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7日星期一

胡少江:习近平自信吗?

习近平刚刚完成了担任国家主席后的首次西欧之旅。在十一天的行程中,习访问了荷、法、德、比四个国家,参加了第三届国际核安全会议峰会,走访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欧盟总部,在欧洲的媒体上发表了四篇署名文章,发表了六次公开演讲。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行为是,习近平还给被访国家带去令人瞩目的"领导人订单",在进一步彰显中国的经济实力的同时,这对尚未彻底走出危机泥淖的欧洲各国,显然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据说约二百年前,拿破伦曾经将中国比喻为一只"沉睡的狮子"。借这次访问的机会,习近平特意选择在拿破伦的祖国法国宣布,"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在不少媒体宣传中,习近平的欧洲之旅,是一次对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世界大国的新外交理念的宣示之旅,是一次展示快速经济增长的经济体的信心之旅,也是一次对西方的现代文明关于人权、民主、自由的价值观的挑战之旅。

在所到之处,习近平不断地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歪曲,来宣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利用中国经济在过去三十多年里的快速发展,来证明中国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但是,他的这些演绎,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说服他的外国听众?在多大程度上说服中国国内的听众?习近平果真像中国的官方媒体所说的那样,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具有强烈的自信吗?我看未必。

人们不难注意到,与以往领导人在外的讲话不同。习近平在他的讲话中大量提及外国的人名来显示中国领导人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借以显示,我们是在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和比较的前提下,自觉地选择一条与他们不同的道路。例如,在法国的一次演讲中,他一口气提到三十多位法国文化名人;在德国,又提到了十多位德国文化名人。这些人中包括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甚至文化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但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事实是,习近平提及这些人物,与其说是真正的欣赏他们对人类文化、思想的杰出贡献,不如说是一种卖弄自己西方文化底蕴的肤浅表演。因为在他的通篇讲话中,除了提及这些人的名字之外,全然没有在他们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精髓。应该说,这一做法是习近平演讲的撰稿人的一大败笔。他们本想表现中国领导人的"博学",反而暴露了他们的浅薄;本想表达中国领导人的自信,却恰恰暴露了他们的不自信。

最重要的自信,常常表达在行动中,常常在具有逻辑力量的浅显表达中。在文章和演讲中,简单地罗列一大堆名人的名字,这是浅薄和不自信最常见的表现。习近平在欧洲的所有演讲的本意,是试图在世界上宣传中国执政党的"三个自信",即所谓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但是他列举的那一大串外国人名,与宣扬这些自信没有丝毫的联系。

其实,所谓的"三个自信",不过是中国执政党在意识形态上"以攻为守"的一种策略而已,最没有自信的,其实是执政党自己。假如习近平真的对执政者的道德有自信,在世人面前端出中国官场哪些贪腐的大老虎,就不会这般地"千呼万唤不出来";假如中国的执政党真的对他们的制度有自信,就不会压制中国老百姓的思想和言论自由这些天然的人权和进行民主选举的政治权利。这些自信,他们全然没有,整天在中国的报纸上宣传自信,不会有人相信;到世界各地去宣传自信,也不会有人相信。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 http://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