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1日星期日

麻生晴一郎:中國的對外交流和中國人的人際關係

中國的對外交流活動中,筆者一直沒有看到能體現出「共同發展」方式的具體例子。
最近幾年,隨著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等構想,中國政治家在講話中經常談到21世紀中國外交上新的理念。而作為一個外國人,我不得不半信半疑地聽著這樣模糊不清的倡議。

例如,習近平講「水漲船高,小河有水大河滿,大家發展才能發展大家。各國在謀求自身發展時,應該積極促進其他國家共同發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各國人民。」對他所指出的這樣新的理念,我抱有很複雜的感想。即我覺得他講的好像是假話,又覺得有一定程度的真實性。

對於這樣講話上的內容而言,在中國所展開的對外交流活動中,我一直以來沒看過體現出這樣「共同發展」方式的具體例子。目前中國政府連對非洲的不發達國家也不一定展開「讓發展成果惠及各國人民」的務實合作,例如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把大量的國內勞動力送到那些不發達國家、不斷攫取資源、壟斷市場,這樣做法是不是「富國越富,貧國越貧」式合作?所以雖然中國政治家大聲地強調「共商、共建、共享」等理念,卻只能讓一些外國人覺得那是空中樓閣。

而對於中國人,習近平談到那些新的外交理念,我覺得含有一定程度的真實性。在我的中國朋友中,不少人在人際關係上確實發揮出「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我知道中國人很重視「朋友」。對比日本人而言,他們在經濟活動中,會帶著「分享」的態度對待我和其他朋友。無論經濟情況和文化程度如何,他們都會抱有那些「互利共贏」的思考方式。一看「一帶一路」等構想,我就覺得那不是中國政府在對外交流上的思路,而是中國人在人際關係上的習慣。

中國政府也強調了包容性和開放性。實際上在中國的對外交流活動中,我一直以來沒感到中國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但是我也知道很多中國公民在人際關係上會帶有包容性和開放性。可以說,中國政府強調包容性和開放性,這也反映了中國普通公民在人際關係上的道德。

目前中國的對外交流和中國人的人際關係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我認為造成這樣差異的原因之一是中國政府和中國公民的關係。即中國政府不是以反映民意來成立的政府,而是以管理民意來存續的政府。

我認為目前「一帶一路」等新的模式還處於相對抽象的構想階段,當前中國政府還沒必要考慮到在實施階段中一定發生的很多煩惱事,所以中國政府所提出的外交理念會容易反映一般中國人在人際關係上的思考方式。那麼在實施階段中發生很多問題,尤其發生會引起與國內問題衝突的問題的時候,也有可能中國改變「共商、共建、共享」等理念所體現的具體內容。「一帶一路」等構想將走向哪裏?我認為成敗的關鍵在於國內問題,尤其中國政府能不能成為反映民意的統治機關等問題。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