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6年開始不斷提醒,台灣(Taiwan)的國際身份和知名度問題,其中80%都不用硬碰國際法,只要通過品牌操作(Branding)就可以解決了。最近喜見政府也開竅了(我猜多半是年輕世代推動的結果XD),例如護照封面的改版。
品牌是符號,符號連結的是腦中的意象,可能是視覺、可能是聽覺,也可以是一種附著的情緒。意象越強,符號就越強,品牌就越強。至於品牌背後的「法人地位」(或作為國家的「主權地位」),在法理層次很重要,但是在市場辨識度上一點都不重要。
舉例,「Google」這個品牌背後的法人叫什麼,可能80%的人都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它叫「Alphabet Inc.」。你覺得,如果有一天被迫二選一,股東會選擇改變「Google」這個品牌,還是「Alphabet Inc.」的法人名稱?
再如,與其向川普費盡口舌解釋什麼叫做「第一島鏈」,不如告訴他台灣在「水岸第一排」。
藉此機會,將過去4年來有關台灣的「品牌案例」整理一番。政府有些已經在往品牌方向做了,有些還沒有。不過,也不得不指出,有些品牌操作是政府不方便做的,但民間可以做。
案例一:2016年三月,《要下架的不是「中華民國」,而是「Republic of China」》
分析:中華民國憲法中並沒有規定英文國名,所謂「Republic of China」只是約定俗成、當前地球上只有十幾國承認的符號。改變此英文符號,不需要修憲。
品牌解方:「中華民國」四個方塊字,直接對等英文符號「Taiwan」, 或者也可對等英文拼音「Zhong Hua Min Guo」或台語版的「Diong Hua Min Guo」。當然,近來形勢變化,美國可能想向台灣借用「Republic of China」的名片,那又另當別論。
案例二:國旗、國徽、黨徽問題,2015年一月 《要國民黨倒之前,你得先瞭解何謂「政治生態學」。
分析:台灣還有40%-50%的人,無法認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在這不認同之下,自然很難認同「中華民國」的國號。國民黨如果真的為了中華民國,就應該主動收起傲慢,大聲的對世界說:國民黨只是中華民國的一個政黨,國民黨不等於中華民國,國民黨徽不等於國徽。
要不中華民國改國旗,要不國民黨改黨徽。你說, 應該改哪個?國民黨大,還是中華民國大?
品牌解方:向麥當勞學習。麥當勞(MacDonald's)2006年將其沿用了數十年的貼著店名的 M ,修改為更圓融、不貼店名的M。麥當勞改店徽,為的是通過一次無人可以忽略的視覺經驗,告訴全世界:我不一樣了,新一代經營者要重新出發了。
案例三:2017年10月《再度建議國民黨改黨徽》
分析:國民黨改黨徽,不過是它政黨內部的事,主席及常委有見識、有魄力就行,一天就解決了,不用動到憲法,然而,就這一個小小的動作,就可以讓台灣大部分的人,從此不帶保留的向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敬禮。青壯國民黨員也可在新黨徽下重做活人。
品牌解方:上策是由國民黨現任領導自己推動,這樣可以向台灣選民發出一個明確信號,一改國民黨在選民心中的形象。若黨內阻力太大,中策是由黨內的中、新生代立法委員提案,修改「國徽國旗法」第廿一條,加上「不得以類似形式作為政黨標記」一句話。下策,就是等待民進黨或其他黨立委提出上述修法,通過後依法強制國民黨遵法。上中下三策的得失,就由國民黨自己斟酌了。為了國民黨自己還有台灣的和諧,我建議走上策。
案例四:華航標識,2020年4月 《買TWA商標—談華航改名》。
分析:改名不是為了讓台灣自己看得爽,而是為了讓世界看。因此,「中華航空」這4個方塊字(漢字)改不改,沒那麼重要,即使方塊字部分改為「台灣航空」,也只是自己爽而已,因為國際上根本不知道你改了名。
要改的是英文部分「China Airlines」。但很多人還不知道,依附在「China Airlines」這法人名稱下的航權航約、航線、機場權約,不少是透過歷史遺留的各種不正規的中間渠道、私人關係才得以維持的,不少國家政府的相關單位不過是循著「蕭規曹隨」的原則不生事而已。更動法人名稱,就要重新註冊、重新談判,而所有尚存的不正規關係都會被掀開,航權、航約、航線的損失是必然且不可控的。
品牌解方:China Airlines以法人身分,趕緊去向美國航空公司(AA)買下「TWA」這個老牌航空商標。「TWA」通過辨識轉換,就是「TaiWan Airlines」。
用品牌技巧解決80%的問題,這樣我們才能將精力集中在那些品牌解決不了的20%問題。
(本文原刊於2020-09-05 蘋果日報)
——作者脸书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