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中國國家審計署公佈了政府債務規模數據,中央政府債務九萬八千一百二十九點四八億,地方政府債務十萬八千八百五十九點四九億元,即全國各級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共二十萬六千九百八十八點六五億元;還有,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二萬九千二百五十六點四九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六萬六千五百零四點五六億元。實際上「負有擔保責任」和「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最後都是要由政府承擔的,因此這三十萬二千七百四十九點七億元說到底還是政府債務。
對政府債務不准嘖言
審計署公佈了中國政府債務數據之後,大陸官方媒體聲音一邊倒,都說中國政府債務不算多。確實如此。去年中國GDP總值五十一萬九千三百二十二億元,中國政府債只佔中國GDP的一半稍過,較之美國政府債務佔GDP的百分之七十要低許多。
不過,中國政府債務規模這幾年逐年增長,其風險在提高,其危機在加大;而且二○一二年中國政府財政收入只有十一點七萬億元,政府債務佔政府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二百五十九,這就令人咋舌了。
這後一種聲音在大陸各媒體中是聽不到的。原來,審計署一公佈中國政府債務數據,中共宣傳部就通知大陸各媒體:媒體不得對中國政府債務尤其是地方債作負面報道及評論。
中央政府的債務連同「負有擔保責任」和「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大概是十二萬億左右。如果說,中國中央政府的債務還構不成危機,那麼中國地方債務危機的影子已經很清晰可見了。
現在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中,土地財政佔了大頭,去年大陸各地賣地收入超三萬億,可是與二十萬億的地方債規模相比還是差了許多。地方財政其它收入增長極慢,營業稅改增值稅可能還會使地方財政收入有所降低。而各地的社會保障投入則逐年在增加。
今年各地政府必然也必須繼續賣地,但今年地方財政收入卻不能保證必定增長;而今年到期需償還的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佔地方政府性債務餘額的百分之二十一點八九。二○一五年至二○一六年地方債務到期比重則分別為百分之十七點零六和百分之十一點五八,三年裡需償還地方債的一半。還有許多名義上不是地方債的地方債。
地方債是否會違約?誰也說不準。
事實上,地方政府在清償地方債的一年年過程中,還會再舉地方債,常常是舉新債還舊債。國家發改委負責人最近明確允許地方債「借新還舊」。地方政府的借債衝動很難抑制,事實上,地方債規模逐年擴大就是不斷在「借新還舊」。
地方債幾近於龐氏騙局
在現代政府運作模式中,舉債是一種有用的工具也是一種必要的手段,中國地方政府借地方債照理也是正常的。可是,長期來中國地方債一直比較亂。以政府為背景的融資平台,通過各種辦法募集資金,包括通過子公司滾動發行「理財產品」吸納投資,甚至通過私人渠道在香港等地募資,資金成本一度高達百分之二十左右。有許多地方債「高利短融」的融資平台是不透明的,包括一些高利貸或者是違規發行的理財產品、私募債還有信託產品等,很多類似於龐氏結構,持續滾動高息發行。
中國地方債為什麼會弄得這麼亂、這麼不透明?弄到要借利息高期限緊的短期融資的地步。按照慣例,政府債券有公共財政為後盾,基本上都屬「金邊債券」,可中國的某些地方債卻幾近於龐氏騙局。
政府負債的兩個原因
公開的原因是,地方政府在「趕超」思維下、在追求GDP熱潮中,在改善本地商業環境、增強本地經濟實力的追求中,不管不顧本地財政能力和償債能力,大肆舉債上項目。
隱秘的理由便是,只要有政府工程,政府官員便有合法的和「潛規則」的好處。中央政府自有雄厚的政府資金不斷搞各種各樣的政府工程,地方政府搞工程只能自想辦法了。
地方債這麼亂,中央政府似乎有與之劃清界限的想法。財政部和銀監會連續下文規定,省級政府可以設立一家資產管理或經營公司,參與本地區不良資產的批量轉讓工作。最近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提出準備建立地方主體稅種、發行地方長期建設債券等。
可是,根據中共一黨專政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和法律體系,中國的地方政府都不能獨立於中央政府體系之外,地方政府其實是無法獨立發行地方債的。中國現行的每一筆正式的地方債無不是由中央批准,甚至是代為發行的。因此,中國的地方債歸根結柢要由中央政府來兜底。
政府債務亦依靠印鈔機
現在看來,大部分地方債僅靠地方政府是難以償清的,可是中央政府將怎樣來最後承擔地方債務呢?先來看看中央政府是如何來應對中國經濟的。
中央政府有龐大的連續二十年大幅增長的財政收入,可是每當經濟下行或遇到經濟危機需要刺激時,政府採取的財政政策不是壓縮行政開銷、壓縮軍費開銷,不是主要依靠發行政府債券,甚至不是依靠財政赤字,而是赤裸裸地依靠印鈔機──超額發行人民幣。
在中共一黨專政下,中國政府發行多少人民幣無須向普通民眾交代,絕大多數中國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每年發行人民幣的具體數目。中國的法律也支持了中共政府的這種做法,《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貨幣政策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的穩定,並以此促進經濟增長。」所以,世上各國凡有遇上經濟危機,資本無不受到重創,唯獨中國的權貴資本,即使遇到二○○八年的國際金融危機,仍然毫髮無損。因為超發的四十多萬億人民幣承擔了危機的損失,超發四十多萬億鈔票的結果就是長時期的高通脹。
地方債看來也將如此。
在既不明確地方政府是地方債的責任主體,又不明確中央政府是地方債的最後保底人,這樣含糊狀態下,地方債的主要債權人本來就是銀行,當鉅額的地方債嚴重拖累銀行時,最易順勢通過銀行的壞賬,通過國資的再注入,輕而易舉的稀釋化為流動性的增加,成為高通脹的誘因和結果。鉅額的地方債由全國每個人來埋單了。
這還不算是最壞的結果。如此規模的地方債居然沒有一個責任人,那麼地方債勢必惡性循環,規模會越來越大,直至真正的中國債務危機爆發而難以收拾。
——争鸣杂志2014年2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