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日星期一

王超华:推倒高牆,深化民主


柯文哲十一月初接受台灣公共電視訪談時說,太陽花將成為台灣歷史轉捩點

太陽花的直接起因固然是黑箱服貿,但最為迫切的表達,其實是要求日常有效的民主參與。運動激起的社會政治熱情,同時挑戰了統獨對立、選舉侷限、財經傾富,這三堵意識形態高牆。


去年九合一選舉競選期間,後來勝選的新科台北市長柯文哲曾聲稱要努力「推倒意識形態的高牆」,他指的是藍綠統獨對立。對此,馮建三教授在選後分析評論中指出,從民意變化趨勢來看,藍綠對立已經稱不上是什麼高牆了;台灣真正需要攻堅的,應該是藍綠都緊抱不放的嫌貧愛富財經政策。回顧選戰進程,應該說兩種說法都有道理,而且還應該再加上一條,必須打破民主體制只是一張選票的意識形態迷思。 能否成功推倒這三堵意識形態高牆,將是台灣民主道路上的重大挑戰。同時還必須看到,海峽對岸的中共強國,一直致力於維繫這些高牆在台灣政治生活中的主流地位,已經成為台灣社會追求公平正義新願景的主要絆腳石。

拒絕囿於統獨議題

長期趨勢顯示,台灣民意傾向兩岸關係維持現狀的比例日益增高,贊同急統的則持續下降,即使包含贊成終極統一者在內,主張統一的民意比例也只有百分之十強。馮建三據此認為,所有候選人都必須努力爭取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票源,統獨議題已無從主導選戰。蹊蹺的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連勝文及其支持者,在九合一選戰中仍然鍥而不捨地強打統獨對立的牌,攻擊對手是「墨綠」、「皇民」,似乎堅信這是贏得選戰的法寶。

沒有證據能夠指認大陸當局直接插手了連勝文競選。但台灣兩大黨面對大陸強國氣焰時的委曲周旋,清晰可見。九合一只是地方選舉,國民黨仍主打統獨議題。而柯文哲勝選後質疑「九二共識」,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卻又批他只是地方首長,不應發表意見。柯於是請王說明「九二共識」究竟是什麼內容,王至今沒有答覆。關鍵在於,北京借助「九二共識」向島內施加壓力,同時拒絕承諾「一中各表」。國民黨標榜自己推動兩岸和平,體諒地從二十年前的明確立場倒退,只談「一中」大屋頂等等設計,回避「各表」的前提,造成「共識」外殼下已經沒有內容可言。民進黨著意未來執政可能,同樣顧慮北京,態度曖昧。這次國民黨大敗,國際媒體咸認是台灣民意不滿馬政府對陸政策的標誌,民進黨駐美代表吳釗燮卻強調選舉結果無涉兩岸關係,引致曾批評馬政府黑箱服貿的前國策顧問郝明義不滿,翻出民進黨選舉廣告,指責其前後不一,涉嫌投機操弄。

北京陰影始終懸浮在台灣。九合一選舉期間,北京在大陸台商聚會場合為國民黨公開輔選,力圖宣示促統是台灣唯一選擇。這樣的外來壓力,加之主流政客投北京所好的姿態,使得民意早已反感的統獨炒作在選戰期間仍長盛不衰。因此,柯文哲針對藍綠統獨要「推倒高牆」的宣稱並非無的放矢。拒絕囿於統獨議題,是他勝選的重要因素之一。

太陽花改變政治生態

民眾態度的轉變,很大程度上拜賜於反「黑箱服貿」的太陽花學運。春天得到五十萬民眾上街支持的抗爭,其根本意義遠遠超出服貿的侷限。執政者視四年一次的選舉為手中穩拿的空頭支票,在「改善兩岸關係」的藉口下漠視社會反響一意孤行,終於受到公民群體的堅決抵制。太陽花的直接起因固然是黑箱服貿,但最為迫切的表達,其實是要求日常有效的民主參與。運動激起的社會政治熱情,同時挑戰了統獨對立、選舉侷限、財經傾富三堵高牆。因此,儘管當時有學生領袖和一定的組織形式與決策機制,但立法院等佔領場地內外,社團組織絕不單一,不但意見多有尖銳分歧,而且沒有人刻意尋求統一紀律、統一口徑。也因此,運動過後出現若干新興活躍社團,繼續開拓不同議題,一直到年底九合一選舉之後,青年學運積極份子當選基層民代或鎮長里長,並促成社會上和朝野黨團要求修憲的聲浪。太陽花動員青年一代政治參與的後續效應,直接促成了柯文哲的當選和國民黨的挫敗。

太陽花為青年世代的學生和都市白領打開參與政治的新途徑,也因此改變了傳統議題的表達方式,其中就包括,兩岸議題無法繼續框限在簡單的藍綠統獨對立之內。北京如何處理香港公民抗命,如何任意剝奪大陸民眾的知情權和言論自由,在在可能直接影響到島內的政治政策辯論,令青年一代更細緻地定義出,自己希望台灣實現真正民主的方向。

這樣的影響力,是北京和國民黨陣營拒絕認可學運積極意義的根本原因。年底選舉剛結束,就出現媒體硬派的「學運女神」劉喬安誤入圈套被人錄影曝光涉嫌「性援交」。學生領袖魏揚當即指出,劉喬安不存在「醜聞」,她是隱私受侵的普通受害人。島內相關輿論隨之有所收斂。耐人尋味的是,大陸網絡媒體卻仍將這一「新聞」置頂近一周。此後學生領袖陳為廷因曝出性騷擾歷史,被迫退出鋒頭正健的苗栗縣立委補選,新華社也立即報道。雖然由於性別歧視影響,炒作前者遠甚于後者,但兩岸都出現借陳為廷貶低太陽花的論述。

馬英九雖然在元旦致辭時正面肯定了學運,但阻礙公民參政的意識形態並未全然消除。選舉後修憲保障參政權的呼聲,險乎淹沒在總統制內閣制或雙首長制的輿論中。急需落實的修憲議題,諸如降低投票年齡到十八歲,降低政黨比例門檻,降低參選保證金,降低罷免門檻,允許不在籍投票,修改現行選區選票制度,等等,仍有待於立法院新一年設立修憲委員會逐一審理。

財經必須有公平指向

問題嚴重的還有台灣傾富的財經政策,如馮建三所說,台灣「優待資本與土地利得世界第一,致使稅收占GDP比例世界最低。」這麼令人震驚的財稅現狀,無異於為後代埋下定時炸彈。可是,每當公眾表達不滿,政府當局總是先承認有經濟原因,然後話頭一轉,強調發展至上,同時暗渡陳倉,再次堅持優待資本才是出路,無視政府守護經濟公正的責任。

九合一選舉之後,馬英九政府還是照搬這三步,凸顯這堵傾富意識形態的高牆。多年無果的證所稅和房地產稅改,再次在立法院遭遇拖延和縮水。更有甚者,去年食品安全風暴首當其衝的頂新集團,被名嘴周玉寇指認政治獻金二億台幣給馬英九,引發激烈爭鬥。前民進黨主席、倒扁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跟進,質疑頂新在台並無貢獻,卻享盡一應優惠,還轉移資金五十億去大陸,國民黨和馬英九必須說明其中的利益交換。對此,馬英九竟聲明辯解頂新是「依市場機制」,將總統應承擔的經濟政策責任推得一乾二淨。

無論獻金疑案結局如何,民眾都對馬政府兩岸政策心懷疑慮。大陸對台讓利,眼看已到邊界。五十多國家日內瓦談判IT領域免稅,中國強硬阻擋韓台列入面板要求,引起業者對大陸著力整合內部供應鏈的警覺。何況兩岸貿易已經在島內帶來金融炒作、收入分化等惡果。台灣經濟在尋求轉型時,要有公正指向,才能實現社會的長期受惠。

——原载《动向》杂志2015年1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