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李家超任期剛好過了一半,香港經濟漸入險境,官方吹噓多年的「由治及興」遙遙無期,政府財政嚴重入不敷支,反映《國安法》下新香港的經濟無法重上正軌。更由於政府改變角色,轉為主導經濟發展,也就要負擔無法承受的開支,當局亦陷入財政赤字的結構危機。
其實特區財政危機早已寫在牆上。隨住以十萬計中產家庭移民海外,世道人心不穩,加上大陸經濟衰退不振,既打擊整體經濟,也削弱樓價及政府賣地收入,導致過去三年(22/23-24/25年度)政府平均每年赤字超過1800億元,今年估計更接近2000億,而預算總開支達到7769億元,但收入估計大約5800億元,還不夠開支的四分三(74.66%)。
公務員減薪成效有限 須大刀闊斧斬「白象工程」
不過,面對近幾年的大量財赤,特區當局在工程開支方面不退反進,由24/25年度起連續五年,每年的工務工程開支都有九百億元左右,接近公務員全年薪水的九成。換言之,政府要認真減少財政赤字,單向公務員人工打主意成效有限,因為減薪3%相信已招致怨聲載道,但只省下不到三十億元,倒不如大刀闊斧推遲兩至三成工程項目,減少的工程費以至收地賠償,將可達到三四百億。
政府取難不取易,自有其政治經濟考慮。目前建築業及地產業就業人數超過三十萬人,以2023年計,建造工程總值約2700億,其中公營地盤工程的產值約佔三分一,若減少三成政府工程,將導致工程總值下降一成及大量失業。
當政府年年有餘,以公帑投入工程開支,不失為經濟下行時的應變策略。問題是,香港庫房日漸空虛,只剩六千億元左右儲備,若扣除已發債2500億,及未來五年發債總額6200億,特區當局將欠債3000億左右,大約是今個財政年度四、五個月開支,當局日後每年單是債務開支便達到一千億元。若到時香港經濟還未走出陰霾,不知可以怎樣撐下去。
港官歷練不足 啟德項目搞了二十年仍未完成
特區當局感到百上加斤的,是必須擔起新時代新任務:發展經濟。其中的問題除了涉及大量公帑,發展計劃的規模以至部署,都超出香港官員的經歷。例如開發北區都會計劃,政府估計需要投入大約2250億,開發基建,還要率領商家參與發展。但大量工作加大灑金錢過後,這三千公頃土地能否成功變身五十萬家庭安居之地,並滙聚商業和科技的新動力,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還是步雄安、前海等大陸特區的後塵,成為又一個投資龐大卻人煙稀少的「鬼城」,更導致特區政府負債累累?不過,未有精準評估和公開論證有關計劃的利弊得失之前,北部都會計劃已成定案。
眼下的特區當局,財困下還要一面扶持下墜中的經濟,一面撐起一個三千公頃的新開發區,實在談何容易。再從領導班子的歷練看,他們連佔地只有328公頃、容納三萬個住宅單位的啟德發展計劃,也搞了二十多年,至今仍未全部完成,若要他們從無到有,造就比啟德大十倍的區域,還配備推動香港經濟的巨大潛能,是否與實現共產主義一樣困難?
北京須負「全面管治」責任 「由治及興」才有望成功
如今之計,北京要挽香港之狂瀾於既倒,必須從幕後走到台前,不僅行使對香港全面管治的實權,操控香港的一切,更須肩負全面管治的責任,確保它發展成功。一是提供充足資金,供香港扶助經濟及開發北都之用,避免特區政府債務泥足深陷。
儘管中國地方政府債台高築,但中央國庫充實,持有總值76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近年來更購買大量黃金作儲備之用。據報道,北京現時持有2271噸黃金,約值1460億美元。換言之,在總值九千億的債券和黃金資產之中,北京拿出十分一供香港發展之用,已令特區無後顧之憂,更何況中央若能以身作則,拿出真金白銀發展香港,定必大大增加投資者的信心。
同樣重要是立即更換特區領導班子。眼下的特首以至財政司長對振興經濟技止此耳,更導致財政儲備三年來流失5500億元,而特區官員頂多懂得發展幾十萬人的新市鎮,對於區域發展推動經濟,以至政府參與創科投資,根本是門外漢。反觀北京素來雄圖大略,從國家大局定義香港發展,未必找到適當人選帶領香港。
「京官治港」親力親為 樹立領導人風範
因此,北京大可由「京官治港」,反正任何治港策略,若非出自北京手筆,也必須得其首肯,倒不如北京由頭到尾親力親為。例如北部都會計劃,北京可從內部吸收過去發展特區的正反經驗,再運用於香港,最後不論成敗都肯負上責任的話,更可向香港人樹立領導人應有的風範。
至於「京官治港」是否違反《基本法》,只有北京的答案最有權威。過去,有民主派立法會參選人結盟,當選後按《基本法》否決財政預算案,試圖迫使特首回應「五大訴求」,結果北京認為此舉「串謀顛覆國家政權」,其中四十五人審訊後被判罪成。另一方面,李家超政府三年來財赤連年,未來四年也離不開赤字,毫無疑問違反必須「量入為出」的《基本法》條文,但北京不認為有犯規,當然不成問題了。那麼「京官治港」是否違法,全看北京的決定了。
杜耀明(資深傳媒工作者)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