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7日星期三

从“聊聊兴趣”到“软性统战”的光谱 中国“大交流时代”文化软攻势如何瞄准台湾“首来族”?学生怎么想?

文字/孔德廉
RFA 【報導者時間】2023.09.27


随着疫情逐渐解封,锁定台湾青年的两岸交流重新启动,国台办将这股趋势定调为"大交流年",不只主题更软、范围更广,也持续向下扎根。(设计/吴政达)


曾大秀流利客家话的中国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今年6月记者会上指出,未来将面向台湾青年举办多项交流活动。陆委会随即在8月谘询会议中以"中共『大交流年』对台青年学生交流策略与因应"为题进行讨论。显示COVID-19疫情解禁、两岸重启交流后,中国对台湾青年的强大拉力已成为互动焦点。

《报导者》发现,在中国锁定"首来族"台湾青年进行的首波交流里,主题变得比过去更加软性,从文化、生活和兴趣层面拉近两岸青年的距离,并以优惠政策吸引台湾学生就学及就业;另外,这种交流也扩展到为台湾儿童及少年发声的儿少代表上。"大交流年"里,"主题更软、扎根更深"已成趋势。

 

今年7月,台北市某高中一个近千人的家长群组里,一则招揽学生前往中国交流的讯息引发诸多讨论。这项针对高中生所举办的"华人青年大专暑期交流计划",旨在鼓励对音乐、文化与电竞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到上海感受"真实产业环境",5天活动全程免费。
 
这则讯息很快引发论战。群组里,有家长认为不应该运用学生事务群组作为私人活动宣传途径,有人直批是对岸一贯的统战操作方式;也有家长认为上海与台北是姐妹城市,不必以敏感的政治视角来看待单纯文化交流。两边争执不下,一位家长随后点名活动主办单位是仅成立一个多月的新公司,关于人身安全的争论更让双方论战火药味十足。
 
实际上,类似的两岸青年交流团存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只是过去3年随着COVID-19疫情爆发而中断。今年逐步解禁后,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项出团讯息再度散见于校园布告、学生社团、原民组织及各类社群媒体上。
 
6月,台湾大学、中正大学的社群平台交流版面上,就有不少学生转发类似活动贴文,从10天的山西青年夏令营到7天的成都团,包含各种景点参访、大学座谈和文化交流,从免费到收费兼而有之,参与对象则都以学生为限。
 
"大交流年"向下扎根的两岸攻防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强调,中方乐见并支持两岸青年加强交流互动,增进了解,深化友谊,让更多台湾青年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强调,中方乐见并支持两岸青年加强交流互动,增进了解,深化友谊,让更多台湾青年"首来族"成为"常来族"。图为2023年4月12日,朱凤莲在记者会上回应记者提问。(路透社资料图片)

针对这股重新点燃的交流潮,早在暑期开始前,中国国台办就发布新闻稿高调宣示,未来一个月起将面向台湾青年举办多项交流活动。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更直接将目标锁定在台湾青年"首来族"身上:"中方乐见并支持两岸青年加强交流互动,增进了解,深化友谊,让更多台湾青年『首来族』成为『常来族』。我们也积极为台湾青年朋友提供更多机遇和平台,让他们在大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中国官方的宣示,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于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直属事业单位、国营媒体《中国新闻社》的报导中得到印证:"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开营, "首来族"约占三分之一",报导内写明7月启动的夏令营活动涵盖大陆28个省分,将有1,000名台胞参加,其中首次来到的台湾青年约占三分之一。
 
面对中国如此积极发动新一波青年交流攻势,台湾陆委会也持警戒态度,在8月召开的谘询会议中讨论"中共『大交流年』对台青年学生交流策略与因应",明显将相关青年交流团定调为中国的统战攻势。
 
在以书面回覆《报导者》访问时,陆委会如此定调这波骤起的攻势:"疫后陆方投入大量资源举办各项交流活动,以落地接待、补助机票等诱因,加强吸引台生赴陆交流,置入前往文化景点、交流基地参访之政治行程,并安排与样板台青对谈,借机营造两岸血脉相连、同根同源之气氛,宣传在陆求学、发展之优势,促使更多台湾青年融入中国大陆。"
 
到此一游,"首来族"心中在想什么?
 
做为被中国官方锁定的"首来族",并且成为"大交流年"里被中国官方大力宣传的角色,台湾"首来族"学生心中有什么感受?
 
《报导者》访问了几位在今年夏天陆续参与两岸交流营队的青年,其中刚满18岁的晓青(化名)正犹豫大学的志向,在同学邀请下,俩人结伴前往其中一场为期7天的交流活动。
 
在晓青提供的行程表里,该次营队规划了长城、故宫等知名景点参访,安排各种古城与石窟行程来体验悠长的中国文化,也列出与当地大学的交流,每日行程表仅分为早、中、晚三个区段,行程相当软性、松散。
 
抱持着对古迹的兴趣,单以行程来看,晓青认为她所参与的青年交流团调性相对温和,应该没有太政治化的困扰。为了再三确认,她提前向主办单位索取活动细部流程,却在出发前一刻才拿到行程表。
 
"可能是我们这个团的问题,很多地方都没有去到,行程表只是参考,像一开始说是要去北京大学,结果后来变北京体育大学,"她无奈地说道。
 
即便如此,在与中国学生交流期间,晓青照样与对方相互分享两岸民情、食物与流行文化,没有参杂太多政治话题。只是短时间的交流过后,往往会由听讲作结,由获得殊荣的"台生"上场,对着台下数十名团员讲述自己如何在中国得到好的发展机会、述说对中国的感谢,同时介绍各种中国对台湾的优惠政策,最后还会附带几句宣传:打击台独思想,推动中华民族复兴。(注:"台生"是指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即在中国就学成长的台湾人;"台青"则指原来在台湾成长求学,到了大学或研究所阶段才到中国,以及毕业之后选择到中国创业、工作的台湾青年。)
 
这种时候,晓青才感受到浓厚的政治意味:"我们就只是想要来旅游,大家应该都很清楚,要参加的前提就是会被当成宣传工具,但这是机票钱的代价,就当作是一个副作用吧。"
 
尽管有意忽略思想宣传带来的不适,她还是很难从这种套装式行程中脱身,因为旅途里中国媒体总是亦步亦趋,游览车上也随时有一名记者随行,将活动侧写成为新闻。于是每到拍照的时刻,晓青会戴上帽子、墨镜和口罩。
 
和晓青同行的,除了几位准备升上大学的同龄学生外,还有几位30多岁的研究生和未成年的高中生。将近20人的团队在7天的行程中途,也被带进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这样的安排并未在公开行程表里曝光。
 
"到那之后我跟同学都不想逛,我也知道导游想干嘛,结果就是劝我们向中共看齐,"晓青说,至今她还清楚记得遍布整个展览馆的中国红颜色、等身的领导人雕像、陈旧的革命文物、突飞猛进的经济指数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各式照片,"整栋建筑就像神圣化他们的历史,"她印象深刻。

某位身为首来族的台湾青年透露,在今年交流的行程里,他们被安排至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进行参访,这本不在公开行程内。图为2021年12月16日,民众在该馆内参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生平及思想展示。(路透社资料图片)
某位身为首来族的台湾青年透露,在今年交流的行程里,他们被安排至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进行参访,这本不在公开行程内。图为2021年12月16日,民众在该馆内参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生平及思想展示。(路透社资料图片)
 
另一名未成年"首来族"阿哲(化名)参与的是二线城市的10天旅游。他告诉《报导者》,旅程里他印象最深的是宣传,例如一名在中国成长的台生多次被推举登上媒体版面代替台湾学生发言,最后穿上汉服在小桥流水旁拍照,被记者描绘成台湾学生探寻祖国的旅程,报导也被中国统战部转发。
 
行程里,阿哲也对一场冲突记忆犹新。"我觉得台湾人都很愚蠢,到中国我才感觉自己的无知,"一位同团的团员在数十位中国学生和台湾学生对谈的场合这样说道,阿哲立即起身反驳,"我觉得台湾人并不愚蠢,我们也有很优秀的同学。"他没想到单纯的交流变成两岸优劣的辩驳。
 
此外,走遍各种历史景点途中,阿哲观察到多数交流的基层对象并不是这么在乎统独。文化、流行、笑话到追星,偶尔聊政治情势,那是大家真正交流的时刻,没有人在谈血源浓厚或文化共通,只是单纯讲自己喜欢什么,这部分就不会令人不舒服。
 
面对"被统战"的疑虑,晓青和阿哲看法一致。两人皆认为学生们很清楚台湾跟中国之间的关系,且在台湾生活了十几年,想法不会一瞬间就被改变,唯一的担忧反而是他们这个世代的社群媒体使用习惯:"我身边的人全都玩抖音啊、小红书啊,还有哔哩哔哩,大家知道中国在流行什么,文化上可能认同感会更近一点。"
 
不只是年轻的他们,不少民主国家也有相同担忧,美国、加拿大、德国、捷克、瑞典,以及欧盟三大机构等从2020年起,陆续开始禁止使用TikTok(抖音国际版)。2022年年底数位发展部也根据"危害国家资通安全产品使用限制原则规范",限制台湾公部门资通设备与所属场域不能下载及使用抖音、TikTok、小红书等中制软体,但不可否认的是,平台上的内容对台湾年轻世代仍极具吸引力。
 
追求成为两岸交流造浪者的"儿少代表"
 
各种迹象显示,大交流的浪潮不只直面更多更年轻的台湾学生,作为未成年儿童和少年的发声管道,一部分"儿童及少年代表"(后称儿少代表)也从中看到机会。(注:台湾政府近年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设置儿少代表,分为中央至地方层级,必须先从地方开始选起。以台北市为例,其参选资格为目前就读、实际居住或设籍于台北市,且参与遴选未满18岁之中华民国国民,对儿童及少年福利暨权益议题有兴趣或关心,并具有参与公共事务、志愿服务或社会公益团体活动之经验者得以参选。)
 
《报导者》发现,近年来部分儿少代表也在两岸中游走,试图建立人脉和为儿少政策倡议寻求资源。正在密集筹备中的"中华儿童及青年协会"(后称中华儿青)是其中代表之一,这个拥有30名横跨两岸台湾青年的组织,预计将在10月正式成立。
 
我们找到协会创办人、前儿少代表郑胤宏,他正就读清华大学二年级。在他提供给《报导者》的中华儿青章程里,记载着协会工作的三大目标:
1. 促进两岸和平交流
2. 保障儿童及青年权利
3. 推动儿童及青年参与公共事务
 
组织上,中华儿青分为"两岸部"、"儿童部"与"青年部",目前共有15名居住于台湾的成员,其中就包含隶属中央到地方政府、由政府遴选所产生的儿少代表。另外15名成员则是在中国成长、就学的台湾青年,分布在福建、河南、苏浙、两湖、京津冀,就读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厦门大学等,年龄从大学生到博士生不等,也都有各校台生会会长或其他干部等经历。

发起
发起"中华儿童与青少年协会",目的是促成两岸和平交流以及推动两岸儿少参与公共事务,成员为横跨两岸的30名台籍青年。(摄影/蔡昕翰)
 
郑胤宏告诉我们,包含他自己在内,多名成员都是两岸交流活动的常客,今年就参与了厦门举办的"海峡论坛"、聚焦经济文化交流的"重庆台湾周"等等,不管是以个人还是协会名义,他们都是代表台湾年轻一代参与活动。且协会不接受任何政党捐献,也与政治无关,只是单纯想从青年的角度推动两岸儿少议题交流与和平发展。
 
会成立协会,也是因为两岸政治现实的困境,郑胤宏解释,过去他作为台北市儿少代表,在转赴上海台商学校读书时,因没办法参与会议,儿少代表的工作随即中断。从自身经验出发,他也曾遇到在中国就学的学生就算设籍在台湾,还是被评选委员私底下劝阻不要参选儿少代表。此外,更有同学就读的中国大学没有在教育部的学历认证里,体制上也没有申诉管道。"这些都让在中国的台湾学生权益受损,因此协会的任务就是代替他们发声,"他解释。
 
这个即将成立的组织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汲取他们认为优秀的中国儿少政策作为改善台湾儿少处境的蓝图。谈到中国的进步,郑胤宏兴奋地指出,2021年中国推出了一系列名为"双减"的政策,包括未来中国国小一、二年级的学生将不再需要接受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的学生每学期也只会有一次期末考。此外,各地学校也不能替小学生、初中非应届毕业的学生举办跨地区、跨校的考试,用来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
 
此外,在近期颁布的《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里,郑胤宏也赞许中国召集"学生代表"一同研议修法方向的作法。但对于"学生代表"是从少年先锋队和共青团体系进行遴选的作法,他则不予置评。
 
中国于1990年签署《儿童权利公约》后正式成为缔约国,上一次履约状况在2013年由联合国儿童权利委员会进行审议。《报导者》检视联合国当时的审议报告,委员会指出中国政府在国家儿童发展计划的预算拨款和资金不足,且政府持续不断威胁、骚扰、强迫失踪和逮捕异议人士和非政府组织,导致人权维护者和记者报导中国侵犯儿童权利行为的范围有限,中国也无法提供可靠和全面的统计数据以供评判,建议改善。至今状况是否改善,要等到数年后履约状况再次被摊在阳光下检验才会透明。
 
在此之前,郑胤宏认为中国针对未成年人司法的变革仍有许多值得效法的地方,协会推动两岸和平交流也是相互借镜的第一步,"我们反而进步的空间更大,我自己的理念是多了解两岸绝对不是一件坏事,甚至是必要。无论政治立场是什么,我讲最极端一点,就算是台独他可能更要了解对岸在做什么,但我们从官方开始就是比较防范的态度。"
 
随着协会的架构逐渐完备,中华儿青已经逐渐浮上台面。郑胤宏告诉我们,协会成员大多也参与了今年"大交流年"底下的各种活动,尤其是规模最大的海峡论坛,希望透过协会形式来促成更频繁的交流。
 
一名曾是成员的儿少代表Peggy(化名)向我们描绘了近期中华儿青的运作。她指出,为了交流,成员间必须先开通微信帐号,接著有关中国儿少的问题与政策都会被丢上群组讨论,例如要做政策倡议时该如何进行。Peggy认同这种交流的模式,但整个过程中让她感到不舒服的是"委婉地被劝说认同统一"。
 
大交流年里频繁的两岸互动不只吸引儿少代表们加入,在实质就学面上,中国也加大就学门槛的下放,增加对台湾青年招生的力度。根据媒体报导,今年福建省福州大学就以台湾学测成绩"国英数任1科达均标"向学生招手,最终录取239名台生,创下多年来的纪录。
 
今年7月,作为中国三大官媒之一的《人民日报》也再次提及近年来中方陆续实施的惠台政策:"大陆方面陆续出台"31条措施""26条措施""11条措施""农林22条措施"等惠台利民政策措施,设立91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79个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和示范点,推动400余所高等院校面向台湾学生招生,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习近平强调文化、软性的收拢"人心"战法

在2022年重新召开的中共中央统战会议里,对台统战的方针被调定为
在2022年重新召开的中共中央统战会议里,对台统战的方针被调定为"争取人心"。随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图为2019年12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路透社资料图片)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官方对台湾青年的拉拢,在形式和主题上也都有所转变。
 
时隔7年,为统一战线工作拟定方针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于2022年重新展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中发表"12个必须",其中一项是"必须发挥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争取人心的作用"。随后习近平也宣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
 
不谈"民族复兴"、"大中华五千年"等生硬口号,转谈"人心",林颖佑解读这种变化,他指出,统战的意义是要交朋友,要让对方感受到认同:"大中华五千年不会有人想理,现在的作法是要从软性的东西去下手、去建构共同的话题。"
 
因此,一系列以"文化"为主打的两岸青年活动已风风火火地展开。包括以"同心同行青春力量"为主题的第3届海峡两岸青年文化月、2023两岸青年峰会、海峡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第20届台胞青年千人夏令营等。
 
此外,在国台办认定"首来族"为两岸重启交流的新指标下,今年盛大举办的"海峡两岸青年发展论坛"也将主体定调为"两岸文化生活交流",范围包含两岸体育、美食、影音、娱乐等青年人才交流,希望从文化面下手,打造2023"重启交流年"新模式。
 
从2014年起就频繁于两岸之间游走、也有多次带团经验的曹瀚文指出,以前去交流是谈公共参与、学生自治,今年的主题形式已有不同,不管是美食、短视频技术、摄影、电竞等,都是一些"00后"世代会关注,跟生活日常相关的话题,更有机会拉近两岸青年的距离。8月刚从中国回来的他,和我们分享观察:"我们那个年代在乎的是学校权益,现在学生在意的是自我。拍抖音、唱歌跳舞、搞直播、拍照拍影片都是自我的展现,那两岸交流主题就变成以年轻人的兴趣出发了。"
 
是交流还是强迫推销?

从2014年起就频繁于两岸之间游走、也有多次两岸交流团带团经验的曹瀚文认为,好的交流应该是双方声音都被传递和重视,这与宣传单一政治思想的统战有天壤之别。(摄影/蔡昕翰)
从2014年起就频繁于两岸之间游走、也有多次两岸交流团带团经验的曹瀚文认为,好的交流应该是双方声音都被传递和重视,这与宣传单一政治思想的统战有天壤之别。(摄影/蔡昕翰)
 
近10年密集参与两岸交流的曹瀚文还发现另一项变化:除了少数长期深耕两岸交流的传统团体重新站回台面上,今年有更多"新生势力"崛起,并且多半肩负着宣传政治思想的任务。
 
曹瀚文解释,正常的交流是"把自己的看法、观点跟立场表达出来,你也要听对方在想什么",因此行程上会安排政治拜会,例如拜会国台办、统战部,从台独、藏独到两岸经贸,各种提问都可以,双方进行实质讨论。校园访问也是一样,先有欢迎仪式、表演、互相联欢,然后进到重点环节,订出主题分组讨论、发布报告、细部研究、一起逛校园、最后用餐惜别,传统交流就是走完上述完整的一套流程。
 
但今年许多新开展的两岸交流活动中,曹瀚文看到的不是"交流",而是"强迫购物",卖的不是实体商品,而是单一的政治思想。他形容:"我们听过不少单位行程很松,让你一开始不疑有他。就一天写个3个行程,去了你才发现怎么活动多出很多,甚至有些根本就不写,直接开车把你载进去,很像廉价旅游团的购物点,没买够不准出来。"
 
曹瀚文把这些现象归纳为炒短线,"我们还看到一些乱七八糟的,因为很多营队是让你去6、7天,然后2、3天在不知名的空间、不知名的单位讲不知名的主题。那个用意就是在传达两岸一家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概都是这样的内容,甚至更夸张一点的,还有特别讲『习思想』或者中华民族统一这样单向的政治思想的传递。"
 
"首来族"晓青、阿哲所参与的交流行程里,就有曹瀚文所描绘的状况,这为"大交流年"开启的新一波两岸青年交流蒙上更多的统战色彩。
 
"我不认为这是正派的作法,至少台湾同学的声音(在交流中)没有被传达。"曹瀚文如此总结。
 
陆委会在书面回覆《报导者》提问时也强调:"政府支持两岸进行正常健康有序之学术教育交流,惟中共长期以来将台湾青少年学生视为对台统战重点对象,一方面禁止陆生来台就学,另一方面持续透过各种所谓的"优惠措施"(如以台湾学测成绩申请陆校免试入学),拉拢台生赴陆就学、发展,并形塑特定样板进行宣传,一方面提升台湾青年对中国大陆之认同感,另一方面亦借机吸纳台湾人才、技术、教育资源,以为己用。"
 
无论如何,中方显然对于"大交流年"下针对"首来族"的青年交流有所期待。在中共中央统战部网站的"港澳台专区"里,转发的新华社报导是这么写的: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两岸的未来。青年交流是两岸良性对话、善意沟通的重要引擎。心走近了,海峡就是咫尺!更多的"双向奔赴"值得期待,希望两岸青年"朋友圈"不断扩大、愈加热络,让"两岸一家亲"的青春之歌持续回荡于海峡之上、唱响于万里山河之间。"

 

※本报导为《报导者》与自由亚洲电台(RFA)中文部共同制作。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