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家通常把二戰開始的日期訂為1939年9月1日,當時希特勒取得蘇聯的默許之後(《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揮兵入侵波蘭。當時的歐洲把這次入侵看成小事一樁,卻不知這是希特勒野心的第一步,隨後,二戰爆發。
歷史總是悲劇性的重演
如今,直逼眼前的第三次世界大戰始於何時?未來的歷史會把「三戰」時間訂在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際。史家將會如此寫道:獨裁者普丁統治的俄羅斯,以所謂「恢復俄羅斯榮光」的欺人之說,在西方綏靖主義和軟弱回應之下,入侵烏克蘭,並且犯下反人類的戰爭暴行。入侵波蘭與入侵烏克蘭,將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起始日」。在時間的長河中,歷史的玩笑總是表現在它的「悲劇性重演」,因為悲劇的起因,總是一次又一次的類似,甚至完全相同。
一個更具威脅的俄羅斯已經捲土重來
依據麥金德(Halford Mackinder)的(東歐/心臟地帶)地緣政治理論,蘇聯在二戰後必須在東歐和高加索建立「附庸型的緩衝國」作為屏障,以及由於地處極寒地帶必須尋求溫暖的海洋出口,並力圖挽回脫離蘇聯的加盟共和國,這些地緣因素使擴張與侵略成了俄羅斯尋找安全感的動力與宿命。前俄共中央主席、頑固的共產主義份子朱加諾夫(Gennady Zyuganov)就曾公開指出:俄羅斯必須恢復對「心臟地帶」的控制,這是俄羅斯的使命,也是必然。事實已經證明,蘇聯解體之後,一個更具威脅性與破壞力的俄羅斯已經捲土重來,這將是地處溫山暖雨的歐洲最大的威脅。歷史就是在這裡再度重演!
俄羅斯以繼承蘇聯遺產再度興起,從無數次侵犯鄰國到第三次世界大戰,其因素與二戰相差無幾。一方面,普丁的野心沒有得到西方應有的重視,資本主義富裕國家看不起一個家世貧寒、KGB特工出身的領導人,人們以滑稽和調侃的態度譏笑這個民族復仇者;另一方面,今日的歐盟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已使歐盟被迫與魔鬼交易,深陷泥淖而無法自拔。更重要的是,一如當年因為「避戰」而對納粹德國的妥協和姑息,包括美國、歐盟和北約對俄羅斯「能源依附型的綏靖主義」,使普丁的野心不減反增。至於聯合國也拿不出什麼辦法,這個允許獨裁者擁有常任理事否決權的機構,實際上已經腦死而陷於癱瘓,只能以一個「廢」字來形容!
普丁不是個常人,一如希特勒這一怪胎;普丁沈湎於蘇聯帝國懷舊的鄉愁,一如當年意圖吞吃歐洲的希特勒,渴望登上主宰人類命運的高塔。普丁對西方的仇恨有如纏繞的死結、無底的深淵,俄羅斯與西方誓不兩立的偏執,根深蒂固。如果全境位於北緯50度以北的俄羅斯可以忍受千年酷寒,何以不能忍受今日西方心不甘、情不願的經濟制裁?所以,就如當年若不徹底擊垮希特勒,歐洲將永無寧日一樣,如果普丁繼續在世(或掌權),世界就不會有和平。但即使今日西方已經有所意識和警覺,也為時已晚,而且依然猶豫不決。
二戰如此發生,三戰也是一樣
一如當年希特勒對歐洲的蠶食鯨吞,日本對中國的步步進逼,人們對希特勒的姑息正如今日對普丁野心的忽視;二戰如此發生,三戰也是一樣。普丁一上台,就對車臣(Chechnya)首都格羅茲尼(Grozny)進行完全相同於這次入侵烏克蘭的狂轟濫炸,而後俄羅斯入侵喬治亞、併吞克里米亞、入侵敘利亞,其他例如網路攻擊、毒殺政敵就姑且不論,23年來,普丁每天都在歡度他的「戰爭歲月」,沒有戰勝不會罷手。這些年來,對於普丁一幕接一幕的戰爭暴行,並沒有受到有力的、統一的、致命的懲罰,美國和歐盟只是口頭譴責、滿嘴仁義,頂多採取一些「小規模制裁」。這些所謂「制裁」,與其說是「遏止」,不如說是「安撫」。理由很簡單,歐洲需要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和煤炭。沒有這些能源,歐洲就無法生存。
獨裁者的野心往往被低估,同樣的,西方政治領袖的天真一如幼兒。陶醉在柏林圍牆倒塌之後歌舞昇華的歐盟,看不起俄羅斯,把俄羅斯看成一個人口不及孟加拉,經濟規模連匈牙利、烏拉圭乃至美國一個德州都不如的破落國家,一個「擁有核武的加油站」(a gas station with nukes),一個給歐盟提供石油和天然氣的「油管部落」(tribe of oil-tube),但卻沒有看到躲在暗處、伺機而動的普丁,一個間諜出身的陰謀份子,沒有看到他陰森的眼神裡,充滿著對西方狂熱的復仇意志。正是因為這種自負與輕慢,歐盟已經處於「三戰」的星火燎原之際。
自俄烏開戰以來,美國不出兵,北約不介入,聯合國只會開會作出象徵性決議。無論是美金、英鎊還是歐元,西方國家都願意慷慨贈與,庫存武器也願意撥付給烏克蘭,乃至於提供技術指導、通訊支援、輿論譴責,但就是不敢與普丁正面對決。這就是西方「我出錢,你打戰」的代理人戰爭。怕戰、厭戰、拒戰,特別是害怕與普丁兵戎相見,這就是「三戰」終將爆發的原因所在。
歐盟每天都在提供普丁戰爭經費
俄羅斯絕不只是一家加油站,而是歐洲最重要的能源供應者。俄羅斯的天然氣蘊藏量世界第一,煤礦蘊藏量世界第二。俄羅斯的天然氣占了歐洲需求量的25%,其中德國的需求量是40%,芬蘭以及波羅的海國家的需求量是100%。在掌權之後的七年間,普丁將能源收入投入軍事預算達到四倍之多,並倚賴自身豐富的天然資源,推行他的「新沙皇擴張主義」。
在俄烏戰爭中,西方所有對俄羅斯的制裁幾乎已達到極限,唯獨「天然氣」網開一面。德國已經表明,如果禁止俄羅斯天然氣進口,德國將面臨失業、貧困與經濟衰退。還記不記得俄烏開戰之初,德國表示願意提供5000個頭盔,幫助烏克蘭抵擋俄軍射向腦袋的子彈!截至今天,歐盟每天繼續貢獻10億歐元提供普丁充當戰爭經費。不知歐盟是否認清,只要歐盟繼續購買俄羅斯的天然氣,只要歐盟無法停止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普丁就不會停止戰爭!
只有能源禁運,才能扳倒普丁
15年前,歐洲天然氣的出口遠多於今天的俄羅斯,現在,俄羅斯出口的天然氣是歐洲產量的3倍。由於歐洲人希望享受乾淨的空氣、延長健康的壽命,為了在應對氣候變遷問題上領先全球,歐盟降低了石化原料的生產,導致今日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俄羅斯前首席經濟顧問伊拉里歐諾夫(Andrey Illarionov)指出,普丁完全不會害怕經濟制裁,也不會顧及國際形象,但西方若停止向俄羅斯採購石油和天然氣,戰爭可望在2個月內結束。以色列世界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提出了「綠色曼哈頓計畫」(Green Manhattan Project),也就是仿照當年美國為了結束二戰而設計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推動一種「綠色核彈」政策:只要石油價價格降至每桶20美元,普丁政權就會瓦解。這種構想固然天真,但卻說明了只有「全面性能源禁運」才能扳倒普丁。
但歐盟至今依然垂涎俄羅斯廉價的能源,以維持歐洲人自由浪漫的生活情調!
「別再馬克宏了」!普丁只要勝利,不要談判
歐盟的天真,乃至惺惺作態,鮮明地表現在忙碌不停的法國花花公子總統馬克宏身上,期望以「外交斡旋」的方式解決俄烏戰爭,這也是西方國家長期以來對野心獨裁者一廂情願的幻想。這讓人們想起1939年9月的《慕尼黑協議》,英國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以出賣他國的主權來換取和平。張伯倫將他的政策稱為「綏靖主義」(appeasement),認為德國對《凡爾賽和約》的憤怒是理所當然的,必須以「明智的讓步」來平息德國的怒氣。張伯倫甚至表明,英法兩國都不會出兵干涉德國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相反的,捷克斯洛伐克應該將蘇台德地區還給德國,以平息「日耳曼之怒」。今天,主張烏克蘭「中立化」、「永不加入北約」、「去納粹」、「芬蘭化」以換取俄羅斯休兵止戰的歐盟政客,豈不與當年的張伯倫前後呼應?
一個網路上興起的戰時詞彙「別再馬克宏了」(macronete),雖然是在諷刺光說不練、言而不行的馬克宏,但也說明普丁只要戰爭,不要外交,只要勝利,不要談判。
自己的戰爭只能自己打
獨裁野心與綏靖主義的拔河,將決定人類未來的命運。世界大戰就是因為綏靖主義而爆發的,以前是,未來也是。目前,民主國家的作為令人無法樂觀。但可以確定的是,不要把民主聯盟看得太高,每個國家都很自私。對於台灣而言,自己的國家自己救,自己的戰爭自己打,不要幻想,也沒有選擇。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