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3日星期四

江昺崙:國民黨為何全面棄守統治合法性?(下)──黨中央的衰敗

2025 年 2 月 13 日


網路圖文作家蕭瑩燈製作之梗圖。圖片來源:翻攝自蕭瑩燈臉書

前言:自2024年2月第十一屆立法委員上任,一年多來國會紛紛擾擾,民間接力推動反制國民黨的大罷免,幾乎已經成了無煙硝的「台海保衛戰」。

而國民黨為何放棄既有的保守政治路線?由傅崐萁、韓國瑜等非典型、非建制派的人物來掌控大局?地方派系在近幾年如何悄悄改變國民黨的體質?又要將國民黨帶向何方?

上篇,近幾年國民黨地方派系坐大,國會最大黨黨鞭由「花蓮王」傅崐萁擔任;雲林張榮味家族,掌握了包含立法院長韓國瑜在內的四個席次(另有張家郡、許宇甄、丁學忠);彰化謝家的謝衣鳳曾任黨團書記長、現任國民黨中央委員會副秘書長;台中顏家有顏寬恒當立委、顏莉敏擔任台中市副議長,勢力足以左右大台中選情,也可能成為市長盧秀燕登階參選總統的推手之一。

而相對於地方勢力,國民黨黨中央積弱不振,近期國會亂象,黨主席朱立倫除了在臉書隔空叫罵「綠蟾蜍」之外,並沒有太多的媒體聲量。朱立倫是一名相當特別的國民黨政治人物,他的父親是外省將官、母親出身大科崁望族,岳父則是曾任台南縣長,叱吒一時的高育仁,因此朱立倫算是跨足本外省系統,可以平衡本外兩端、騎牆於中美之間的國民黨中生代人物。但隨著台南高家勢力漸弱,朱立倫的地方派系背景色彩也逐漸淡去。雖然他一度代表國民黨參選過總統,但在2021年以「同舟計畫」迎回傅崐萁、2024年子弟兵侯友宜總統敗選後,主導權似乎旁落到立院黨團手上。

最終,國民黨看起來就像是由各地方派系拖拉的百年老舊馬車,拉車的是桀驁難馴的野馬,一心朝著眼前紅色的蘿蔔奔去,而車伕羸弱地連鞭子都揮舞不了,只能任由野馬拖拉,走上風險未知的急進道路。

被拋棄的道統

觀察國民黨自2024年成為國會最大黨後,黨團方針變得非常焦躁,很多法案都像是焦土戰術,甚至修法凍結憲法法庭,令人懷疑國民黨已經放棄2028年重返計畫,而是另有打算。

筆者曾經撰文〈國民黨焦土式的特攻行動〉,提出之所以會有這麼重大的轉折,在於國民黨自2005年連戰啟動聯共路線後,20年來全黨利益已經和中共緊密結合,甚至最後必須迎合中共的立場路線,淪為統戰代理人。在這樣的情形下,國民黨陸續丟掉了兩座固有的神主牌,幾乎等於丟掉了「中國國民黨」的政權合法性(legitimacy)。

第一塊神主牌是「道統」,這是國民黨特有的意識形態、黨國體制的上層建築,可以從盤古女媧開始說起,說到孔孟儒教,宋元明清中華民國代代傳承,核心思想是四維八德(所以以前學校穿堂都會掛禮義廉恥匾額),最後歷史終結於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具有非常獨特的宇宙觀。這是中國國民黨在威權時期,用來解釋自身跟中國共產黨有什麼不一樣的教條,但現在為了聯共,只好放棄這些道統敘事。

但是主動放棄兩蔣到台灣後發明的道統,對慈湖先人無法交代,所以國民黨不斷宣稱是90年代後本土派進行「去中國化」,才導致人民數典忘祖、毫無廉恥。如同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所保衛的四維八德12字真言;畢業於台大中文系的立法委員陳玉珍,日前也到2025台北國際書展購買《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二書,原本想展現其深厚的國學素養,卻給人一種內在相當空洞的感覺。

失落的經濟牌

國民黨主打的第二塊神主牌是「經濟牌」,即是下層建築的部分。國民黨1949年敗退來台灣之後,財政幾乎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從中國帶來的黃金很快就消耗大半,也為了增加外匯存底,不惜賠本外銷台灣蔗糖(參考吳聰敏《台灣經濟四百年》),縱使發行新台幣「4萬換一塊」,還是無法解決惡性通膨問題,一直到美國援助之後,經濟狀況終於勉強穩定下來。

之後國民黨就以美援為基礎,剝削稻農所得(肥料換穀等政策)來維持社會安定,直到1960年代在美國協助下發展國際代工、出口導向,之後經濟迅速起飛,台灣人從穿不起布鞋到家家戶戶起樓仔厝,戰後嬰兒潮世代(壯世代)充滿了幸福感,也因此奠定了國民黨的「經濟神主牌」,認為經濟成長都是蔣經國及其官僚體系的高瞻遠矚,甚至認為威權體制帶來了安定與繁榮。

不過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加上2005年聯共策略後,國民黨積極與中國經濟掛勾,如馬英九任內簽訂ECFA、服貿等政策。但硬是要跟中國經濟合流,卻差點掏空了台灣產業,最具體的案例,就是2015年經濟部長杜紫軍大力促成中國紫光集團併購聯發科、台積電,但最終因蔡英文政府上任而告終,紫光集團也於2021年破產。對照美中貿易戰之後的世界局勢,民進黨因親美政策而獲得發展高科技業的契機,國民黨則因為親中政策,失去主打了50多年的經濟神主牌。

地方派系兵強馬壯

棄守道統、放棄經濟牌,國民黨要如何選舉、持續控制台灣社會?自馬英九卸任以來,外省菁英集團的話語權逐漸消退,郝龍斌、洪秀柱相繼步下歷史舞台,具有「本土色彩」,能跟地方派系溝通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如朱立倫、江啟臣、韓國瑜都有地方派系背景。而後黨中央的兵權,就也慢慢落到地方派系手上。

過去兩蔣時代建立起「恩庇侍從體系」;李登輝時代是以派系來克制派系(例如與張榮味合作來控制雲林政壇);到馬英九時代的菁英集團,至少還努力維持黨中央的道德形象,與地方勢力保持一定的距離。但到了朱立倫當黨主席的時代,雖然還是有「牛鬼蛇神」之說,徐巧芯也曾稱傅崐萁是國民黨的病毒),但在形勢改變下,也不得不向地頭蛇低頭。

之所以形成「強枝弱幹」現象,其中一個原因就是2016年政黨輪替之後,民進黨政府透過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清算國民黨黨產,原本坐擁大約價值800億的財產,經凍結或遭國家收回後,基層出現財務狀況,例如2017年國民黨台南市黨部解雇大量黨工,卻無力支付遣散費及退休金後,台南市境內許多黨部都遭到拍賣等等現象。這個現象不難理解,國民黨在台南市勢力衰退,缺乏有力地方派系支持,所以日常運作經費才會困難。

而其他縣市如有強大的地方派系支撐,例如彰化謝衣鳯家族,不但可以自備糧草,還能反過來提供政黨奧援。彰化謝家在每個鄉鎮都佈下樁腳,無數頭人穿著謝家的背心,在各地跑白帖、做選服、泡茶穿梭。謝衣鳯所屬的彰化第三選區,裡面有十個鄉鎮,面積大約佔彰化縣的一半,大致上可以分成北斗、溪湖、二林三大生活圈。因此2023年民進黨派溪州鄉出身的吳音寧出馬挑戰謝衣鳯,但吳音寧資源短缺,無法在十鄉鎮部署人馬——試算若一鄉鎮需要一名月薪3萬的助理、三大生活圈各要一名月薪5萬的服務處主任,每個月就需要45萬的開銷,若不算日常經營,以一年的選舉期來計算,就需要540萬的人事費(而且正式成為候選人之後才能收政治獻金)這算是選舉人事的低消——因此吳音寧在形象上雖然廣受鄉民歡迎,但因為沒有資源、組織動員上處處受阻,與謝衣鳯情況完全相反。

也是在國民黨黨中央無力提供奧援的情況下,謝家在地方上的話語權比黨主席大上許多,謝衣鳯的弟弟,彰化縣議長謝典林選前公開力挺郭台銘,甚至在臉書宣布退出國民黨,讓侯友宜一度相當難堪。而在2020年大選上,謝衣鳯囊括51%的選票,韓國瑜卻只有30%到40%的得票率,謝家的影響力顯然大出韓國瑜許多(2024年因為有柯文哲因素,比較看不出差異)。

中共資源滲入地方

國民黨黨中央不得不向地方派系低頭的原因,就是與中國官方對接的單位,許多來自綿密的地方網路,例如宮廟、村里鄰長、民間社團等等。在國民黨並未取得中央執政權的情形下,很多黨中央不方便公開進行的事情,地方派系可以大張旗鼓,用各種名義與中共交流。

例如最常被人討論的宮廟問題,由於宮廟在傳統民間社會具有強大的影響力,學者劉玉皙等人研究發現一間宮廟平均大約能影響925票,成為基層選舉動員的兵家必爭之地,許多地方派系與宮廟的關係也是千絲萬縷。而因為《宗教團體法》尚未立法,宮廟財務無法實質監督管理,有可能成為暗藏地下金流的場所。另外,部分地方宮廟在選前,舉辦兩岸交流的宗教活動,例如到福建參香等等,用低廉的價格吸引信徒與社區民眾參加,達到實質統戰的目的。

在此情形下,地方派系經常成為兩岸的中間人。例如埔里馬家的馬文君疑似涉及洩漏潛艦機密、八炯在《中國統戰紀錄片上集》中,在統戰官媒海峽導報辦公室裡,看見南投縣長許淑華的賀聯等等;花蓮傅崐萁家族的角色更不在話下,2024年大選結束後,傅即率領多名國民黨立委與中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國台辦主任宋濤等人見面,回台灣後立即主導多項重大法案,如「花東三法」等,引起朝野強烈對立。

簡而言之,地方派系的角色非常靈活,且具有高度的動員組織能力,因此成為中共統戰的不二人選。而國民黨在全面聯共的策略,這些兩岸中間人便掌握了高度的話語權,反過來主導了國民黨的運作,黨中央則如同遭到地方派系騎劫,淪為地方派系的行政辦公室。

作者為臺中人,現居臺南。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肄,研究領域為臺灣農民文學。曾參與《史明口述史》、《終戰那一天》及《文協一百點》等歷史書籍撰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