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4日星期一

戴耀廷:在黑暗中等候

與大部份香港人一樣,我都不太習慣等候。

多年來,香港文化就是即食文化,大家都很心急,希望可在最短時間內做到自己想做的事,盡快達到心中目標。這種心態在人際關係和經濟活動都很普遍。等候像讓人覺得自己是不夠積極或怠惰。不願等候的心態,同樣出現在抗爭中。很多人都希望能很快就達成抗爭目標。當目標不能在短時間內達到,一些人會質疑抗爭方法出了問題,也有些人對抗爭失去動力,甚至失望至放棄。

不得不承認,我們抗爭的對手是如此強大。以為能一擊即中,那是太幼稚,也不切實際。但即使是這麼強大的對手,也不可能長勝,亦會有軟肋及衰弱的時候。無論多堅固的高牆,總會有崩塌的一刻,只是沒有人能預知這刻何時會來臨。這幾年,我們已做了應該做及能夠做的。再有多一點時間,就可見到改變來到。這時候我們要學習等候。

但等候是那麼難,尤其是人身處黑暗中,就像香港當前的處境,正處威權的黑暗時代。專制政權每天對人的傷害,使人難以平靜下來。我們的心情會變得煩躁之極,因面對威權步步進逼,若是甚麼也不做,就好像是坐以待斃。總是覺得,必須要針對威權有一些行動;但能做的又似不能動搖當權者一點,故又會感到無力與沮喪。

能等候,先要有信心。舉一個例子,當你半夜在野外,只有最後一班巴士可以載你回到市區,沒有其他交通工具。你在巴士站等這最後一班巴士,等了很久,但還未等到。你還會等下去嗎?你若相信巴士只是因某些原因還未到,最後一定會來到,你就會願意等下去。但若你認為巴士不會來了,即使你不知路可以怎樣走,知道路是很遙遠,也不會願意等下去,怎也要嘗試自己走回市區。

我們有信心香港的黑暗時代會過去,黃金的時代會來臨嗎?很多人是悲觀的。一些人選擇放棄, 一些人會繼續掙扎,即使不認為有機會扭轉局面。我也很難說清為何我會有這信心。我的信念是公義必會來臨,無論我是否能親身見到那一天。因此,我願意等候。

學懂忍耐 準備黎明

但即使人有信心,願意等,還要學懂忍耐。在漫長的等候過程中,疑惑時刻會侵蝕人的意志,打擊原先的信心,令人再不能等下去。聽過一個分析,足球比賽中的12碼罰球,球只會從守門員的三個方向飛來。正面、左面或右面,機率應是一樣的。不過數據顯示,大部份守門員都會撲向左或撲向右,很少站着不動去阻擋從正面而來的球。為何會如此?因守門員要求自己必須有一些動作,如站着不動,會使人覺得他沒嘗試去盡自己的責任。但事實是若站着不動,他有同等機率去阻擋球被踢進龍門。在等候的過程,忍耐幫助我們不去做一些無謂的行動,接受有些時候,我們是需要不動如山的。

但等候,是否甚麼也不用做呢?那又不是。若我們有信心抗爭已在發揮作用,成果是會來到,只是難以預知具體是哪一刻的話,在等候中所做的,就會不一樣。我們要做的,已不是為了令抗爭成功,而可以有另外兩種作用。

在黑暗中等候是很難過的。我們在等候中還要做的事,就是一些可幫助我們較容易捱過這段漫長的等候日子。或許是與抗爭直接有關,也或許看來沒有太大關係,但可令我們在黑暗日子,既不會忘記抗爭目標,又不會被眼前看來是絕望的情景,或等候時的煩躁所吞噬。具體做甚麼反是不太重要,因每一個人的需要會不同。

但在等候中,我們還可做一些更積極的事。抗爭的目標是要建立民主,那麼在這等候過程中,我們可以一起做一些事,幫助港人培育出更好的民主質素與情操。那麼當香港能有全面的民主選舉時,我們就可真正去實踐民主。這就好像一位新娘在等候新郎來迎接她時,會努力把自己打扮得非常漂亮,好讓新郎來到時,會見到一位最漂亮的新娘子。

——原载苹果日报

读者推荐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