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1957年的“反右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和它的领袖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发动的第 一场波及社会各阶层,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群众性大型政治运动。它有着一个极有意义的开端,但不幸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大迫害的悲剧告终。它在中国当代史上,尤 其在研究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事件。
众 所周知,1957年中国知识分子的“鸣放”以中共对他们的大迫害的悲剧告终。1957年的“反右运动”不仅在精神和肉体上摧残了作为社会良心的中国知识分 子群体,消灭了他们的批评声音,更给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数十万的“右派”分子从此成为一个沉默的社会群体, 再也没有过50年前的轰轰烈烈的集体参政风光。
2007年,“反右”50周年的祭日改变了这一切。
几乎沉默了50年的右派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竟然被神奇地唤醒和激活,成为当代中国社会不容忽视的一支特殊的维权群体。他们以耄耄之年之身,向中共执政 者发出了无数次的彻底平反和索赔的要求。他们甚至冲破警察的阻拦。率先在北京开了反右50周年的讨论会。他们的回忆、上告、请愿乃至索赔,至今在海内外方 兴未艾。他们中的代表人物--许良英、邵燕祥、方励之、陈奉孝等等和一批研究中国当代史的学者--叶永烈、戴晴、郭罗基、吴国光、钱理群等一起,组织和参 加在美国的两个大型的学术讨论会。丁抒教授主编的这本百万字的专着,就是这一社会群体被激活和唤醒,成为中国社会维权力量的重要的前锋的明证。
当然,研究和探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还有着它其他的当代意义和迫切性。从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1957年对政治民主和学术自由的呐喊,到1989年天 安门广场上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乃至今天一部分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和推动的公民维权运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条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轨迹,一个值得我们 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推进中国民主的当代研究课题。如果任何人有兴趣对这些问题稍作探讨,我都认为丁抒教授的书是一本必读的教材。
(原载《争鸣》杂志2008年2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