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2日星期一

谌旭彬:《我的战争》宣传片,为何如此让人恶心?


 近日,电影《我的战争》发布了一段2分钟的宣传片,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

抗美援朝电影《我的战争》宣传片,因缺失人性关怀,让很多网友觉得尴尬、丢人、恶心

近日,电影《我的战争》发布了一段2分钟的宣传片,引起了非常大的争议。在这部宣传片里,20多位中国老艺术家出镜,组成了一支前往韩国首尔的老年旅游团。当年轻的韩国女导游用汉语跟众人打招呼"你们都是第一次来到首尔,所以我先给你们介绍一下"时,老艺术家们谈笑风生,群起纠正:"导游姑娘我们以前都来过""那时我们是文工团的""我们是钢刀连的""姑娘,我们是六十年前来的""我们不用护照""我们啊,是举着红旗进来的"……
这段宣传片,其实谈不上有什么"创意",不过是照搬了互联网上流传了很多年的一个段子。该段子大意如下:
"一位中国老人在首尔海关慢腾腾地翻找护照,韩国女警不耐烦了,问:你第一次来首尔?老头摇头:第二次。女警瞪眼:既然第二次,不知道提前拿出护照来?老头说:我第一次来没用护照。女警不屑:不可能!你们中国人来韩国必须要护照!你上次来什么时候 ?老头平静地说:1951年开坦克过来的,当时叫汉城!"
引发巨大争议的电影《我的战争》宣传片
很多网友在看完该宣传片之后,感觉非常尴尬,非常不适,留下了诸多类似这样的评价:
"本来想去看《我的战争》,但看了宣传片恶心的起了生理反应。耀武扬威式的在一个友好小姑娘面前说出'我们当年是扛着红旗来的!',这一瞬间就已经亵渎了红旗的意义。""都恶心出生理反应了。谁拍的?哪儿来的黑粉这么恶心人?无论今人怎么评价朝鲜战争,为国而死的每个战士都值得我们铭记尊重。可这屎一样的片子,是尊重志愿军吗?这是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庸俗化和低级化。""看完电影《我的战争》预告片,确实觉得挺丢人。我没啥韩国朋友,就觉得对着一个陌生的友善的韩国姑娘那么说话,挺丢人。我当然知道大家都是演员,那姑娘也是演员,我还是觉得丢人。"……
战争的双方,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关系。中国抗美援朝有自己的理由;但对韩国民众而言,他们也是朝鲜战争最直接的受害者。这场战争给他们的国家带来南北分裂,给他们的家庭带来骨肉分离,是一道迄今远未痊愈的伤口。在中韩友好的当下,中国老艺术家们对着和善的韩国小姑娘,用一种得意的姿态,笑意盎然地撕开人家的伤口……无论怎么看,这支宣传片的"人性关怀"都是有问题的,这也是众多网友看完后感觉尴尬、恶心、丢人的主因。甚至可以说,该宣传片的制作者,连被他们抄袭的段子手都不如。至少,段子手们还懂得要虚构一个"反派"(一位傲慢的"韩国女警"),才能让"我第一次来不要护照""1951年开坦克过来的"这样的话显得不那么反人性。
知名编剧鹦鹉史航在微博上如此表达看完该宣传片后的感受知名编剧鹦鹉史航在微博上如此表达看完该宣传片后的感受

这种缺失由来已久: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一直鲜少有以"人性关怀"为第一主题的朝战文学、影视作品

这样的宣传片,能够被制作出来,并堂而皇之地在网络上四处投放,并不仅仅是该片制作方的问题。多年来,中国文艺界在处理战争题材时,有一个典型特征,即英雄主义高高凌驾于人性关怀之上。该宣传片中,老艺术家们沉醉于对自己60年前的"英雄事迹"的渲染,而意识不到已给他人造成了不应该的伤害,恰恰体现了这一典型特征。
以关于朝鲜战争的文学作品为例。有学者在比较了中、韩两国近60年来的朝战文学作品后,得出结论:
"朝鲜战争清楚地向世人展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战争文学在张扬英雄主义的同时,对人性这一人类共同的母题也给予了积极的关注。这一点在韩国战争文学叙事中尤为突出。和英雄主义叙事相比,人性叙事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在韩国的战争文学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而在中国方面,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境外作战这一客观事实,作家们大多回避了人性探索的主题。只有路翎等少数几个作家进行了尝试。"①
其实,路翎最著名的朝战文学作品《洼地上的"战役"》,对人性的表现也很有限。小说描写了一位志愿军战士得到朝鲜姑娘的示爱,内心产生了"甜蜜的惊慌的感情",但拘于纪律不敢接受,后来为了祖国和朝鲜人民,也为了爱他的朝鲜姑娘而英勇牺牲在了战场。英雄主义仍然是这篇小说的核心主题,对人性的描述相当浅陋,不过是个人情感和军队纪律之间的矛盾而已。但即便是这样的一篇小说,1954年刊出后,仍受到了激烈的批判,被指为"贬低了战士们的高贵品质"。此后很长一段时期,连这种浅陋的人性描述,也从中国的朝战文学作品中消失了。时至今日,中国也没有能够诞生一部以"人性关怀"为第一主题的有影响力的朝战文学作品——即便是80年代以来环境有所变化,也仍是"纪实文学"当道,深入反思战争、发掘人性的作品几近于无。
相比之下,韩国的朝战文学不但数量超过中国,深度也非中国所能及。虽然尚未产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品,但类似尹兴吉的小说《霪雨》这样充满了人性关怀的作品,一直都是韩国朝战文学的主流——《霪雨》以经历战争的普通少年为主人公,从孩子的视角,讲述了战争和意识形态对如何撕裂存在着姻缘之亲的两家人。②
影视领域也是类似的情形。从50年代的《上甘岭》,到60年代的《英雄儿女》,到70年代的《长空雄鹰》,到80年代的《心灵深处》,到2000年的《北纬三十八度》……,中国的朝战电影,几乎全是英雄主义题材,没有任何一部大众熟知的朝战电影以人性关怀为第一主题。2001年拍成的《抗美援朝》,号称"中国首部朝战题材电视剧",也是宏大叙事。且据导演李前宽、肖桂云披露,拍摄过程中曾多次受到朝鲜方面的压力,"朝鲜驻华使馆通过外交途径向中方说明,朝鲜英明伟大的慈父金日成不能用真人扮演等等,千方百计不希望中国拍摄《抗美援朝》",即便是在迁就了朝鲜方面的意见之后,该剧最后也未能播出。③反观韩国,却有着《太极旗飘扬》这样表达战争对人性的摧残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电影;2010年朝战60周年之际上映的电视剧《一号国道》,也旨在通过爱情故事,来表现战争将整个民族南北撕裂后,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
诚然,抗美援朝是境外作战。但境外作战并不意味着这场战争留给国人的只有"我们(进汉城)不用护照"式的荣耀,而没有伤痛。几十万志愿军的伤亡、回大陆与去台的志愿军战俘的后半生……无不关系到一个个具体家庭的生死悲欢。国产朝战文艺作品中"人性关怀"的长期缺席,是需要反思的。
韩国2010年上映的朝战题材电视剧《一号国道》宣传海报韩国2010年上映的朝战题材电视剧《一号国道》宣传海报

中、韩两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人性关怀"比重,也存在着相当显著的区别

"人性关怀"的缺失,同样存在于历史教科书当中。比如,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课《最可爱的人》,对朝战的爆发,仅谓"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回避了是谁打响了第一枪这个敏感问题;重点介绍了"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却无一字提及中国在这场战争中伤亡了多少士兵。④更有甚者,人教版高中教科书《历史·选修3》第五单元第1节,在详细讲述了敌方的伤亡损失——"在朝鲜战争中,美国投入了本国全部陆军的1/3、空军的1/5和近半数的海军,使用了除核武器外的一切现代化武器,战费开支多达830亿美元,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伤亡和被俘109万人"——后,对志愿军的伤亡,仍是只字不提。⑤
只介绍"战斗英雄",只介绍对手的伤亡多么惨重,只字不提己方付出的代价,连最核心的己方士兵的伤亡数据都没有。英雄主义再次彻底压倒了人性关怀。
韩国的历史教科书有所不同。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编写的高中《国史》,将"6·25战争"(韩国对朝战的称呼)的起因归结为"朝鲜的南侵"。对中国的描述也相当客观:"韩国军队与联合国军一直进军到鸭绿江畔,眼看统一就在眼前,但由于中国军队的介入,不得不进行撤退。中国动员了大量军队,实行人海战术,将战线向南大幅推进,并一度占领首尔。经过韩国军队与联合国军的奋力斗争,首尔得以再次失而复得,此后战线就在三八线周围呈胶着状态。"⑥——关于"人海战术",不少志愿军老战士是承认的,如崔成万回忆称:"以前我们使用的确实是人海战术,如果没有志愿军的人海战术,很难保住朝鲜。"⑦
与中国相反,韩国高中《国史》没有提及中国和朝鲜的人员伤亡与物质损失,但重点介绍了本国军民的伤亡:"朝鲜挑起的6·25战争是对自由与和平的挑战,也是同族相残的悲剧,无数人民在此次战争中失去了生命和财产。此次战争中,韩国共有多达150万人的死伤者,并产生了无数战争孤儿和离散家属。……不仅人员和物质的损失十分巨大,人们精神上的伤害也同样巨大。韩朝之间因为此次战争产生了严重的敌对情绪,其结果就是,和平统一无法实现,双方长期处于对峙状态,民族悲剧持续至今。"⑧
对于中国在朝战中的所作所为,韩国教科书近年来一直根据学界的研究不断修正。如天才教育版(2003年起,韩国中学历史教科书改采审定制,开始出现多个版本)《韩国近现代史》,在2007年前后抛弃了中国事先支持朝鲜发动战争的说法,改称"斯大林同意了金日成的作战计划","(斯大林)同时还请求中国的毛泽东支援金日成的作战计划"。表述还原了中朝苏三国当时在金日成出兵问题上的微妙关系。甚至部分教科书对中国的参战,还抱有一定的理解——"因为担心联合国军会进攻满洲,所以中国派出了大规模军队支持北韩""联合国军刚一进攻至鸭绿江,中国马上就以'保家卫国'的名义派出了军队"。⑨相比之下,自90年代以来,作为朝战核心角色的韩国,却几乎消失在了中国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之中;自然,也不会有只言片语告诉学生:韩国民众渴望国家统一家庭团圆,乃是正常的人性,与志愿军战士信奉"保家卫国"一样,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

最可怕的,不是明知故犯挑战人性,而是对"人性关怀"的缺失已经习焉不察

以上,并不是说韩国在文学、影视、历史教科书等领域做得已经非常好。事实上,韩国也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鉴于近年来民间编纂的历史教科书出现了一些"颠覆性"的说法(如指责韩国独立运动家金九、刺杀伊藤博文的烈士安重根等人带有恐怖分子性质),韩国政府已有意收回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权,重走教科书"国定化"的旧路。⑩
惟在"人性关怀"层面,韩国的文学、影视、历史教科书对朝战的表述,确实远远甩开了中国。多年来,国人已经习惯了英雄主义对人性关怀的遮蔽,习惯了文学、影视作品里没有普通志愿军战士挣扎的心绪,习惯了历史教科书中没有志愿军战士伤亡的数据,习惯了沉迷在宏大叙事中而忘了具体的人的悲欢喜乐。正是这样的习焉不察,使得那20多名老艺术家,丝毫不觉得自己的表演有什么不妥。这种习焉不察,远比明知故犯挑战人性更为可怕。
左,9·11事件15周年之际部分网友的跟贴;右,某篇对《我的战争》宣传片提出批评的评论文章后的部分网友跟贴。这些跟贴很典型地反映出了部分国人严重缺乏左,9·11事件15周年之际部分网友的跟贴;右,某篇对《我的战争》宣传片提出批评的评论文章后的部分网友跟贴。这些跟贴很典型地反映出了部分国人严重缺乏"人性关怀"
注释
①牛林杰,《中韩朝鲜战争文学叙事主题之比较》,收录于《延边大学朝鲜韩国研究论集 第6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②牛林杰,《论韩国战后文学中的少年战争体验小说》,《东岳论丛》2009年第12期。③李前宽、肖桂云,《一场艰难的战争——拍摄〈抗美援朝〉赘语》,收录于《云开天地宽:李前宽、肖桂云研究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P224-233。④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八年级下册,P07-10。详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电子课本"。⑤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选修3,P106-109。详见人民教育出版社官方网站"电子课本"。⑥莽九晨/翻译,《历史教科书中的朝鲜战争之韩国篇》,《文史参考》第12期。⑦徐龙男,《朝鲜战争中转入朝鲜人民军的中国朝鲜族参战军人采访录: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朝鲜族参战军人采访录(一)》 收录于《冷战国际史研究 No.13》,李丹慧主编,2012,P200。⑧莽九晨/翻译,《历史教科书中的朝鲜战争之韩国篇》,《文史参考》第12期。⑨张宝云,《韩国对朝鲜战争的公共记忆》,《韩国研究论丛》2013年第2期。⑩《韩政府拟改用国定韩国史教科书 将听取各方意见》,中国新闻网2015年10月12日。
——微信公号 短史记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