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星期一

水静流深:《国是会议》的“是”是什么?

 华夏文摘 发表于 2024 年 03 月 31 日  舟巷

2024年春寒料峭的3月初,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希尔顿酒店,由中国民主运动的标志人物魏京生王丹王军涛等领衔举行一场有关中国前途的《国事会议》。出席《国是会议》的还有:黃慈萍、陳立群、金岩、李恆青、廖大文、謝田、馮崇義、鄭旭光、遇羅文、陳維明、曾建元、黃子茵、高光俊、於大海、胡平、姚誠、秦新民、潘永忠、廖天琪、陳奎德、張艾枚、北明、鄭義。

他们都是中国民主事业的推手。他们中有政治宿秀,政治学者和政治健将。他们已经创造了历史。 现在,他们举办了这次《国是会议》,还制定了《十点政治宣言》。他们正在创造历史。3月4日, 《国是会议》假美國國會山莊一间会议厅舉行新聞發佈會,宣布《国是会议》召开的消息并公布《十点政治宣言》。

值得一提,加拉格尔众议员出面协助租借该会议厅襄成盛举。美国共和党众议员麦克·加拉格尔(Michael Gallagher)是《美国与中共战略竞争委员会》主席。有许多关心中国事务的美国国会议员莅临致辞,表达祝愿。

《国是会议》而非《国事会议》,缘何?抽出其中“国是”與“国事”来比较。中国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有说:“国是”者,国家大计;“国事”者,国家大事。有兴趣者可查阅古籍,知其出处。南朝范曄的《後漢書·桓譚馮衍列傳》:昔楚莊王問孫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爲國是也。」叔敖曰:「國之有是,衆所惡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獨在君,亦在臣乎?」對曰:「君驕士,曰士非我無從富貴;士驕君,曰君非士無從安存。人君或至失國而不悟,士或至飢寒而不進。君臣不合,則國是無從定矣。」莊王曰:「善。願相國與諸大夫共定國是也。」

笔者以为,这里的“是”属于是是非非的“是”。这次《国是会议》就是提出建设中国民主社会的愿景和如何行的讨论。在过程中,众说纷纭,与会者共同发挥政治智慧,求取政治最大公约数,这是一次政治斡旋的典型示范。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奔走四海,呼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然而,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五族共和” 的共和国立场。从民族解放的诉求提升到民族共处的共和局面。回顾这次《国是会议》提出的纲领性口号:“推翻中共暴政,重建共和”, 对比二十几年前的《08 宪章》精神,这次《国是会议》在精神层面上有提升。民主事业的发展,必须继往开来,秉承宗旨,适应当时。

这次《国事会议》的“是” 是什么呢?简言之,应该是:宣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宣言中表述了这种宣示,但是不够充分展开。这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人类福祉。推翻中共暴政,重建共和,无非是建立政权保障公正的社会资源分配和公正的回报。所谓人权,所谓独立人格,莫不是在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社会准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如何实现?!方法论至关重要。民主社会是实现人类福祉的环境,民主是手段,推动社会建立实现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政权体制。 民主是建设性的手段,强调程序公正,保障目的之公义性。

革命则是具有破坏性的手段,不讲究程序公正,任何手段都可以使用,以逞一就。说得难听点,如同先强奸再结婚,将生米做成熟饭再说。

几百年来,社会民主转型,讲英国大宪章运动,讲日本明治维新,讲南非种族和解,讲俄罗斯前苏维埃政权垮台,讲台湾威权转型,其中追求政治最大公约数的斡旋发挥了关键作用。革命行动弄不好,就转味变成恐怖主义运动。共和不是革命的胜利,共和是民主的造就。

鲁迅先生在《阿Q正传》里描写阿Q发梦革命去,可以摸尼姑的头,可以扯吴妈的衣衫;可是却挨了假洋鬼子的文明棍。可惜了,鲁迅先生可就没有写阿Q如何发梦搞民主。

保障国家在共和体制内正常运作,美国的建国先贤们设计了三权鼎立的权力结构,明确地讲,就是立法,司法和行政等三权鼎立,互相制衡(Checks and Balances)。制衡是宪政民主的基本原则。制衡的目的是建立一个相互监督的体系,从而防止任何团体积累过多权力。不同的政权结构成份,如国会,国务院和法庭,它们之间的这种微妙的制衡攻防确保每个政权成份都能有效运作,而不可能支配其他两个政权成份,更不可能独立与其他两个权力成份之外。因此从何谈起司法独立呢?总之,三权鼎立制衡可以防止滥用权力、促进合作并维护民主制度的完整性。

共和体制确立,民主社会形成,社会呈现大团结的祥和局面。 当年的南非共和国是一个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位黑人民选总统后,全国建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不搞清算报复运动,避免了社会撕裂的局面。台湾实行总统普选,事后,建立《228事件》的善后机制,弥合社会与政府的对立局面。东西德国合拼以后,关于柏林墙东德士兵射杀东柏林居民越墙投奔民主的事件,有这样一句名言:将枪口抬高一公分。法官提出道德审判,避免了循环报复的社会危机。这是社会民主转型,建立共和体制,既绕不开也回避不了的题目。

中国在三十年的“经济改革” 风浪中孕育了两支社会力量,民营企业家和农民工。用共产党的教科书来讲,那是资本经济社会中的两类人,资本家和产业工人。《十点政治宣言》没有关心到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利益?民主社会转型没有他们的参与,是民主运动的损失,也是目前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大体量而对他们的亏欠。他们有相当大的贡献,甚至讲是牺牲,特别对于广大的农民工来讲。

走笔到此,感到心力有所不逮。终究年岁不让人,我比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长一岁,经历知青下乡,继而下煤井成为中国工人阶级老大哥;后来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生,转而在大学讲台授业。后半生在加拿大多伦多定居,再入书院,修成法律人在法庭进行诉讼案例,还是三栖媒体人,写稿,在空气中发声显身。廉颇老矣。我可是力不从心了。

有朋友戏言,说我很像《繁花》里的上海爷叔。游本昌九十岁演爷叔。我比他年轻。在新闻看板上,我看到我的同龄人,如袁弓夷,如曹兴诚,如黎智英。面对他们,我要问自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国是会议》召开是为了推翻专制暴政,还是为了解放捆绑黄土地上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封建文化桎梏呢?《国是会议》正敲响丧钟。丧钟为谁敲响?

2024年3月26日,多伦多,安大略

Abstract

What is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on Conference about?

The essay “What is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on Conference about?” discusses a significant conference held in March 2024 at the Hilton Hotel in Washington, D.C., organized by prominent figures in the Chinese democratic movement such as Wei Jingsheng, Wang Dan, and Wang Juntao. The attendees included other influential figures in the movement, political scholars, and activists. The conference aimed to address the future of China and formulated a “Ten-Point Political Declaration.”

The conference is seen as a platform for discussing the goals and strategies for building a democratic society in China, with attendees engaging in political discourse and seeking common ground.

The essay reflects on historical movements, such as Sun Yat-sen’s call for a republic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past declarations like the “08 Charter.”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democratic principl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for societal progress and human welfare. The author contrasts democratic means with revolutionary methods, 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constructive democratic processes over destructive revolutions.

Furthermore, the essay touches up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republican system and the importance of checks and balances in ensuring the integrity of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It reflects on international examples of democratic transitions and the role of political mediation in achieving consensus. The essay also raises questions about the inclusion of marginalized groups like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migrant workers in the democratic process.

Lastly, the author reflects on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aging, contemplating the ongoing struggle for democracy and justice. The essay concludes with a poignant question: whether the Conference signifies a push against authoritarianism or an emancipation from the constraints of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sounding a bell of concern for the nation’s future.

Contributed by courtesy of ChatGP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