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8日星期三

未普:習近平擔心被「卡脖子」

20210908

在過去幾年裡,中國官媒披露了一連串習近平關於「卡脖子」問題的講話。在科技領域,被美國和西方「卡脖子」,成了習近平近年最擔憂的問題之一。

2020年11月1日,《求是》雜誌刊發了一篇習近平在6個多月前的內部講話。在談到中國的高科技產業被美歐卡脖子的傾向時,習近平要求中國鍛造一些「殺手鐧」技術,拉緊國際產業鏈對中國的依存關係,以便形成對外反制力。早在這之前,習近平就連續提出類似問題。2013年,習主張,在科技創新問題上,中國要採取「非對稱」戰略,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2017年10月,習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座談會上說,「核心技術受制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一個互聯網企業即便規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嚴重依賴外國,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別人手裡,那就好比在別人的牆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經不起風雨,甚至會不堪一擊。」

和美國開打貿易戰之後,習近平更是連續不斷地提出這個問題。2018年6月,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他還說,不掌握核心技術,我們就會被卡脖子、牽鼻子,不得不看別人臉色行事。而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市場換不到的。我們必須爭這口氣,下定決心、保持恒心、找準重心,增強抓核心技術突破的緊迫感和使命感。

去年12中旬,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2021年經濟工作的八個重點任務,其中,「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名列第一,是重點中的重點。但是甚麼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如何強化?北京方面並沒有提供答案。《求是》今年1月專門刊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但內容空洞,大話連篇。倒是一些零星報道和海外文章,特別是《紐約時報》記者孟建國(Paul Mozur)的文章「習近平的棋局:一個不受制於美國的技術強國願景」,披露了不少真實內容。根據這些文章和我的homework,我認為,中國在強化戰略方面表現出來的幾點傾向,特別值得關注。

第一,中國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科技進步提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中國政府今年三月公布了第十四個五年規劃,規劃指出,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制定實施戰略性科學計劃和科學工程,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等。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肖亞慶曾宣布對41個「空白」行業進行分析,坦誠這些空白可能導致技術供應鏈在「關鍵時期」中斷。

第二,中央政府大手筆投入,扶持科技創新的「國家隊」。據報道,中國的政策性貸款機構國家開發銀行於今年3月初表示,將向逾千家戰略新興產業重點企業提供超過600億美元的貸款,並設立一項300億美元的政府支持芯片投資基金。4月20日,習近平視察母校北京清華大學時,提出應發展攻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兩天後,清華大學宣布成立集成電路學院。

第三,試圖用中國體系取代美歐的科技壟斷勢力。中國工程院官員倪光南建議,中國應該創建一個「中國體系」,取代由英特爾、微軟、甲骨文等公司組成的計算機領域老牌壟斷勢力。在新興科技產業方面,中國限期外資企業必須使用中國部件和產業鏈,以盡快實現國產化。中國希望在2025年以前實現中國製造商所需的70%核心零部件由自己生產。這種快速國產化的野心,著實嚇壞了中國的外資夥伴。德國奔馳汽車去年年底傳出撤資、撤人、撤技術,想必不是空穴來風。

毋庸置疑,習近平的擔憂很現實,但他的應對方略卻有天大的漏洞。一個不允許有思想自由的國家,怎麽會產生源源不斷地科技創新力?美國經濟學家科斯(Ronald Coase)在檢討中國過去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成果時曾直言,中國經濟在結構上面臨致命傷,無論是在教育體系中,還是在法律或政治層面,當前都缺乏開放的思想市場;他認為,只要沒有自由的思想市場,長期下來必然導致科技創新乏力。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