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4日星期五

胡少江﹕远离中国的“爱国者”(2)

2008-07-04

不少海外中国留学生对中国的“爱”可以说是一种极为狭隘的和盲目的情感的发泄。说这种“爱”是狭隘的,是因为这些人虽然在海外学习和生活,但是他们对所生活的国度实在是知之甚少。因此无法在国际比较中认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有一项关于中国留学生在英国学习、生活的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大陆的学生大都是学习理工和会计、管理学科的。真正学习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等学科的人很少。绝大多数人到英国后,由于语言的障碍,基本上与英国同学和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们没有什么接触。

在所有的外国学生中,中国大陆学生是最为独特的人群。他们基本上只是与其他大陆同胞打交道,说的是中国话,吃的是中国饭,浏览的是中文的网站,看的是中文的电视节目。绝大多数人不看英文的报纸,不读英文的课外书籍,基本不看英文的电视节目。

由 于对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了解不多,所以无法进行理性的比较和分析。但是,人在国外,顶上了一定留学生的帽子,似乎说起话来也气壮了许多。张嘴闭嘴的 “你们英国如何如何”,在国人的眼里似乎成了了解英国事务的权威。事实上不少人在学业完成后,连用英语进行流畅的交流也做不到。也正是由于这种狭隘性,他 们中的不少人才对西方的媒体和政治制度抱有过高的期待,但发现现实与这种期待相距甚远的时候,便埋怨是上当受骗了。其实,欺骗他们的主要不是别人,而正是 他们自己的无知。将这种无法解释的抱怨放进“爱国”的时髦大潮中,于是乎“无知”便也高尚起来了。

说这种“爱”是盲目的,是因为这些“爱 国者”们对政治制度和社会文明比西方社会要落后得多的中国有一种朦胧的“距离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的确非常迅速。中国沿海城市的市政 设施也改进了许多。这些变化,是中国在经济上摒弃过时的教条主义方针,向西方先行一步的市场经济看齐的结果;也是中国参与全球化,大力引进西方的资金、技 术、管理经验的结果。与此同时,一般的中国民众为这种变化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不仅这一代人为此做出了牺牲,由于超高的经济发展速度对环境严重破坏和对资 源的掠夺性开采,这个政府正在迫使下一代人做出牺牲,以实现当前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

不少海外的中国人,看到了中国表面上的变化,但是 由于距离遥远,对中国尚存的野蛮的政治制度对普通民众的压迫虽然时有所闻,但是早已没有了切肤之痛。正可谓距离成了“美的放大镜”和“丑的过滤器”。尤其 是,中国表面的高速经济增也使得那些在中国有切身利益的投资家和商人们势利地向握有权力、能够给他们带来更多利益的中国政府献媚。不少海外的中国人长期受 惯了势利的外国投资家和商人们的白眼。现在,中国表面形象的变化和这些外国势利者们的吹捧,使得这些中国人也认为自己变得高大起来。在这些人的心目中,作 为一个海外中国人的虚荣,比中国老百姓的实际利益重要的多。这便是这种盲目“爱国”的背后利益驱动。

此外,留学海外的中国人,还有不少学 完以后留在外国工作的中国人,通常自认为和被认为是中国的一代“精英”。的确,他们中的不少人天资聪慧,出国后也付出了很大的辛劳。但是,由于他们来到海 外时已经基本成年,因此在融进海外的工作和社会环境方面存在不少困难。他们在中国的相对社会地位比在海外的相对社会地位要高。不少人将这单纯地归结为公 司、学校和社会对中国人歧视的结果。(应该看到,不少海外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对包括中国人在内的少数民族确有歧视。)对这些人来说,“爱国”的热情实际上 是对自认为被不公正对待的一种发泄。这种心理平衡的需要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寻找心理平衡的方是并不理智。对这些人来说,或是珍惜已有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或 是依法对各种无理的歧视进行抗争,或是采取“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潇洒态度回到自己的祖国发挥作用,这些都比通过“爱国”来发泄自己的个人怨恨要诚 实得多。

上述远离中国的“爱国者”们的爱国情结是没有根基的。当他们回到中国本土的时候,他们中的不少人可能会对异国的生活有著一种美好 的回忆,尤其是对西方国家对人权的保障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们对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对老百姓带来的苦难也会有更切身的感受;他们会意识到种族和其他的歧 视不仅外国有,中国则更深;更有甚者,中国人对与自己的观点和地位不同的同胞的歧视常常比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还要深。到了这个时候,朦胧的距离美便会失 去。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将摒弃肤浅的、狭隘的和盲目的感情发泄,通过对真理的维护以及对不合理的制度和国民性的批判来升华对祖国的热爱。(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