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4日星期五

丁东:和资中筠的点滴交往

 丁邢 丁东小群 昨天


1997年,我与陈敏之编《顾准寻思录》,收入资中筠、陈乐民评论顾准的文章各一篇,在作家出版社出版后,给他们寄上样书,这是能记起的最早联系。
2000年末,《深圳周刊》约稿,让我谈谈本出版的十大好书我评述了十种著其中包括资中筠与陈乐民合著的《冷眼向洋》此书2000年3月三联书店出版。我说:此书高屋建瓴,反思20世纪美国、欧洲和俄罗斯走过的道路。视野开阔,立论扎实,鞭辟入里。不论是否研究国际政治,只要是关心中国发展前途的人们,读了都会受益。面对全球化的重大课题,那些宣传式或煽情式书籍与之相比,只能远远地望其项背。这段评论,发在南国一隅的媒体,可能资先生并未看到。
2003年4月,李慎之逝世,我和一些朋友以作者集资的方式编印了《怀念李慎之》上下册,其中收入了资中筠、陈乐民的两篇怀念文章。他们给我寄来200元钱,我给他们寄去10套样书。2003年6月30日,我收到资中筠一封电子邮件,全文如下:
丁东:
你好!多次给你打电话,不是没人接就是占线,只得发e-mail。关于李慎之纪念文集,不知你那里是否还有剩余?何方那里索要的人很多,他想再要10本,托我问如何办,是否要付一些钱?我看见燕京校友通讯录有专页刊载了纪念文集的目录,并宣布校友想要的可付20元成本费。你那里是否也照此办理?我和陈乐民的也已分光,如果还有人要,是否可直接找你?这件事的确办得很及时、漂亮,印刷装帧相当不错。现在气氛又在收紧,再晚就可能出不来,现在无论如何书已经在那里了。我想索要的人一定很多,你印的够吗?盼复,祝
好!
    资中筠
   我当时给资先生回信,说明书已经分光,手中没有剩余。后来,何家栋先生张罗由《战略与管理》杂志垫资重印了一次,她是否去联系,我就不知道了。
陈乐民先生在世的时候,资先生曾约一些中年学者到家中务虚,漫谈当今的思想文化,我曾到她家参加过一次。参加者有徐友渔、雷颐等。具体谈了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印象中大家畅谈的,都是相当宏观的问题。当时,陈乐民先生每周都要透析两三次,身体已经很不好。
陈乐民先生去世后,资先生写了长篇怀念文章。我编《先生之风》,蒙资先生首肯,将其选入书中,2010年在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小群在职期间,还邀请资先生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举办讲座。小群说起自己曾写文章评论《廊桥遗梦》。资先生可能觉得她这本极为畅销的译作并非自己的主业,没有和小群多谈。
女出版家刘瑞琳在贝贝特公司开创"理想国"品牌,在广西师大出版社推出资中筠自选文集五卷,举办首发式,我应邀参加。会上有五位学者作家致辞,第一位是资中筠的同龄人吴敬琏,给我留下很深印象。这五卷书,成为我家书房的珍藏。
2014年底,我参加《炎黄春秋》编辑工作,其后的一两年,风雨不断。资先生此时已是思想界的焦点人物,所以杜老每每请她来共商对策,因此和资先生有多次近距离交往。她主张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不赞成为肉食者谋。对《炎黄春秋》面临的打压,一次次仗义执言,给予声援。
资中筠、陈乐民与何方都是外交官出身,后调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国际问题研究,都担任过一所之长,均为首届荣誉学部委员,所以他们来往甚多。何方90岁时,崔卫平张罗以民间方式举办何方学术思想讨论会,邀我主持,资中筠与会做了中肯的发言。资中筠与何方夫人宋以敏在1940年代末是清华大学外文系同学。她在香港出版回忆录《蜉蝣天地话沧桑》,传进大陆颇为不易。赠送宋以敏一册。宋老师借给我们一阅,我们赶快捧读,由此进一步了解资先生的生平事迹与人生追求。
最近一次与资先生聚会,是讨论《李慎之口述往事》的整理。此事缘起于2002年秋天,一位热心人出资,请刘志琴出面,和李慎之对话刘志琴、王学泰、王毅三人陪李慎之入住南京一家宾馆,谈了一个星期,王毅保存了录音。李慎之这次口述,是他最详尽的生平回忆。三位学者将录音交给了李慎之的子女。经王建勋、李尔柔、李三达悉心整理形成了20万言的文稿,至今没有付梓。李慎之已经逝世17年王学泰王建勋、刘志琴相继去世我向李慎之的子女建议,将此书的整理出版提上日程。
李慎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第一任所长,资中筠是第二任所长,是李慎之精神的薪火相传者。李慎之说:"现在可以称为国士之才的,美国所最多。第一个是茅于轼,第二个是资中筠,第三个是董乐山。"资中筠十分看重和李慎之的友谊,所以对此书的整理极为关切,提出了具体的整理意见。经她提议,包括王毅、李尔柔、李三达在内的相关朋友,在一起切磋了一整天。疫情尚未结束,她和宋以敏两位90高龄的老人均到场,令人感慨。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