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14日星期三

未普:孤独的奋斗者——纪念赵紫阳逝世10周年

软禁中的赵紫阳
赵紫阳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响当当的政治人物。他曾任国务院总理和中共总书记,主持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外贸金融改革和政治改革。今天中国的经济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些改革奠定的基础。然而,在过去的25年中,中国官方绝口不提赵紫阳为中国的经济崛起立下的丰功伟绩,也绝口不提赵紫阳因为反对血腥镇压学生运动,而被自己的党软禁了15年半,一直到死。

朱厚泽先生用12个字总结了赵紫阳的一生:"改革有功于民,八九有担于史"。就是这位有功于民,有担于史的政治家,在他的总理和总书记生涯中,几乎总是孤军奋战。而他在被软禁的漫长岁月中,孤独更成了他无时无刻不用全力对付的敌人。

一些中西学者注意到了赵紫阳孤军奋战的特点。吴国光说,赵紫阳是一个在体制内孤独的奋斗者,得不到整个社会健康力量的支撑。麦克法夸尔在《改革历程》代后记中写道,在赵紫阳级别的高层中,他几乎总是孤军奋战。姚监复是赵紫阳软禁中谈得较多的少数几个人,他认为,孤独是摧毁赵紫阳健康的杀手。

是的,赵紫阳几乎一直是一个孤独的奋斗者。

在经济改革上,赵紫阳在中央高层,几乎总是单独面对陈云、李先念、姚依林等人的反对,陈李姚主张计划经济,而赵主张市场改革。有时,作为总理的赵紫阳和作为总书记的胡耀邦,也意见不和。胡耀邦强调速度和产值,而赵紫阳强调经济效益。邓小平也强调速度,但在改革开放能否进行下去的问题上,邓小平经常支持赵紫阳。

在政治改革上,自胡耀邦1987年年初被迫下台,赵紫阳接任总书记后,处境更为孤立。来自保守派的明枪暗箭,胡在胡接著,胡不在就都直接射向了赵紫阳。赵自1980年调入中央,在中央既没有什么人脉,也没有多少关系。而赵本人也似乎并不积极发展自己的人脉和关系。可以说,赵紫阳vs.保守派同盟,一开始就是一场势不均力不敌的较量。

保守派同盟很快就发现,赵紫阳是个比胡耀邦更危险的敌人,一些胡耀邦要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儿,赵紫阳做到了。1985年底,胡耀邦主持中央工作时,由于邓力群对改革开放的对立态度,决定邓力群只分管意识形态,不再兼任书记处研究室主任的职务。邓力群向陈云发牢骚,陈云直接给胡耀邦打电话,反对这个决定,结果,邓力群仍任原职。

赵担任总书记后,解散了这个书记处研究室,关闭了《红旗》等左派刊物,并且为保守派同盟的反自由化画下框框。为此,赵紫阳被保守派同盟所忌恨。邓力群和李先念是两个典型的和赵结怨的例子。邓力群在他的《十二个春秋》里表示,赵紫阳无中生有攻击他,而李先念则直接到邓小平那儿进谗言。

保守派同盟后来在89年的那场"政治风波"中大获全胜。赵下台后,被软禁在家中,更是无比孤单。这种孤单和孤独,是中共当局刻意制造的。中共不让他见客,不让他随便外出。十五大时,赵紫阳上书,呼吁平反"六四",招来当局更严厉的管制,不准他借阅内部资料,门口重兵把守,身边的秘书和参谋都由上边指派。

就是在长达16年的漫长孤独中,赵紫阳反思自己,反思中共,终于完成了"痛定思痛,改弦更张"(《改革历程》,第3页)的思想转型。他在孤独中反思中共腐败。他说:"现在我党的腐败,是经济开放,政治改革长期滞后的必然结果,必然产物。这不是作风问题,思想问题,而是制度问题"(第66页)。

他在孤独中反思一党专制。他说,"中国革命几十年,仍然在搞专制,该说:'此路走错了!'"还说,专制"不是我们的初衷","中国所有参加革命的人,解放前,没有一个是为建立一个一党专政的国家而奋斗的"(杜导正,《赵紫阳还说了什么》,第168页)。

他在孤独中反思中国前景,称没有反对党,中国很危险。赵紫阳说,中国没有反对党,"这个政权一出事,一盘散沙的人,谁也不听谁的,可能出现慈禧崩溃后,军阀割据。国内大乱,老百姓可就吃苦了!"(杜导正,第178页)。

这些孤独中的反思及大彻大悟,最终使赵紫阳成为名垂青史的伟大政治家。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