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习近平(右) |
過去3個月,中國經歷「暴力救市」失敗和人民幣「暴力貶值」後,經濟前景愈來愈令人憂慮。儘管早前召開的G20會議,中國財金官員空巢而出,全力保證中國經濟在未來「十三五規劃」期間會繼續在合理區間以較高速度增長,又信誓旦旦表示人民幣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因素;而不少人都期盼習近平的所謂「釋疑增信」訪美之行會帶來轉機,但中秋假期前後連日來內地股市和人民幣滙價的表現,卻充分顯示投資者以實際行動對習近平訪美帶來的成果,投下不信任的一票。
習近平行前接受《華爾街日報》書面訪問,為中國的「暴力(干預)救市」辯護,指中央在採取多項穩定措施後,中國股市已進入「自我修復和自我調節」階段。
換言之,正好證實「國家隊」已經停止進場,不再救市;既然缺乏中央資金托市,所以一遇上壞消息,上證指數便迅即跌破3100點關口,令投資者信心動搖。
由於上證指數由高位5166點下挫至今已達四成,蒸發財富逾30萬億元人民幣,大部分散戶資金不是被困便是被消滅;而監守自盜的中證監和中信証券又有不少高層被捕,造市機會大大減少,相信內地股市再大幅下挫的機會已經不大。但這亦正好說明,內地股市已變成「殭屍市」,不生不死,再無實際投資意義。
對中國外滙儲備近期大幅減少的現象,習近平以三大原因解釋:一是外滙資產由人行轉向境內銀行、企業等機構和個人持有;二是境內企業「走出去」,對外投資增長較快;三是境內企業穩步減少境外融資以降低槓桿。
果如是,對於李嘉誠正常商業決定的所謂「撤資」,內地傳媒又何以諸多批評議論?難道同樣是資金「走出去」的內地富豪如馬雲、馬化騰之流和權貴官僚資本,不是更有「愛國」理由在國家經濟出現困難時,留在國內共渡時艱嗎?習近平的解釋,恰好說明資金外逃是國內今年的大趨勢,而隨着內地經濟數據愈來愈不濟事,願意向內地借貸的資金正急速下降;外滙資產愈是加快向私人部門轉移,外流的資金只會愈是加速。
眾所周知,中國的外滙流通受到管制,人民幣的滙價非由自由市場決定,幣值由官方定價,但信心基礎卻來自中國以外滙儲備和銀行系統存款中的外滙佔款。
8月份,中國的外滙儲備和銀行存款中的外滙佔款分別大跌940億美元和7000多億元,如果趨勢持續,估計不到一年,中國的外滙儲備便捉襟見肘,所謂人民幣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因素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因此,《信報》8月底曾引述外電報道,中國部分涉及金融相關的政府部門,正在研究考慮分別使用7算和8算為人民幣2015年底和2016年底的滙價,並非空穴來風,沒有原因。
習近平又說中國希望透過注重創新及倚重消費令經濟「鳳凰涅槃,火浴重生」。正正在這個問題上,十八大四中全會以來,中共一直依賴量寬政策力谷經濟的做法令人擔心,只會得出完全相反的結論。
由2002年至今年初,中國的廣義貨幣M2已增長近六倍,至122.8萬億元人民幣(20萬億美元),同期經濟規模增長只有大約四倍,中國的M2/GDP比率已達200%,比美國的相同比率在70%左右高出很多。
但最近公布,中國至7月底的M2餘額已達135.32萬億元人民幣,即再增13.3%。大量增加的流動性,實際上只會流向資產市場和外逃,並沒有流向實體經濟,習近平一廂情願改革和振興經濟的「中國夢」,恐怕很難成為事實。
事實上,放假期間,人民幣離岸滙價已創出兩周新低。主要原因,是由一種名為「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 TRF)的衍生產品拆倉所致。原來這種衍生產品與「累計認購期權」(Accumulator)類同,一直看好人民幣前景的投資者或未來需要大量人民幣作貿易結算的企業客戶,過去買入數以萬億計的人民幣,現在憂慮人民幣未來因減息或貶值導致利息收入不能抵消滙價下跌,迫得把買入的人民幣沽出,因而引發人民幣離岸滙價下挫。
根據摩根士丹利的報告估計,中國投資者於2013年合共買入價值約3500億美元的TRF,相等於2.73萬億港元;只要中國的經濟數據持續疲弱和人行未來繼續減息,這些投資者便會悉數沽售持有的人民幣,足令人民幣離岸滙價跌勢加劇,情況堪虞。
習近平今次訪美之行,極盡討好美國企業之能事,但換來的投資,例如互聯網巨企Facebook、Google進入中國市場、環球片場在北京興建全球最大樂園,都是把中國當作「世界市場」賺取收益,再非「世界工廠」投資製造業;即使波音在中國設廠,亦只是中國購買300部飛機,所以機身噴漆和機艙內部裝置的工序,才搬到內地「包產到戶」而已,當中全不涉及重要的科技轉移,對內地創新經濟和刺激消費,幫助有限。中美加強經濟合作,究竟誰依靠誰、誰得益最大,也就不言而喻,可想而知。
——信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