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10年10月16日星期六

管见:共运、共和 映照“伟业”

【中共的90周年恰逢辛亥革命百年,它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离共和渐行渐远的中国前路何在?

《建国大业》与《建党伟业》


去年"十一",热闹之一是献礼大片《建国大业》,如今,新的热闹是为明年准备的又一部献礼大片《建党伟业》,时常传出该片如何如何的消息。

《建 国大业》这种歌功颂德的电影,据说它票房很不错,引人好奇。看过之后,仔细想想,除众多明星参演,以及片中蒋先生谈论"反腐败"之外,其实还有一个缘由。 该片为中共建国之国庆献礼,却是献给政协,因而难以回避民盟当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也难以回避普选作为民主建国之当然程序在当时已有高度共识,而在该片宣 传中,这一点似乎淡化,也很自然。由此而论,该片的高票房意味着,尽管它意在奏响歌功颂德之主旋律,然而,许许多多的人们毕竟通过该片而回味当年以共和的 名义民主建国的历史,与现实的对照在所难免。

那么,《建党伟业》当然也免不了继续歌功颂德,它的看点何在呢?

基 本的看点,原本应该是在中国共产党与共产国际之间的关系上,而这也最可能是要粉饰的地方,如何粉饰就很有讲究。当年的中国,正值共和之初,工农运动尚在发 展之中,各派力量及各种学说争斗争鸣,共产主义为其中一支,力量弱小而分散。各小组或派别竞相建党,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它们须各派代表到苏联晋见共产国 际,得到共产国际承认者方为"正统"之中共。而建党实务,也须由共产国际派员,到中国实地指导,且如此格局延续多年。中共听从于共产国际的指挥棒,结果从 城市退到农村,再从南方退到北方,屡遭惨败。先是撤换陈独秀,再打倒王明,中共其实心知肚明,共产国际对中共帮助很大,对其屡次挫败也实在责任不小,而经 历了这些磨难,它才逐渐地成长为一个显示独立性的政党。

在这个过程中,中共党内"国际派"失势,苏俄风格的"马列主义"让位于中国土产的"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学说经过"苏俄化"再开始"中国化",终于面目全非。那两位德国人,马克思和恩格斯,面对其理论的"中国山寨版",恐怕很难想象,以这样的东西作为"理论基础"的党,是一个什么党。

"老子党""儿子党"真面目


这 样一个建党过程,称其为"大业"或"伟业",看来真是很有道理,因为其中的难度难以想象,而其中的屈辱、残酷、辛酸以及曲折,更是令人惊叹不已。不过,这 样的历史若真实再现于银幕,恐怕有损于中共"光辉形象"──想想看,中共与苏共论战时那样激烈反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老子党"、"儿子党"格局,它肯定 不会愿意让人们看清楚它当年屈居"儿子党"地位的真实面貌。

于是,《建党伟业》的表现的限度,人们可以心中有数。它怎样把奉命做的事情写得看上去根本就是"自己的事情",实为需要高超技巧的特殊艺术。

但是,即使真实的历史完全不见痕迹,人们也不必失望,因为还有另一大看点,而它现在已经露出些端倪了。据报导,该片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下了很大功夫,据说将"正面表现波澜壮阔的孙中山建立共和"。国内的视野这样拉开来,影片可以拍得丰富多彩,拍得好看,也可以稳妥许多。

要命的是,即使模糊了涉及国外之事的看点,国内当时"走向共和"的大背景,无论如何避不开。辛亥革命十年之际中共建党,它以中国社会之共和大业为背景,该片如何"正面表现"其中的关系,成为很有意思的看点。

人们还记得,中共曾经对电视剧《走向共和》动手动脚,不料,阻止其播出反而更大程度地引起民众对该剧的兴趣。如今,为中共献礼的大片也要"正面表现"走向共和的史实,其中或许不无讽刺意味。

拭目以待之时,不免遐想联翩。走向共和,在中国实为真正"开天辟地"之业,而中共则认为,它的建党堪称"开天辟地"的"伟业"。于是,两桩"开天辟地"之事,在《建党伟业》里激荡,值得注意者,至少有二。

其一。《建党伟业》里的中共,正是在它的极其激进的阶段。它那时的热情,与今日相距甚远,与它"正面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孙中山建立共和",则形成鲜明对照。那么,既写出走向共和的"波澜壮阔",又更为突出中共"建党"之"伟业",其中的分寸,很是微妙。

只有专政而不以共和为念的中共


中 共属于当时社会中激进的一翼,它的注意力实际不在共和,而在仿效苏俄的专政,以实现其共产主义理想。中共退到农村,再退到北方,逐渐认识到共产主义的遥 远,不能不从"新民主主义"做起,承认"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这表明它的进步,然而这一进步很不稳定,一旦 取得了政权,它就自然而然头脑发热,把那个"天经地义"撇在一边,什么民主主义,什么共和宪政,都不算数了,它要迅速燃起共产主义理想之火。到今天,即使 计划体制失败,不得不接受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它也仍然以反对"西方民主"、反对"三权分立"的名义,御民主、宪政"于国门之外"。

伏 案凝思,《建国大业》里的中共领袖,对于民盟体谅中共正在打仗而未坚持普选,深怀感激之心,今天来看,已有很陌生的感觉,于是,人们很希望续拍"社会主义 改造大业"、"反右大业"或"文革大业"之类大片,看看《建国大业》里那些人物怎样变化才有意思。此愿当然是奢望,续拍的是《建党伟业》,那么,那里面视 野中只有专政而不以共和为念的中共,今天看来,则会让人觉得既遥远又更贴近,其实也有意思,只是,这样的形象,须多多涂抹修饰,至少显得更柔和些,才可能 打动今日之观众。

其 二。"建党伟业"以走向共和为背景,那电影可以拍得好看,但也可以拍得令人无法接受。当年毛泽东批判电影《武训传》,说它"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 为反衬来歌颂"武训的"丑恶的行为"。这里不论《武训传》的是非如何,却可以想见,今日那些以运作主旋律影视著称的"艺术家",即使"正面表现"走向共 和,或许也有本事,将建立共和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乃至混乱作为反衬,来歌颂"建党伟业"。

这样议论一部尚在拍摄中的电影,其实是将这部《建党伟业》,视为中共庆祝与纪念其90周年的过程的一个缩影。中共的90周年恰逢辛亥革命百年,它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从国际共运(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衰,到走向共和的艰难,这两道光束映射之下,应该会有一个奇妙的影像。

――原载《动向》2010年10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