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9日星期四

俞梅荪:北大57右派校友沈泽宜亲历8964学运记

 ——1919-1957-1989“五四”精神一脉相承


左图,沈泽宜是1957年北大校园诗人,才华横溢,风度翩翩,50年后风采依旧于2007年。

 右图,沈泽宜在癌症治疗中,2009年6月8日于浙江省湖州市家中。(俞梅荪摄) 

    “六四”学运二十周年之际,我前往浙江省湖州市探访身患癌症的沈泽宜教授。他是195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极右派分子,一生追求民主却饱受磨难,尚在病痛治疗中又76岁的他,在家中热情接待我们,聊起当年参加天安门广场学生运动的往事,侃侃而谈: 

                       作为老校友参加五四大游行 

    1989年4月下旬,北京学潮影响到湖州市,街上出现“打倒官倒,反对腐败”、“支援首都学生运动”、“民主万岁”的大字报,我激动不已,我国是否又到了发展民主的十字路口?同时又担心新一代的北大学生是否会重蹈我们在1957年所遭受的残酷打击迫害而放心不下,毅然北上,赶赴母校去看看究竟。 

    5月1日,我回到北大,住在学生宿舍,只见墙上贴满大字报,来来往往的同学们谈笑风生,兴奋异常,北大人又重新关心国家大事了。据说在此之前,校园内学生课余“三忙”,忙打麻将、忙考托福、忙谈恋爱,如今校风大变,忧国忧民成了日常话题,使我重见北大1957年“5・19”民主运动激情燃烧的场景,北大沉睡得太久,终于苏醒了。 

    5月4日,我作为老校友而集合在北京大学的校旗下,加入规模盛大的游行队伍,这是首都高校的联合行动,我们由北大出发,步行二十多里来到天安门广场。有位围观的行人喊道:“你们看,老教授都参加了!可惜只有他一个人。”我兴奋地对他喊道:“今天,我国的教师都在上课,我代表他们来游行啦!” 

    游行队伍路过新华门,排列在路旁的一大群记者纷纷与我握手致意。在天安门广场,各高校数十万名大学生和市民汇聚成觉醒的海洋,在喊了一阵口号,表达出自己的愿望之后,各自有秩序地回校了。整个行程五十多里路,没发生任何冲突事件和损坏公私财物的行为。

           Your browser may not support display of this image.

              1989年5月,向天安门广场游行的学生们。(网上图)

           Your browser may not support display of this image.

   1989年5月,北京大学生的旗帜上面写着:“德先生(指民主),你好”。(网上图) 

    5月6日晚上,在北大三角地,由历史系研究生封从德主持演讲会,我被安排第一个发言。我说:“这是广大学生的救国运动,其成败将决定国家的命运。腐败不除,国无宁日。”我向千余学生听众发问:“你们是否知道发生在1957年北大校园夭折的‘519’民主运动?有1500多名学子被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右派分子’和‘中右分子’,被开除,被劳改劳教,甚至被枪杀的种种劫难?”全场竟无一人能回答,这段悲壮的历史消失于公众视野。32年之后,由亲历并受迫害的我终于在校园里说出真相。大家在雨中听我演讲,多次报以热烈的掌声。之后,我离京南归。

                  Your browser may not support display of this image.

 1989年5月,北京大学三角地是学运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不自由,毋宁死!”(网上图) 

    5月19日那天,我又回到北大,是为了纪念当年的“5・19”民主运动,用行动作一次青春祭奠。当晚,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正赶上广场的高音喇叭广播李鹏声嘶力竭地宣布戒严令,随即引起整个广场绝食学生的一片怒吼。封从德和柴玲见到我又来了,很兴奋,安排我在临时设在公交车上的指挥部过夜。整夜有急救车不断把因绝食昏迷的学生送往医院。从那时起,至5月30日,我单日在广场的北大学生营地和同学们一起睡帐篷,双日到海淀旅店简陋的地下室休息一晚,白天又回到人山人海而沸腾的广场参加静坐。

           Your browser may not support display of this image.

              1989年5月,在天安门广场绝食的北京大学生。(网上图)

           Your browser may not support display of this image.

            1989年5月,大学生绝食数天后不断有人不支昏倒。(网上图) 

                     在天安门广场演讲六四后被捕 

    在天安门广场的十来天,我作了两次演讲。一次是晚上在广场东侧,听众约两千人。几位演讲者各抒己见,我的话题是“中国如何实现民主化”,大意是,为实现中国的民主化,上帝保留了一个最后的机会,那就是国共两党的第三次合作。美国的共和、民主两党实现轮流执政,乃是由南北战争奠定的基础。共和、民主两党各自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相互制衡,共同构筑了高度文明民主的美国社会。如果我国的国共两党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实现对等的第三次合作,两个大党竞选,以改变现在的一党专政。我的梦想如能实现,一个现代化的民主中国就有可能出现。中华民族流的血已经太多太多了,国人自相残杀的事再也不该发生了,期望国共两党能痛定思痛,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尽释前嫌,抛却私利,真诚合作。果能如此,一个光明的中国就能诞生…… 

    没想到,我的演讲被报以长时间的热烈鼓掌。我明白,这是说出了人们想说的话。 

    “六四”那天,我不在天安门广场集会现场,而住在北大校医院。由于我在北大与天安门广场两地奔波,露营广场,5月下旬碰到倾盆大雨,引发重感冒,高烧40.2度,神志昏迷,被送到北大校医院抢救,三天后病情减轻。6月3日晚,我睡得特别香,次日早上醒来。护士说,昨晚在天安门广场发生屠杀,北大学生唱了一夜的《国际歌》。我这才知道,最不该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上午十时许,柴玲、封从德、李录、张伯利等不少同学陆续从天安门广场突围回到学校,有的还拿着血衣,此情此景悲壮不已。后来我没有机会见到他们,却深深地怀念那些最可爱的北大人。 

    6月6日,我悄然离开北京,到太原我妹夫家养病数日后回到湖州。听说我讲演的录像带已先到了湖州公安局,又听说我的演讲已被翻录成盒带在津浦线列车上叫卖。 

    随后,我到海南探望胞妹,被警方追查抓捕押解回湖州关押。由于我是孙中山的同盟会元老陈英士(即陈其美)的外孙,是台湾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的义子,当时陈立夫健在,从而惊动国家主席杨尚昆作出批示:“要以中华民族千秋大业为重。”半年后我获释回湖州师院,中文系副主任职务被撤,停止授课一个学年,做图书资料管理员,正教授的评聘被推迟两年。 

    历经两次北大学生运动的沈教授认为:“北大1989年学生民主运动,是1957年学运的继续,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传承。” 

                       身患癌症不忘青年时代激情 

    笔者的拜访,正值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这是为什么?》反右派社论52周年。自2007年反右派运动50周年以来,沈教授和当年北大学生右派难友们,屡屡上访北大校党委,上书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要求彻底推翻反右派运动冤案,补发20余年工资,赔偿损失,不仅杳无音讯,还受到当局的打压和非法监控,他们至今仍在依法维权,不屈不挠,要抗争到底。 

    沈教授强调:“当局必须正视历史,五七反右和六四惨案,如不推翻,国无宁日。这两桩大冤案如不平反,我国的知识分子将永远无法从精神上站立起来,全国民众也休想获得言论自由,宪政民主将会与中华民族擦肩而过。” 

    他说:“‘五七’与‘六四’已成历史,双方对解决历史问题都必须冷静、理性、科学地对待,并以此为契机,把我国的民主化进程极大地往前推进一步。这无论是对国家和人民,还是对执政党都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不久前,沈教授体检查出身患癌症,这是过去苦难的积淀与爆发。至今孤身一人的他,回顾走过的坎坷之路感慨道:“为继承母校北大关于民主、科学的传说,我一次次把自己放在一个庞然大物的对立面,自己受伤不说还连带别人受伤,不断地奋斗求索,不断地失败;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命途多舛,无怨无悔,我为母校而骄傲!50多年来,我始终不忘北大为我国的民主自由屡屡受伤的光荣而苦难的历史,不忘北大人应担当的社会责任。我为自己确立的标准是‘把一个少年时的约言信守到白头。’生命还没有结束,我仍需努力。” 

    在得知我这个法律系校友已56岁,正是他投身89学运的年龄。他热情地鼓励我要继续努力奋斗,还要为国家的民主法治做许多事情,拳拳之心使我深为感动。他激情燃烧的回忆,把我带回当年置身天安门广场的日日夜夜,这是不该忘却的记忆,唤起吾辈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不忘五四精神,为推进宪政民主而前赴后继。 

    归途中,引我前往拜访的1957级老校友叶女士吟诵起沈教授的格言:“我已经七十多岁,要保存内心的青春、激情,以及需要时的一点奋不顾身”。这一格言在五十年代的老校友中间流传,互勉。 

                             右派前辈评论 

沈泽宜校友兼“五七”难友:

    我是1939年进入西南联大外文系的,所以也是北大校友。1957年我在北大被打成极右派分子,开除公职,送兴凯湖劳改农场劳动教养,因此也是光荣难友。我向你致以最诚挚最崇高的敬意!我一直坚信有你和林昭这样的娃娃,我们中华民族是有希望的!

                                          ——巫宁坤,2009-6-21

(巫宁坤,89岁,1951年在芝加哥大学研究院放下撰写的英国文学博士论文,毅然回国,为北京大学西语系副教授,1957年成为极右派分子。1993年用英语撰写在纽约出版包括反右内容的回忆录《一滴泪》,被译为日、韩、瑞典文版;2001年写成中文出版。) 

宁坤学长:

    承蒙认可,不胜惶愧!晚学力薄人微,仅凭一点良知支撑了一生,学长身居海外,心怀华夏,实为吾辈楷模。

        此敬颂

    健康长寿

                                       晚泽宜叩上,2009-6-22 

    沈泽宜老同学在“六四”事件中的表现,证明他并没有放弃原来信仰的“五四”精神。此文朴实而真情,较为客观地评价了他的一生。——陈奉孝(74岁,原北大数力系学生极右派分子)2009-6-24 

    此文记载了历史,延续了历史,负起了历史的责任。早就应该把“反右斗争与六四惨案”联系在一起,现在既已提出,就应该响亮地、广泛地宣传这两个历史事件的侩子手邓小平。不知马克思+秦始皇的罪行何时绳之以法?——黄绍甫(84岁,右派分子)2009-6-20 

    沈泽宜先生对处理“五七”和“六四”问题的观点是精辟的。——任众(75岁,原北京市公安局右派分子) 

    沈泽宜先生罹患绝症,令人痛心。他在八九时的作为令人肃然起敬。——黄河清(学者),2009-6-22 

    沈先生的见解极为犀利,难得有如此地道的见解,又敢于挺身而出,少见啊!敬佩不已!——周洪(深圳市民)2009-6-23 

                               沈泽宜的诗

           Your browser may not support display of this image.

   2007年校友聚会上,沈泽宜朗诵在北大1957年5月19日(民主运动第一天)和同学张元勋率先贴出的诗体大字报《是时候了!》,当时引起广大学生热烈响应,他们因此而成反党反社会主义极右派分子,惨遭打击迫害20多年。 

                         是时候了!

                (—) 
          是时候了, 
           年轻人 
             放开嗓子唱! 
          把我们的痛苦 
              和爱情 
          一齐都泻到纸上! 
          不要背地里不平, 
             背地里愤慨, 
               背地里忧伤。 
          心中的甜、酸、苦、辣 
          都抖出来  
            见一见天光。 
          让批评和指责  
            急雨般落到头上, 
          新生的草木  
            从不怕太阳光照耀! 
          我的诗 
            是一支火炬 
          烧毁一切 
             人世的藩离, 
          它的光芒无法遮拦, 
             因为它的火种 
          来自——“五四”!!!

                              (沈泽宜1957年作)

                (二) 
          是时候了。  
             向着我们的今天 
               我发言! 
          昨天,我还不敢 
             弹响沉重的琴弦。 
          我只可用柔和的调子 
             歌唱和风和花瓣! 
          今天,我要鸣起心里的歌, 
             作为一支巨鞭, 
             鞭笞死阳光中一切的黑暗! 
             为什么,有人说,团体里没有温暖? 
             为什么,有人说,墙壁隔在我们中间 
             为什么,你和我不敢坦率地交谈? 
             为什么……? 
          我含着愤怒的泪, 
             向我辈呼唤: 
                歌唱真理的弟兄们 
                  快将火炬举起 
          为葬阳光下的一切黑暗!!!

                               (张元勋1957年作) 

              Your browser may not support display of this image.

          沈泽宜与林昭同为北大中文系学生右派分子,多年前在纪录片《寻找林昭的灵魂》中的镜头。 

               雪地之灯

                        ——追忆林昭

                            沈泽宜(1979年作)

                     不知道为什么

                     我总怀念山那边的一盏灯

                     在冷雾凄迷的夜晚

                     在白茫茫雪地中央

                     美丽地、孤独地、凛然不可侵犯地亮着

                     在她光芒所及的地方

                     尽可能远地摈弃着

                     风卷积雪的浓浓的夜。 

                           河流

                          沈泽宜(1996年作)

                        饮马长城窟,

                        水寒伤马骨。

                          ——陈琳

                     人的一生不能两次

                     涉过同一条河流。

                     我们一次次走下河岸,

                     伸足试探,感觉水的冰凉。

                     这水已经不是原来的水,

                     冰冷的火焰依旧灼伤马骨。

                     我们站在河边

                     等候河水退去,

                     好走到对岸。

                     这个季节的水还没有流走,

                     下个季节的水已提前到达,

                     总是这样。

                     我们伫立河边

                     安营扎寨,男欢女爱,

                     逐渐忘了过河的童话。 

   沈泽宜简介,1933年生,浙江湖州人,1953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后转中文系,是五十年代北大校园诗人。1957年春,中共中央号召大学生大鸣大放,帮助党整风,沈泽宜响应号召,于5月19日(北大鸣放第一天)与同学张元勋联名贴出诗体大字报《是时候了!》,还与同学陈奉孝等自办《广场》杂志,广大同学热烈响应。不久开始反右派运动,沈泽宜等学生成为最早一批“钦定”的“反党反社会主义极右派分子”。之后,流放陕北农村11年,文革中因写诗被捕入狱一年;1969年被押解回原籍湖州,做了10年城市苦力,曾做过泥水小工、捡煤渣工、搬运工、下水道工。1978年起,任中学代课老师;1980年,调入湖州师院中文系任教;1986年被聘为副教授、中文系副主任;1989年因参加北大学运被捕,关押半年后回校,被撤职,停课一年;1993年晋为正教授。2002年退休,复于2007年应邀回湖州师院开设诗歌研究课至今。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无党无派。作诗千首,专著有《诗的真实世界》(南京大学出版社)、《梦洲诗论》(贵州人民出版社)、《诗经新解》(学林出版社),以及诗集《西塞娜十四行》(漓江出版社)。 
 

(本文《沈泽宜参加八九学运记》,原载开放杂志2009年7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