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美国在媒体领域的争锋相对似乎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针对记者采取的限制措施也日渐成为双方口水仗内容。
9月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批评美国“不断升级对中国媒体的政治打压,已经到了歇斯底里的程度”,称美国自2018年以来,无限期拖延、拒签30名中国记者的签证;随后又变相驱逐60名中国驻美国记者。
而美国方面的报道则指称将有更多外国记者被吊销在中国工作的记者证,受影响的媒体包括《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以及盖蒂图片社(Getty)。
今年3月,中国要求美国三大新闻媒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部分美籍记者交还记者证,今后不得在中国、包括香港和澳门继续从事记者工作。
- 中美关系难缓和 北京驱逐美国三大报社记者
- 中国驻美记者签证到期,香港或成中美媒体战新战线
- 美国将五家中国官媒列为“外国使团”加强限制中共在美影响力
- 肺炎疫情:“亚洲病夫”之称引发的争议
- 斯诺夫人斥中国借斯诺宣传
中国方面则指责美国的行为严重干扰两国间正常的人文交流,同时也强硬表态:中国绝不吃这一套。
中美之间在媒体的博弈的确是前所未有的情况。1949年建立政权之前,中共领导人对西方记者曾经极为重视,抓住机会向他们宣讲中共的主张。这也使一些当年的西方记者有机会采访和宣传“红色中国”。
其中来自美国的四位记者曾为中共成功打造了在国际间的形象,至今被视为中国的“老朋友”。
埃德加·斯诺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 1905-1972)生于美国密苏里州。1928年前往中国,担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6年,斯诺首次走访了在陕甘宁边区的中共根据地,与包括毛泽东在内的许多中国高层领导人会面, 1937年,他最具影响力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在伦敦出版。中文译本1938年于上海出版。
有评论认为,此书对中国共产党赢得成千上万城市中国青年的支持曾起到重要作用。他对毛泽东领导的中共取得革命成功所做的贡献也是难以估算的。
1949年后,斯诺曾三次访问中国。1970年10月1日,中国国庆节当天斯诺与毛泽东一起在天安门城楼。同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 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了斯诺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合影,并称斯诺为美国友好人士。这样的照片和文字,被认为是中国向美国发出的信号,为1971年7月美国国务卿基辛格秘密访华以及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做了铺垫。
史沫特莱
艾格尼丝·史沫特莱(Agnes Smedley 1892-1950)也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1919-1928年她侨居在德国柏林,在柏林大学教英文并开始研究亚洲。1928年史沫特莱以《法兰克福日报》(Frankfurter Zeitung)驻远东特派记者身份前往中国。
史沫特莱以上海为家,但去过中国许多地方。期间她结识了中国著名作家鲁迅,并对中国当时兴起的共产主义运动做过大量报道。1930年,她与《法兰克福日报》解除关系后,仍然为包括英国《曼彻斯特卫报》在内的诸多报纸和杂志撰稿,出版了有关中国以及中国红军长征的书,对共产主义运动表示支持。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后,史沫特莱曾用英文和德文在西安广播电台广播蒋介石被抓的消息。
1937年初她抵达延安,1938年出版了《中国在反击:一个跟八路军在一起的美国女人》一书,记录了她在陕西的经历。
1941年史沫特莱回到美国,继续为中共写作和演讲, 她1943年出版的《中国战歌》(Battle Hymn of China) 被认为是战地新闻的典范之作。1949年年底,在美国麦卡锡时代的反共背景下她到伦敦避难并完成了《朱德传》。1950年,史沫特莱病逝于伦敦,她的骨灰被葬到了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为她撰写碑文,称赞她是“中国人民之友美国革命作家”。
斯特朗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 1885-1970)出生在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州一个牧师家庭,父母从小培养她的社会正义感。她20岁大学毕业,23岁获得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最初为美国教育部门工作倡导儿童福利事业。
1920年她在西雅图定居后,开始对新闻工作感兴趣,在政治上支持劳工、反对美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支持苏联革命。1921年她作为记者前往波兰和俄罗斯,从此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左翼记者和苏联问题专家。她还创办了苏联第一份英文报纸《莫斯科新闻》。
1920年代末期她到了中国,开始报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内战并出版了大量著作,其中包括《千千万万中国人》(China's Millions) 、《人类的五分之一》(One Fifth of Mankind) 等。
1946年,斯特朗前往延安,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中共领导人。
1949年,她被苏联指控是美国间谍驱逐。1958年,斯特朗定居到中国,1970年在北京逝世,被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曾经担任中国文联主席的作家郭沫若称她是“中国人民的朋友”。
卡尔逊
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Evans Fordyce Carlson 1896-1947)与前面三位亲中共的美国记者相比身份更为独特。他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职业军人,记者只是他职业军人生涯中的客串。
卡尔逊出生在美国纽约州,父亲也是牧师。他16岁时参军,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7-1929年卡尔逊第一次访问中国, 担任美国陆战队情报官员,应约为上海的一份英文报纸撰写有关中国及远东局势的评论。在此期间他结识了埃德加·斯诺。
1937 年,卡尔逊再次访问中国,年底前往中共控制的延安访问考察。1938年他以美国观察员身份第二次前往延安,会见了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
1940年,卡尔逊出版《中国的双星》(Twin Stars of China), 记录了他亲眼目睹的中国抗日战场的情况。
据中国共产党党报《人民日报》的报道,卡尔逊1947年因伤病逝之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曾联名发出一封感谢信,感谢卡尔逊为中国民主所付出的努力。
中共延安时期自1937年开始改变宣传政策,斯诺成为第一个进入延安的西方记者。其后,还有不少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外国记者曾经向世界介绍“红色中国”,其中包括为英国媒体和美联社等撰稿的德国记者冈瑟·斯坦因(Gunther Stein)、新西兰记者詹姆斯·贝特兰(James Munro Bertram)、美国摄影记者哈里森·福尔曼(Harrison Forman)等等。
1944年5月,延安曾经接待中外记者团,外国记者成为中共当时舆论公关战中的重点。在周恩来的亲自过问下,外国记者们成功向外界介绍了中共的抗战努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外界对中共的好感。
有评论人士认为,当时尚未掌握政权的中共老一辈领导人成功运用了《孙子兵法》中的谋略,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巧妙运用到与西方媒体和记者的关系中,营造了对自己有利的国际氛围。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