位拒絕媒體採訪,整個成了毫無責任承擔的毀壞性事件。在這樣的前提下,你看不見有任何反省的跡象,這讓人對文物的處境很是擔憂。

大陸的文保單位爆出失竊、監守自盜、因責任心不夠毀壞等時間不是一起兩起了,這給人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是:文物的最大威脅不是來自技術不夠,也不是來自於文物販子,而恰恰來自於文物保護單位自身。而在法律上,他們卻又是文物第一責任人,這中錯位實在荒謬。

回到野長城的所謂修繕效果上,最後的制成品就是一條非常粗鄙的水泥路面,但卻又要被命名為明代長城。這種將粗鄙當作文保方案的做法,不只是文物局一家的事情,其實也反映了中國社會中整體粗鄙的文化環境。粗鄙的審美要尋找它的獵物,野長城不幸中招。

文化部門沒文化,文保部門毀壞文物,這不只是一種批判,其實也關係到民生與社會的整個生態。許多網友在社交媒體上曬出野長城沒有毀在文保單位之前的美麗景觀,這是一種展示民眾與歷史遭到野蠻斷鏈的控訴。只是事已至此,毀壞的不會復生了。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