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2日星期三

劳东燕:為銘記這一刻,我們能做些什麼?

原創 微信公號:勞燕東飛

原本沒想過要就當前的疫情問題寫文章。一來,我對疫情治理沒什麼思考,自身的專業主要涉及事後的懲罰,對於緩解當前疫情並無多少助益。二來,事有輕重緩急之分,眼下恐怕還不是對現有制度進行冷靜反思的時候。三來,在輿論高漲全民關注的時刻,既然疫情已然成為公共話題,再加入我的聲音,也許反而顯得多餘。

然而,一位醫生的突然離世,讓我覺得還是有必要寫些什麼。不為其他,只為記錄此刻的真實情緒,此刻的世態萬相。不然,由於人們對記憶中的事物存在選擇性重構的傾向,一旦疫情結束,在這個社會的群體性記憶之中,留下恐怕又只有眾志成城與多難興邦的印象。

寫下來就算是一種銘記吧。一場意料之外的疫情,由於瞞報與處治不當,如何讓很多人的生命突然終結於特定的時刻。讓更多的人體歷求告無門的絕望與無處容身的惶恐,當然還有以鄰為壑的人心。無數人的生活被拋出既有的軌道。

我不知道,這一次的事件會不會成為轉折點。無論如何,如一位網友所言,還沒等我們把病毒檢測明白,病毒就先一步檢測出了體制的優劣、幹部的水平、商家的良知、專家的素養、醫者的操守,以及民眾的認知。

盛世華袍下的蝨子,由此顯露無遺,從暗處爬到了明處。

這段時間流了很多的眼淚。悲傷與憤怒相匯合,感慨萬千而又無言以對,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為什麼流淚呢?也許是因為眼睛可以表達無法言說的悲傷。當言說的權利被剝奪,應該慶幸的是,我們至少暫時還擁有用眼睛表達悲傷的自由。

悲傷逆流成河。這一次的全民悲傷,大概是因為,在這位剛離世的醫生身上,我們分明看到了作為普通人的自己。
我們平時畏懼強權,擔心說真話所帶來的一系列後果,包括單位的處分、同事的排斥與警察的上門。為了不影響個人的前途與家庭的安寧,我們謹小慎微地保持沈默,不斷地退卻,直到退無可退。

與此同時,我們又希望自己能夠保留一點小心翼翼的良知與勇敢,以便在危機時刻,利用僅存的良知與勇敢,來守護家人與親友。

這位醫生的下場,讓我們看清了自己作為普通人的命運。一個連小心翼翼的良知與勇敢都不允許保留的社會,個體的命運可想而知。

無論多麼謹慎地進行自我審查與自我規訓,削去做人應有的鋒芒,讓自己變得無血性可言,我們終究還是難以保全自己,也無法保全家人。

少年時讀《皇帝的新裝》,在輕慢中一笑而過。奢侈昏庸的皇帝,虛偽愚蠢的大臣,巧舌如簧的騙子,以及人云亦云的看客,怎麼可能會有這麼荒謬絕倫的社會呢?
年少時不諳世事的我們,總以為這樣的鬧劇,只是童話式的想象,文中各類愚蠢而可笑的角色,絕不至於在現實的舞台上出演。即便出現那樣的鬧劇,我們也下意識地認為,自己必定是那位未被世風污染的孩子,勇於揭穿皇帝未穿衣服的真相。

如今人到中年,才愕然發現,《皇帝的新裝》更像是一則政治寓言。我們便生活在這樣的社會,文中的各類荒謬角色,走馬燈式地出現在舞台之上。至於我們自己,充當的根本不是那個天真而勇敢的孩子,而主要演繹的是人云亦云的看客。

比童話中更為殘酷的是,在現實的社會,說出真話的那個孩子,下場必定很悲慘。他會遭到群情激憤的聲討,受到刻意為之的排斥。而聲討與排斥的人中,不僅有皇帝、大臣與騙子,也包括很多的看客。

最終,他要麼自己乖乖閉嘴,要麼被封口被孤立,甚至被投入監獄或是精神病院。

這次的疫情過去之後,相信會有不少的國人以腳投票,選擇出走或是移民。我不是沒有生過這樣的念頭。但終究發現,自己就是這塊土地上長成的一棵樹,扎根多年以後,必須汲取土壤中的養分才能繼續生長。

土壤雖說是有毒,但賴以成長的養分也來自這片土壤。移植到異國他鄉,毒素的影響固然得以消除,但缺乏相應的養分,樹的生命力也會因此喪失殆盡。

這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想必與我一樣,基於各種原因而無法離開這塊土地。既是如此,聽之任之讓土壤中的毒素不斷擴散,實在算不得是理性的選擇。不予制止的話,便是在毒害我們自己,毒害我們的孩子。

倘若以局外人的視角,來觀察一下我們自己的生活,以及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可能會油然生出一種荒誕感。的確,為了生活,我們中的很多人都拼盡全力。只是我們各自的努力,所作用的方向往往是相反的。也就是說,很多的努力,其實都花在了相互的損耗上。

為什麼會如此?原因自然非常複雜。其中之一無疑是,我們對良善社會所必需的基本價值缺乏起碼的共識,對如何使整個體制的運轉趨於良性發展也缺乏必要的思考。

所以,很多時候,人們自以為是在為別人的歲月靜好而負重前行。殊不知,可能恰恰正是這樣的努力,在給別人的生活帶來不必要的困擾與災難,甚至於摧毀後者的正常生活。
換言之,正是你的努力工作,在給別人帶來壓力與不幸;並且,你越是盡職與敬業,別人便活得愈加地艱辛。

疫情終究會過去,若是不希望逆流成河的悲傷重演,就該銘記這一刻。所謂一路走好或願天堂沒有傷痛雲雲,終究太過空洞與虛弱。在人間盡必要的努力,設法避免此類悲劇的一再發生,才不至於讓離世者白白冤死。

為銘記這一刻,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又能做一些什麼呢?除了蝸居家中盡量少外出之外,對於很多問題,也許有必要在冷靜思考之後重新加以認識。

其一,關於自由無用論。包括言論自由在內的自由,的確不是用來吃的,但是,它在關鍵時刻是可以用來救命的。
此次疫情,若非事先瞞報,並以謠言之名,公然打擊多名通報真實信息的醫護人員,應不至於擴散到此種程度。不得不說,如此巨大的代價,至少在相當程度上是由日益嚴厲的封口政策帶來的。

其二,關於大局為重論。大局為重絕不意味著,以保護多數的名義,就可以不顧少數人的基本權益。動不動大義凜然地以服從大局為名,勸說別人接受犧牲自己的命運,不僅冷血而且十分地虛偽。

不要天真地以為自己必然屬於大局的一方;很多時候,你可能就是為成全大局而付出代價的棋子。即便僥倖在這一次處於大局的一方,也要認真思考一下,倘若下一次自己不幸位於作為代價的陣營中,是否願意別人這樣來對待自己。
其三,關於好人無懼論。很多人可能並不反對在抽象意義上限制政府的公權力,但是一旦落實到具體的情景,又往往以「我是好人,我不怕」的大無畏精神,以妨礙效率為名而提出反對。

其實,壞人或是好人,造謠或是誠實,又豈是你自己能說了算的呢?判斷的標準與相應的權力,完全掌控在手握公權力的人之手。哪怕你說的是實情,人家說你是造謠,你就是造謠者。

其四,關於陰謀懷疑論。或許是由於權謀術過於發達,在我們這個社會,從上到下都習慣於用陰謀論來解釋一切。明明是自己沒有做好而導致的災難,也總要懷疑是別人的陰謀所致,以便於推托該負的責任。包括一些法律圈的人,也動輒以沒有證據表明不是陰謀為由,來顯示自己具備他人所沒有的懷疑精神。這樣的思維方式,不僅難以顯現自己的高明,反而暴露出病態的被迫害狂心理。

其五,關於個人無辜論。在一個《皇帝的新裝》式的社會,也許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成為那個勇敢的孩子。但是,一旦有人挺身而出發表異議,即便你不敢給予支持,至少也不要將他/她當作病毒一樣防著,甚或還吃上人血饅頭,同時口口聲聲仍宣稱自己的無辜。

且不說,雪崩之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樣勢利而涼薄的舉止,難道不是為虎作倀的幫助犯行為嗎?在這次的疫情抗擊過程中,出現各類排斥與歧視性的行為,甚至強行從外封鎖他人的門戶,此類行為更是難言無辜。

其六,關於愛國大義論。愛國是每個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的自然情感。但是,每個人對愛國的理解及其行為表現,可能不盡相同。你或許覺得,愛國的大義在於贊揚國家做得好的地方,但別人可能認為,愛國就是要批評做得不當之處。

不要動不動以愛國為名而不容任何的批評,甚至還為此質疑人家,為何不乾脆移民到別的國家。關鍵在於,這個國家並不為任何個人或組織單獨所有。它是你的家園,也是批評者的家園。既然是這裡的國民,他的祖輩都在這裡生老病死,你憑什麼要求人家離開自己的家園?

這次突發的疫情,也是對治理能力的一次檢驗。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至少有三點值得反思之處。

第一,不能關閉公共領域,應當允許不同聲音的出現。

一個健康的公共領域的存在,有助於在相當程度上避免決策所可能出現的失誤。正如決策學研究所表明的,就如何減少決策中的偏差而言,多數行之有效的去偏差技巧,都考慮到了看待問題時使用不同的視角。在所有的情境中,考慮對立面都能為判斷帶來更高的準確度。

所以,公共媒體與各類自謀體存在的意義,其功能就在於表達多元的聲音,從而減少決策中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在媒體死亡的時代,大量的決策失誤會變得不可避免。

不要認為批評政府就是在抹黑政府。政府的正面成績,自有宣傳部門來肯定與傳播。一個現代國家的政府,哪有時時等著民間來誇獎與贊揚的道理?更何況,做好該做的工作,盡好應有的職責,本就是政府部門的本分。做得好就要民間表達感激,這恐怕是青天大老爺的心理吧。

第二,不能以依法治國為名,讓法律充當政治打手的角色。
在疫情蔓延之初,對於多位醫護人員以造謠為名所進行的訓誡,便是以法律的名義來進行的。在其中,法律充當的是不太光彩的角色。問題在於,如果法律不是被用於保障個體的正當權益,而經常是作為打擊異見者的工具而存在,憑什麼讓民眾來信仰這樣的法律?

而一旦民眾不信仰法律,在一個高度流動的超大規模的陌生人社會中,又如何實行有效的社會治理?在這樣的社會中,必然難以主要依靠道德規範或文化規範來建立社會的信任機制。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社會的基本信任機制,不得不轉而依靠法律來確保。

政治風向歷來變幻莫測,法律疲於奔命地緊相跟隨。倘若法律充當的一直是政治打手的角色,它就根本無法承擔起建立規範性期待的基本功能。不僅治理機制的現代化無從談起,也不可能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

所以,讓法律成為政治的打手,表面看來直接有效,實際上卻是飲鴆止渴的做法。這樣的因小失大,會讓整個社會付出巨大的代價。

第三,不能盲信技術治理主義,以為依靠科技手段就可完成社會治理的轉型。

社會的治理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無法單靠科技手段就實現有序運轉。全社會是由政治、經濟、法律、教育與科技等各子系統構成,每個子系統都有自己需要承擔的相應功能。
社會就像一個有機體,政治、經濟與法律等子系統,譬如人體的各個組織系統。有機體要存活並有序運行,就必須讓各個組織系統自負其責,發揮好各自的功能。心臟系統再重要,也不能替代消化系統,而承擔起消化的功能。

社會的治理,必須在尊重各個子系統自身運作邏輯的前提下來進行。讓政治系統一家獨大,不斷地用政治的邏輯去干預其他系統的運行,勢必導致全社會系統的功能失調。

所以,在一個複雜性日益遞增的社會中,憑借現代科技所開發的技術手段,也許可以對每一個具體的個人實現完美的控制,卻絕對難以實現有效而合理的社會治理。

不讓各個子系統各歸其位各盡其能,沒有政治與法律制度上的真正進步,這個社會便永遠只是跛足而行的巨人。冷不丁地,就會被突如其來的危機所困擾。即便沒有被打垮,也終究不免元氣大傷。

2020年2月7-8日
完稿於清華園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