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延光摄)
2月16日上午8点32分,原中顾委委员李锐在北京病逝,终年102岁。
刘少奇1945年说过一句沉痛的话:"死去的同志中,很多经过党内斗争的考验。"过来人听得出这句话的分量。在解放前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在解放后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磨难中,以破坏性实验的方式,频频考验共产党人的良知和坚韧。
李锐的一生,大起大伏,1937年入党,从庐山会议前毛泽东的秘书,到"文革"中秦城监狱的八年囚徒,再到改革开放年代中组部常务副部长,亲历了党内的坎坷和奋起。
李锐与党的新闻宣传事业有诸多交集。抗日战争时期,他是延安《解放日报》评论部组长;解放初一度做过新湖南日报社社长;最关键的是1982-1984年任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期间,给处在思想解放第一线的人民日报诸多支持。"文革"结束后,人民日报旗帜鲜明支持真理标准讨论,推动全党全国大力平反冤假错案,鼓吹包产到户和城市改革,得到党内外的热烈认同,也遭遇了巨大的体制内压力。例如,有老同志警告社领导"不要东倒西歪";还有老同志干脆在电话中呵斥"到底有几个脑袋?"在70年代末和整个80年代,胡绩伟、秦川、李庄、王若水、何匡等编辑部团队,忠诚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在拨乱反正冲锋陷阵。人民日报成为继中央党校之外坚持最久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得益于胡耀邦、习仲勋等中央领导层的关怀鼓励,也离不开耿飚、迟浩田、李锐等中央职能部门负责同志的支持体谅。
特别是本报记者孟晓云1984年在《文汇月刊》发表调查报道《胡杨泪》,反映一位知识分子钱宗仁几十年的悲惨遭遇,得到李锐的郑重推荐,9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李锐的文章《请读<胡杨泪>》,向全党组织系统郑重呼吁尊重知识,爱护知识分子。
在钱宗仁遗体告别仪式上,李锐与朋友们商量,把钱宗仁生前写的文章、诗词、书信整理成册,编成《胡杨泪尽》一书。李锐亲自作序:"我们经历了多么痛苦的年代,人们经受的创伤够多了,不知浪费、埋没和摧残了多少人才,今后再也不能做扼杀人才的蠢事了!爱贤惜才,求才若渴,选贤任能,唯才是用,是我国自古以来的好传统;当今之世,更应该大大发扬这种传统,使之成为全社会的风气。人才与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人才源源涌现,如活水长流,各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城市经济改革才有保证。我们要抓紧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爱惜并保护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我们的国家才能富强,我们民族才能腾飞。"
这是老共产党人对历史苦难的大彻大悟,对爱国知识分子的一片的赤子之心。
刘少奇平反后,少奇的儿子对秦川说:"叔叔,希望你们这代人能办完的事,不要留给我们后代!"从秦川到李锐,一大批经过党内斗争考验的老同志不惜以个人的仕途荣辱为代价,不依不饶地揭露和纠正极左路线的错误。他们的真诚和努力,像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顶一样,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仁者寿。己亥年新春,又一个孤寂的灵魂离我们而去了。1984年《人民日报》发表过聂绀弩题李锐《怀念十篇》卷首诗:"多文为富更多情,心上英雄纸上兵。是泪是花还是血?频揩老眼不分明。"
——党报旧闻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