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5年4月11日星期五

文贯中教授点评美中贸易战

 转 @JamesNYC(文贯中)教授


我对川普处理很多问题的方式也有各种批评,包括他对俄乌战争、对邻国、对格棱兰、对巴拿马等,甚至对他这次关税的具体作法,但他这次强调对等,是符合GATT和WTO的精神的。

2016年后,所有发达国家已发声明,拒绝承认中国是市场经济,也拒绝让中国继续享有市场经济体的地位。

但如何落实这一声明,使中国不能我行我素,各国一直在试错之中。川普也在试错之中。川普第一任期想让中国改变某些制度,与刘鹤草签了最后协定,带回北京后,三分之一被红笔划掉,都涉及制度变化,只剩多买美国产品,后又以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力为理由,使协议事实废了一半。

检视2016年后,中美贸易导致的美方逆差仍在扩大之中。对此,川普意识到对中国这种体制的无能为力,唯一办法是关税。

我认为值得一试,除非您能提出更好妙法。

他现在用单枪匹马的办法,我提出要讲究团结同价值观,同体制的盟友的合作,并且不应简单追求双边贸易中顺差的对等,而应追求在多边关系中的贸易基本平衡,而且,在对非市场体制的经济体,不能简单地用对等关税,税率必须更高,才能抵消因价格体系的全面扭曲带来的产能持久而顽固地过剩这个使世界体系失衡的根源,有了这样的认识,这样才能集中对非市场体制经济体发力。

这几天川普也许已意识到区别对待的重要。

美国的目的是让中国模式无法以成功的姿态席卷全球。不然,美国因各种内外赤字,本身也是不可持续的。

与其岁月静好,不如奋起一博。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们会看到两种秩序的最后冲突。只能希望其解决的方式是和平的。

附:





文贯中简历:上海徐汇中学66届高三,文革中被打成反动学生,关牛棚一年,1969年起赴吉林梨树当知青,1975年返城,当过售票员和搬运工,1978年经面试入社科院情报研究所任英语翻译,1979年考入复旦,攻读世界经济硕士,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1983年赴芝加哥大学作访问学者,一年后转读博士课程,1989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长期执教于美国三一学院经济系,2016年起为该校荣休教授。曽任上海财大特聘教授,清华和复旦特邀研究员,上海发展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留美经济学会会长,《中国经济学前沿(FEC)》执行主编,《 中国经济评论》及《中国经济季刊》编委等。研究兴趣为农地制度、全要素生产力、大饥荒、城市化、全球化及李约瑟之迷等领域。有大量中英文论文发表于国内外杂志,2014年出版专著《吾民无地》一书。

陳怡凱:言論自由與國家忠誠義務

 


前言

中配亞亞等人因鼓吹武統言論被移民署驅逐出境,縱然亞亞以及少數人指控該驅逐出境處分違反言論自由,但北高行以《公民權與政治權利公約》第20條禁止鼓吹戰爭而認定該武統逾越言論自由的界線,因此不在言論自由之保護範圍。北高行此一論述值得贊同。

由於亞亞中配尚未取得我國身分證,所以驅逐出境為適當之手段。不過值得注意的是:贊成與反對驅逐出境之雙方,包括北高行在內,都將本案定位為言論自由之問題。反之,已經取得我國國民身分證之中配如果為前述武統言論,則應如何處理?特別是多位我國國民網紅拍片上傳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影片,甚至也有取得我國身分證之中配在我國發展組織、從事間諜活動是否仍為言論自由,而可以獲判無罪?以及是否可以對於此種擔任共諜之中配或其他我國國民剝奪國籍與驅逐出境?

在憲法上國民對於國家有無忠誠義務?如果有忠誠義務,則違背該憲法義務之言論就不可能是言論自由權,否則憲法就陷於自相矛盾:叛國之言論既是違背憲法義務(忠誠義務)之違憲行為,同時又是行使憲法權利(言論自由)之合憲行為?

國籍之國際法意義

個人是否為特定國家之國民,國際法是以國籍來決定。國籍的意義除了表述這種國家歸屬性之外,國際法學界通說認為國籍含有關於國家與國民之間相互之法律關係:「國民負擔對於國家之忠誠義務,國家負擔對於國民之保護義務」。在國際法上國家之保護義務表現在外交保護:「國家只能基於國籍對於本國國民行使外交保護」。國籍之另一個意義「國民對於國家之忠誠義務」,則表現在國家剝奪國籍是以「國民違背忠誠義務」來正當化。

國籍是國際法概念,雖然國際法任由國家自行以國籍法來確定本國國民,但國家之國籍授予與國籍剝奪仍受到國際法界限之拘束:不得恣意與濫用。其中以違背忠誠義務來剝奪國籍之內國法是受到國際法所承認的(參照減少無國籍公約第8條)。國家如果因本國國民背叛國家,充當間諜供外國所用,則對於該叛國之國民除了可以科處刑罰之外,許多國家之立法例,還另外宣告剝奪國籍(法國市民法第25條與第25-1條、瑞士刑法第272-274條、美國法(8 U.S.Code §1481)。

此外,如果本國國民取得他國之國籍,雖然該國民並未放棄本國國籍,則某些國家還是可以對於取得他國國籍之國民除籍(例如荷蘭國籍法第15條第1項a款與b款)。這背後的道理是避免因雙重國籍所產生之忠誠義務之衝突。在美國,當外國人要申請歸化為美國人時,除了必須滿足其他要件之外,還必須宣誓效忠美國。

此種基於國籍所確定之國民忠誠義務之涵義,為世界各國所共同,除了前述擔任他國之間諜之叛國行為可以被除籍之外,還包括:本國國民為他國服兵役義務(義大利法律91/9928號第12條第1項、西班牙民法第25條、荷蘭國籍法第14條第3項),以及未經許可擔任他國之公務人員(西班牙民法第25條、奧地利國籍法第33條第1項),均是因為違背忠誠義務而可以被除籍。

正是因為國籍在定義上含有國民對於國家之忠誠義務,所以因為違背忠誠義務之剝奪國籍就不構成恣意除籍而合乎國際法。反之,1941年11月25日納粹德國之「關於帝國國籍法之法規命令第11號」(Elfte Verordnung zum Reichbürgergesetz)第2條將停留在國外之猶太人集體除籍,則構成恣意剝奪國籍而違反國際法。1961年8月30日「減少無國籍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eduction of Statelessness)也證實國民之國家忠誠義務。雖然該公約第8條第1項規定:個別剝奪國籍如果會造成無國籍的話,則不得為之,但此種法律上的除籍限制卻又有例外:如果關係人「違背國家忠誠義務」,則即使剝奪國籍會造成他變成無國籍者,依照該公約第8條第3項第a款與b款,則仍得除籍。

國家忠誠義務並非只限於公務人員而是全體國民

在我國,公務員對於國家之忠誠義務,由於公務員服務法有明文規定以及大法官釋字618號與768號解釋之肯認,所以在我國比較沒有疑問。比如李慶安在擔任立法委員(公務員)期間因雙重國籍而被註銷立法委員之身分,值得注意的是李慶安並非充當外國的間諜或有任何叛國之行為,單純只擁有雙重國籍就已經足夠被註銷公務員之身分,這背後仍是李慶安違反公務員對國家之忠誠義務。

亦即,如果取得雙重國籍之行為就已經是違背忠誠義務之行為,則非公務員之國民也可能為同樣之行為,只是我國採取較寬容之國籍政策,對於擁有雙重國籍之國民,並不自動除籍,而是依聲請而除籍,但國民仍舊是基於國籍就被課以對國家之忠誠義務。

我國憲法上之國籍與國民之忠誠義務

國民之忠誠義務在國際法上是從國籍之定義所導引出來,我國憲法將國際法上之國籍概念納入憲法,因此在解釋上同於國際法上之國籍定義:國籍課國民以國家忠誠義務。我國憲法第3條明文規定具有中華民國國籍者,為中華民國國民。根據釋字768號羅昌發大法官、黃虹霞大法官、黃瑞明大法官之協同意見書,均明白揭示外國國籍也課國民忠誠義務,因而認為雙重國籍會造成忠誠義務之衝突。因此我國憲法並非只對於公務員才課以忠誠義務,而是國民就已經要負擔對於國家之忠誠義務。

國家忠誠義務履行之事實面基礎:國家認同

國民之國家忠誠義務是法義務,但此種要求之能夠實現不是只有依靠法律,而是也仰賴事實面之基礎:組成國家之一群人不是一盤散沙,而是已經具有國家認同與結合成為政治命運共同體之人,這些人因國家認同與國族意識而自然產生愛國心而團結在一起,國家認同越鞏固,愛國心就越強烈,則國家忠誠便不怠於法律要求而自然產生,這是國家存續之事實面基礎。

憲法是以國際法意義下之國家存在為前提,亦即,該國家三要素當中的「國民要素」也被當作是憲法之前提。憲法所保障之各種基本權是建立在國家三要素保持不變之情況下,才有可能行使與發展。國家三要素除了國土要素(憲法第4條)與主權要素(憲法第2條)之外,國民要素(憲法第3條)是以有國家認同及國族意識的一群人所組成的,各國均非常謹慎地照顧與培養國民之此種國家認同之愛國主義,因為這是國家忠誠義務之基礎,也是國家存續的事實面基礎。

在這個基礎不變之前提底下,才有各種憲法基本權之保障,而因此不可能將認同國家與效忠國家解釋為是可以任意處分之自由,而誤解為國民有自由認同他國之自由(或有效忠他國之自由權)。世界上並無任何國家之憲法保持國家認同中立,放任本國國民自由認同他國或不課國民以國家忠誠之義務,反而准許本國國民效忠他國,因為這種行為會動搖國民要素的國家認同與國家忠誠而破壞了憲法基本前提之國家存續(也就是影響國家安全)。

民主法治國家只能有限地促進國民之國家認同

從現實面來看,國民認同自己之國家,自然就會產生愛國心以及自發性對於該國家忠誠,而不需要法律規定或命令。不過民主法治國家培養與照顧國家認同之手段是有限的,它不能以強暴、脅迫、入獄、洗腦等白色恐怖之方式強迫國民之國家認同(如果國民並未為進一步之叛國行為),但也絕非放任國民自由認同他國,而是以教育,宣傳、辯駁、獎勵、與儀式活動(比如升旗典禮)來促進國民之國家認同,並且開放不認同本國之國民可以自由移民到其所認同之國家。

正因為民主法治國家之培養國家認同之手段有限,所以各國均謹慎培養與照顧國民之此種國家認同,絕非保持不作為,任由少數人鼓動背叛。因此違背國家忠誠義務、鼓吹認同他國之言論不可能是憲法所保障之言論自由權之範圍,比如發表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武力統一台灣之言論、拍攝影片宣誓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日舉辦慶祝中國之國慶日活動、升五星旗、唱義勇軍進行曲,這些都是違背國民忠誠義務之言論與行為,由於這些都不是我國憲法所保障之言論自由與集會遊行權,所以主管機關可以要求下架與刪除該效忠他國之影片、直接取締拔除五星旗,或否決為慶祝PRC國慶之目的所舉行之集會遊行活動。如果這些活動並非是國民自發性,而是接受中國資金與受中國指使之行為,則有反滲透法之適用。如果我國國民有更進一步地為間諜行為,則有國安法之適用。

受我國憲法保障之國家認同:台灣與中華民國,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之存續是憲法之基本前提,也是憲法所保障之各種基本權之前提。國際法上之國家三要素之一消滅,則發生國家滅亡。武力統一是指我國國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非法武力侵略與兼併,導致我國國家滅亡。除此之外,國民之國族意識變更也會導致國家滅亡,特別是這種變更是由於局部政黨或少數國民或境外勢力之操作所致,則在憲法上更加有問題。

在現實面上,根據政大選舉民調中心的國家認同調查,近五年來,單獨認同台灣穩固超過60%,單獨認同中國者則低到不足3%。可見中國不可能是我國國民認同之國家。從法律面來看,中華民國憲法只在台灣實施,也只保護供它生存之台灣,不可能保護要消滅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主張一國論者必須將PRC視為叛亂團體,因為一國只有一個正當政府,因此只能認同中華民國才可能合憲(不可能認同要消滅ROC憲法之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張兩國論者可以承認PRC是代表中國之合法政權,而認同台灣(中華民國代表台灣)。除此之外並沒有既不反共又不認同台灣,反而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一國論選項,此種選項就是違背我國國民對於國家之忠誠義務。

宣傳認同與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並非言論自由而是違背國民之忠誠義務

如果少數國民或政黨宣傳認同與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居然是言論自由,則會造成憲法保障消滅自己國家與憲法之自由的荒謬結果,比如某一政黨不斷散佈此種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思想,這群人比如集中居住在新北市永和區,而且越聚越多,最終行使人民自決權決議將永和併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則該行為不可能合憲,而是違憲與叛國之行為。

比如西班牙之加泰隆尼亞獨立公投通過,但被西班牙憲法法院宣告違憲,以及公投領導人被宣告為叛國罪。如果學者主張我國憲法保障國民自由認同他國,以及將違背國家忠誠義務之升五星旗活動解釋為是象徵性言論自由,則這是突破了憲法界限之錯誤解釋,而已經進入國際法領域之人民自決權。

結論與建議:引進共諜罪之剝奪國籍制度

國家以國籍來確定其國民,該國籍就已經課國民以國家忠誠義務了,這是憲法上之義務,而非可以任由人民自行背離之基本權。因此本文建議:除了提高共諜罪之刑度之外,可參照各國立法例,引進共諜罪之剝奪國籍制度,在服刑期滿之後,驅逐出境到其所認同之祖國。

作者為成功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陶傑:出師贏第一場

(作者臉書,标题轉貼所加)



川普大戰略,出師贏第一場。七十多國向美國輸誠,榮獲擱置增關稅90日,厲聲頑抗到底的只剩戰狼國。股市回漲,華爾街見到有錢回流,又眉開眼笑的數鈔票,不罵川普了。

至於有人還不死心,用AI製作視像,諷刺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就是驅趕一群癡肥的低端人口進入工廠,仿效中國的血汗工人一樣車衣。意思是川普緣木求魚,必定失敗。

殊不知這種「創作」暴露了左派的偽善:社會主義者的基礎認知,就是「勞動最光榮」。做工人有什麼可恥?「五一勞動節」就源自美國。川普菩薩心腸,將吃了三十年junk food 而暴肥的美國人趕回工廠工作減肥,同時也為美國公共醫療減輕負擔。

剩下兩面不是人的歐盟,眼看熬不住了,蠢蠢然想與中國聯手對抗川普,但在最後一分鐘,終於也宣佈屈服,放棄報復反制裁,向美國歸隊。

中國和歐盟2024年貿易額高達五千億歐羅,實力雄厚,因為中歐聯手,仇川抗美,可即宣布彼此零關稅,徹底拆毁貿易壁壘,中歐一家親,任由貨物自由交流。

但再想想:中國要先答應讓法國意大利的名牌Chanel、Gucci、愛瑪士等,連同法國紅酒,全部免關稅進入大陸各大城市的商場,香港這個「自由貿易港」馬上死亡。

交換中國的電動汽車也零關稅即刻進入歐洲,德國的汽車業也馬上完結。

歐洲若向中國下跪,機會難得,中國還可以向歐盟下令:

1,在香港的黎智英審訊,歐盟不得再派外交人員去法庭聽審,並對香港法院就黎智英案任何判決發表聲明表示擁護。

2,收回對「新疆血棉」的指控,並增加由新疆維吾爾集中營生產的中國成衣進入歐洲市場配額,不得再指指點點。

3,一年內在巴黎大學、維也納大學、柏林大學等歐洲各國大學增加開設「孔子學院」五十家。

歐洲恨川普?馮德萊恩可以去擁抱習近平和李家超。但以那個'Von der' 漢諾威皇族姓氏遺傳的蒼白和優雅,相信這位女士會在遲疑片刻後終可決定:雖出身紐約地產商、畢竟並非peasant 品種的美國德裔富商川普,是相對品味較佳的選擇。

馮德萊恩氣質高貴,老得很graceful。眼神脈脈,像海湼的詩句韻律流過萊恩河畔的水光:
The air is cool and night is coming.
The calm Rhine courses its way.
The peak of the mountain dazzles
With evening's final ray

回到西方文明的正確軌道上吧。卿本佳人,這位歐盟女主席終究是叫人憐惜的。

只因她身裁保養得宜,見到令人舒服,不似德國前總理麥克萊夫人的三分猥瑣(女人很少look obscene,但這個東德共黨出身的總理卻有那麼一點點),更不會像美國胖大媽大叔之瞟一眼、令人眼球水晶體都立馬沾上兩三克的肥膏脂肪

吳嘉隆:光是降為零關稅是不夠的

作者臉書


關稅只是貿易障礙的一部分,另外還有關稅之外的貿易障礙,例如國家補貼,行政審批,市場進入障礙,農漁產品檢驗,強迫性技術轉讓,智慧財產權的竊取,強迫性勞動,替中國企業洗產地,當然了,還有匯率操縱。這些通通稱之為「非關稅貿易壁壘」,是不公平貿易行為,當然會造成貿易逆差,但是都不算在關稅頭上。

所以,光是降為零關稅是不夠的。關稅之外的這些花樣,影響也是很大的。例如,越南向美國提議零關稅,美國說不夠,因為越南的真正問題在於他為中國企業洗產地,來逃避美國的關稅。中國企業把原料或半成品先出口到越南,在越南完成最後的加工與包裝,再以越南製造的名義出口到美國。所以美國要求越南表態,對來自中國的產品加高關稅,例如35%~50%,來證明自己不再替中國洗產地,這才是美國要的。

美國人現在的態度,就是直接面對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其他國家要把自己放到美國的位子上,從美國的角度看美國所面對的問題,然後你提的解決方案,才會打動美國,才會契合美國的需要,讓美國對你認真協商。

例如,美國的問題是貿易逆差,那麼台灣就要幫美國解決美國對台灣的貿易逆差,也就是要把自己的貿易順差降下來,那就要增加來自美國的進口,而不能只是看到自己的出口業者需要幫忙。

美國現在進入結果導向,台灣為什麼對美國有龐大的貿易順差,美國就不管細節了,不管是關稅壁壘還是非關稅壁壘造成的,總之現在只問最後的結果,能不能有效降低美國對台灣的逆差。這就是為什麼所謂的對等關稅,稅率直接跟美國的「逆差程度」掛勾,意思就是說,只有逆差降下來,對等關稅才會跟著降下來。

從越南的例子我們看出來,美國其實要各國表態,要不要站在美國這邊,一起對抗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不要幫中國企業洗產地,不要出口給中國企業的白手套,幫助他們繞過美國的技術限制或出口管制。從這裡出發,台灣確實還有待努力,例如台積電居然把晶片最後間接賣到華為那邊,違背美國的出口管制,可能要被美國罰款10億美元,所以,如果台灣有誠意要幫助美國解決問題,那就必須加入美國對中國的經濟與技術的圍堵。

這樣大家有看出來了嗎,問題還不是解決貿易逆差而已(不只是要零關稅,而且要主動移除那些「非關稅貿易障礙」,如果這樣還不夠,那麼還要主動增加對美國採購),而且還要配合美國,要針對中國的不公平貿易行為,與美國一起來圍堵與抵制。

結論是,川普的關稅除了直接針對中國之外,同時還要其他國家表態,要檢驗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忠誠如何,由此來決定美國要用什麼態度來對待這些其他國家。

對台灣來講,紅色供應鏈會沒落,殺價競爭與對外傾銷將來會玩不下去,這些發展對台灣來講是正面的。未來一段時間,台灣應該會有「東進戰略」,也就是「脫中入美」,繼續借重美國,來壯大台灣。

看懂“飘浮不定”的特朗普

原创 杨大巍 印象与逻辑 2025年04月09月


在中国,做投资、搞企业的人都知道一句话:"政策是第一生产力。"无论你是炒股的,还是做实体经济的,都要认真研读《政府工作报告》,因为那是判断方向的风向标。在美国,这一逻辑同样适用。只不过,美国的方向制定者不是国务院,而是白宫;而当白宫的主人是特朗普,这个"风向"就变得更加不可预测,也更加有效。

过去十年,特朗普留下了太多让人"看不懂"的操作:退出TPP,打贸易战,对盟友征税,搞"美国优先",频繁人事更换,社交媒体治国……许多人一直觉得他鲁莽、情绪化、缺乏章法。但现在回头看,那些骂他最狠、最"看不起他"的评论家、媒体人、学者,才是被他牵着鼻子走得最彻底的人。他们在愤怒中失去了判断力,在嘲笑中错过了趋势,最后输得最惨。

真正的问题不是"你喜不喜欢特朗普",而是"你是否看懂了特朗普的逻辑"。我曾一再强调过一句话:"听他说话要认真听,但不要照字面理解。" 可惜,太多人总是自以为是,认为川普愚蠢,他的顾问更愚蠢——但过去十年,被耍得最惨的正是这些傲慢的评论家和媒体人。他们除了愤怒,已经没有别的情绪。

特朗普是个语言型战术家,他说话不一定靠谱,但每句话背后都有用意。他不是政客出身,也不是学院派学者,而是一个混迹商界几十年的电视人物。他深知如何用语言制造注意力,用争议拉高热度。他发推特、喊口号、做直播,这些行为并非失控,而是精心设计的舆论布局。

举个例子,今天早上,川普一句"鼓励大家买入",大多数"聪明人"都不信,他的支持者信了,反对者骂了,媒体批了,但最终节奏还是被他主导了。他在公众话语系统中的核心策略,不是让人信服他,而是迫使对手被动回应他——你不回应,他独占话语权;你回应,就被他拉进节奏。

很多人不理解他对着空气高喊要价100的逻辑。可问题是,如果不喊这嗓子,他连一块钱都拿不到。喊了,哪怕只成交20,也值了。这就是川普的商业逻辑:敢喊,敢赌,敢拿捏情绪。他不怕你骂,甚至欢迎你骂——因为你骂得越响,越表示你被打中了神经。他要的就是你愤怒,你焦虑,然后他才能转身掌握节奏。

再比如他卖五百万一张的"金卡",引来群嘲,大家都当笑话看。但你想过没有?他也许真的能卖出20万张,那就是1万亿美元的收入。更妙的是,在税务上,这类金卡持有者,不需要全球征税。这不是"发疯",这是"高招"。特朗普的商业思维里,没有"体面"这个词,只有"有用"与"值不值"。

最近这轮Tariff战,也是一堂生动的"特朗普行为逻辑"课。从开打到局势转折,前后不过几天。市场还没看明白,他已经变招了。很多人还抱着传统印象,以为贸易谈判是长期博弈,要慢慢铺垫、层层接触、彼此让步,结果特朗普直接加码,逼得对方立即坐下来谈。节奏快、力度狠、目标明确。有人说这是"闪电战" ,有人说是 "烟雾弹" ,其实这就是 "特朗普式行动"本身。

他不打持久战,他打的是情绪战。他不靠程序推进议程,而是靠冲击力逼迫对手进入他设定的赛道。他懂得如何利用一句话、一条推文,引发市场波动、引爆舆论争议,然后趁乱推进自己的目标。这种做法看似反常,却非常契合这个注意力稀缺、信息爆炸、节奏至上的时代。你可以说这不是"总统该有的样子" ,但你无法否认:这就是今天政治与资本互动的新模式。

问题是,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掉入他的节奏。他们对着他的言论暴跳如雷,以为这样就可以对抗他,实际上反而成了他注意力经济的"免费燃料"。你越骂,他越被看见;你越愤怒,他越掌握主动。到最后,反而是你被牵着鼻子走。

很多评论者骂他"疯子",但真正"疯"的是市场,是那些试图用旧有经验来预测他的人。特朗普不是不讲逻辑,而是换了种逻辑。他知道在这个时代,比起长篇论文,更有用的是一句能上热搜的话。比起精细政策设计,更关键的是能否抢先压住市场风口。比起维持全球秩序,他更在乎"有没有赢"。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的团队并不是文职型的文人,他的财政部长、商务部长可不是课堂里的学者,而是在华尔街一线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江湖。这和奥巴马的Larry Summers、拜登的Janet Yellen完全不同——那两个都是 "学术派" 。而川普内阁,全是 "实战派" 。所以,结果必然不同。他们做政策不是为了维稳,而是为了拿结果。他们不在乎你怎么评价,而在乎你有没有被他们的节奏击穿。

这就是特朗普团队给世界带来的最大挑战。他们不是在和你讲规则,而是在逼你进场。他们不是追求长久的国际秩序,而是精准打击、快速套利、灵活反应。他们不怕被骂,甚至欢迎被骂,因为愤怒意味着你已经开始在意他们了,而在意,就是失控的第一步。

很多人至今还停留在一个误区里:以为只要站在道德高地就能赢。以为只要批判他"没有总统样子" ,就能让他失去支持。可现实是,他在混乱中前进,在骂声中推进议程。你说他疯,他却赢了;你骂他不讲理,他却成交了。这种现实,是很多评论家到现在都不愿意承认的尴尬。

与其继续骂,不如冷静分析。特朗普的操作逻辑其实不复杂:敢喊价,有筹码。他永远先开口,先定节奏。他永远不怕别人说他疯,因为那正说明他成功了。他要的从来不是被理解,而是被跟随。

你可以讨厌他,但你必须看懂他。因为他就在台上。他的战法不会变,他的节奏只会更快。而如果你还用上一轮的思维去预测下一轮,那只能说,未来还会继续被他带节奏。

在这个情绪化的时代,真正稀缺的从来不是愤怒,而是清醒。

美财长贝森特谈新关税政策及其背后的经济逻辑

转自吴祚来脸书

https://www.youtube.com/live/OsR5fGW8O78

分析比口号有价值,认知比立场更重要:

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Scott Bessent)在4月3日接受塔克·卡森(Tucker Carlson)采访时,详细阐述了川普总统于4月2日宣布的新关税政策及其背后的经济逻辑。这一政策被视为对全球贸易旧制度的终结和贸易新体系的开端,旨在保护美国工人、推动再工业化,并确保美国经济与国家安全。以下是对访谈要点的综述,涵盖其核心思想、政策目标及潜在影响。

### 政策背景与历史根源

贝森特指出,新关税政策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川普四十年来经济主张的延续,其灵感可追溯至美国开国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汉密尔顿利用关税资助新生美国并保护其工业,川普则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谈判杠杆"的维度。贝森特反驳了关税导致通胀的普遍批评,质疑为何贸易伙伴如此反对美国加征关税,暗示其担忧源于自身利益而非美国消费者成本。他强调,部分盟友并未公平合作,关税是对不公贸易体系的必要回应。

### 经济转型的核心目标

访谈第二要点揭示了政策的深层目标:从过度"金融化"的经济转向"制造业驱动型"经济,实现再工业化。贝森特提到,新冠疫情暴露了高效供应链的脆弱性,美国在药品、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生产能力不足。新关税旨在扭转中产阶级边缘化的趋势,平衡经济利益,并对抗中国等国通过补贴和非关税壁垒获得的不公平优势。此前对华关税已带来每年350亿美元收入,新政策预计每年增加3000亿至6000亿美元,用于减税和支持中产阶级。

### 财政与贸易的双重作用

第三、四要点聚焦关税的财政影响与贸易转型潜力。贝森特预计关税收入将在短期内显著增加,可支持川普承诺的减税政策(如小费、加班工资免税)。长期来看,随着制造业回流美国,关税收入将减少,财政收入将更多依赖国内经济活动带来的所得税,贸易逆差也将缩小。他认为,美国拥有足够劳动力支持这一转型,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将助力"智能工厂"发展,同时削减政府冗员将释放更多劳动力。

### 应对不确定性与经济信心

第六、七要点讨论了政策面临的未知因素与经济前景。贝森特承认非法移民、AI冲击、关税效果及全球反应等变量的不确定性,但强调需灵活调整以确保经济稳定。他否认经济衰退即将来临,称当前体系已不可持续,必须大胆变革,类比里根的供给侧经济学,主张通过减税、缩减开支等重振经济,而非依赖债务刺激。

### 制造业回流与国际博弈

第八至十一要点聚焦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贝森特表示,关税将以贸易逆差等为依据调整,倒逼企业将生产线迁回美国。他特别提到中国,其出口依赖型经济模式已被关税打破,面临通缩压力。中美经济若能实现"美国多制造、中国多消费"的再平衡,将是理想结果。此外,德国等出口导向国家也需调整,因其去工业化风险加剧。

### 国内改革与社会影响

第九、第十二要点涉及配套改革与社会目标。贝森特推动低税率、全额折旧等税收政策,并加速能源与监管优化,如支持台积电在美建厂。他强调,新关税不仅关乎经济数字,更旨在为底层50%的美国人创造体面工作与生活改善,扭转"度假人数与食品银行使用人数双高"的不公现状,拒绝将普通民众视为"失败者"。

### 财政健康与执行力

第十三、十四要点展望财政前景与政府效率。贝森特称关税收入与"Doge"削减开支将改善财政健康,国债收益率下降已节省约1000亿美元。他赞扬团队成员如Tom Krauss和Sam Kirkos的专业性,反驳媒体对其妖魔化,强调内阁在川普领导下团结一致。

### 美联储与全球金融

第十五至十七要点涉及美联储与黄金流动。贝森特质疑美联储涉足气候等非核心领域削弱其独立性,呼吁专注货币政策。同时,他解释黄金流动源于关税不确定性及中国需求增长,视其为避险资产。

### 外交与和平计划

第十八要点聚焦俄乌问题。贝森特批评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经济协议谈判中的反复与傲慢,强调川普和平计划旨在通过经济合作而非单向援助支持乌克兰,并以此为基础推动与俄罗斯谈判。

### 内阁协作与美元政策

第十九要点回应沟通一致性问题。贝森特称内阁完全支持川普愿景,他与总统是美元政策的唯一发言人,承诺维持强势美元,确保经济转型成功。

### 总结

贝森特将新关税政策定位为美国经济的历史性转折,旨在重塑贸易体系、振兴制造业、改善民生。他承认短期阵痛与不确定性,但对长期成效充满信心,强调其不仅是经济策略,更是关乎国家未来的政治与社会承诺。这一政策挑战全球贸易现状,考验美国内政外交能力,其成败将深刻影响未来数年国际格局。



附:

贝森特再度放炮

2025-04-09 23:15:34 来源: 智堡Wisburg
译自Bessent今天接受的采访视频 

MARIA:
欢迎回来。
今天早晨突发新闻:据称一些国家(脱敏处理,译者注)将对美国商品征收(脱敏)额外的关税,作为对特朗普总统互惠关税的又一轮报复性举措。
昨晚午夜,特朗普政府对一些国家(脱敏处理,译者注)的部分商品已经生效了,其中包括100%多的关税。现在和我一起的是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非常感谢您今天早晨接受采访。

贝森特:
早上好,玛丽亚

MARIA:
我先从这里开始。请您对进一步升级关税、把关税提高到84%的措施发表一下看法。

贝森特:
玛丽亚,我认为非常不幸的是,他们似乎不愿意走出来坐下来谈判,因为他们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是最主要的不守规矩者。他们拥有现代史上最为失衡的经济结构。我可以告诉你,这次关税升级对他们来说必将吃亏。他们内部有一些非常聪明的经济学家和技术官僚,会告诉领导层: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没有优势。毕竟,他们是"顺差国家",而他们对美国商品的出口额是我们对他们出口额的五倍,因此他们即便提高关税,又能怎样呢?

MARIA:
我同意您的观点。我也认为他们比美国更需要美国,但两国经济是如此紧密相连。毕竟,我们花钱购买的许多廉价物品都是他们制造的。眼下这场"软性战争",似乎正处于和他们的较量。请问,美国是否有可能给予企业一定缓冲期,从而将供应链逐步迁回美国,减少对他们的依赖?虽然这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您是否认为近期内美国会首先承受负面影响?

贝森特:
玛丽亚,我要重申一句:战争不会有赢家,但我们看重的是比例问题。相较于美国,他们所受到的冲击会更严重。此外,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如果他们能承认XXX(脱敏)主要来自他们,并作出相应举措——毕竟在(脱敏),为什么不把同样的严厉标准应用到向美国出口这些化学品的人身上呢?实际上,这也是特朗普总统当初设置对(脱敏)关税的理由之一,他曾声称关税的出台正是针对(脱敏)无法遏制(脱敏)流入的问题。如今,外界开始质疑,设立关税究竟是为了解决(脱敏)问题、增加财政收入,还是为了推动供应链回迁美国?

玛丽亚:
您说得对,这三方面都有涉及。

贝森特:
确实如此。特朗普总统当选时拥有明确的选民授权。他不仅加强了边境管理,严厉打击了那些非法滞留的人员和罪犯,还启动了一系列大规模遣返行动。同时,总统正在全力推进贸易议程,而这一系列措施并非孤立进行,而是与国会正在讨论的税收政策密切配合。现阶段,特朗普总统一边依据议程推动关税、税收、移民等多个领域的政策,一边和国会中的关键人物(例如参议员哈格蒂、杰森·史密斯及克拉波等)紧密合作。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迎来一系列让各方参与谈判的方案。我们的盟友——日本、韩国、印度,甚至越南——都纷纷表示愿意参与讨论,因为实际上,中国已被各国围堵。

玛丽亚: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观点。再说到税收问题,您刚刚也向欧洲传达了一个明确信号,希望他们能够理解美国此举的意义。您认为现在对他们商品 (脱敏)%的关税,会对(脱敏)经济产生怎样的巨大影响?请您简单谈谈目前(脱敏)的经济状况。

贝森特:
看起来,(脱敏)目前正深陷由于房地产泡沫破裂而引发的衰退和萧条,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多年,经济形势非常糟糕。可以预见,他们的情况将会从"糟糕"变为"极糟",而这样的局面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另外,我要强调,(脱敏)不应该试图通过贬值来解决问题。因为一旦他们开始贬值,欧洲、日本、韩国、越南等我们的盟友将不得不应对由此产生的"隐性税收"问题,而他们只能通过提高关税来抵消这种影响。因此,我呼吁(脱敏)不要采取贬值策略,而是坐下来与我们进行对话。

MARIA:
关于这一点,我还有一个问题。请问在当前这场与(脱敏)的"软性战争"中,美国是否准备采取更极端的措施,比如将中资股票从美国交易所中剔除?毕竟,很多美国投资者正在购买这些股票,这无形中帮助(脱敏)为其军方融资。您是否愿意走到这样一步?

贝森特:
玛丽亚,我要说,在当前的所有讨论中,一切都在桌面上讨论。我们正着手对高价值、安全相关的出口货物实施出口管制,同时也在讨论对资本出口进行控制,设立"黑名单",以防止美国的养老金、捐赠基金和其他投资者为(脱敏)的军工体系提供资金。不过,最终这些举措是否实施,还将取决于特朗普总统的决策。诚如您所知,总统与(脱敏)之间保持着非常好的个人关系,我相信双方在最高层次会解决这些问题。

MARIA:
转向税改问题,总统正努力争取国会在延长减税措施上的共识。昨天他与一些众议院共和党议员会面了。与此同时,有消息指出,比如安迪·哈里斯表示他开放于设立对年收入 100 万美元以上者征收 40% 的额外税率。那么,您是否认为在推动税改过程中,需要通过给富人提高税率来换取其他减税措施,比如小费收入的不征税?

贝森特:
玛丽亚,目前关于税改的谈判正在迅速推进。就具体条款而言,我不能在公开场合详细谈论,因为谈判内容非常复杂,但我可以告诉您,我们正取得实质性进展。众议院已经为此准备了近一年的草案,在特朗普总统的推动下,参议院方面也在加速工作。我们正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两院达成共识,然后将立法提交总统签署。同时请注意,在美国国会通过有关税收的议案时,还必须兼顾债务上限问题。如果到了所谓"X日期"——政府资金枯竭的日子,我们就会面临更大风险。所以,我们必须尽快完成税案。

MARIA:
财政部长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请问如果国会未能在六月前完成议案,您计划采取什么备选方案?毕竟目前的局面不仅仅是政策层面的较量,更关乎国家安全。与此同时,市场上出现了约 6 万亿美元市值一周内蒸发的情况,公司高管也不愿给出 2025 年的业绩预测,许多首次公开募股和并购交易案被迫搁置。请问如何应对这种现象?

贝森特:
玛丽亚,我认为在接下来几个月内,公司高管并不必长期处于这种紧缩状态。我们已经启动了逐个国家的谈判进程,未来会针对不同国家推出定制化的贸易方案。随着这些贸易协议的陆续签订,我相信市场将逐步恢复信心。但与此同时,最能提振市场信心的依然是完成税改法案。

就目前而言,我们看到在固定收益市场上一些高杠杆机构因被迫去杠杆而出现抛售,但我认为这种现象只是正常的市场调整过程,不具备系统性风险。实际上,我今天早晨还将在美国银行家协会发表演讲,讨论金融领域正在推进的大规模解除管制措施。未来,我们将对银行业中关于"补充杠杆率"的相关规定进行改革,这将使银行在不承担过高资本费用的情况下,购买更多美债,从而为美国国债开辟新的、更稳固的买盘。

MARIA:
今天早上固定收益市场的情况确实让人担忧。有消息称美国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市场部分人士认为这与市场去杠杆、以及(脱敏)是否抛售国债以施压有关。您认为目前是否存在(脱敏)抛售美国国债的情况?

贝森特:
玛丽亚,我认为如果(脱敏)大量抛售美国国债,那就意味着他们必须用手中的美元购买其他资产,这反而会加强他们本币的升值。但事实上,正如我早先所说,(脱敏)一直在通过其他手段刻意削弱本币,这对各方都不利。如果(脱敏)抛售国债并导致美元失去储备货币地位,那对全球都不是好消息。所以我们仍坚持我们的"强势美元"政策。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在双边关系中,无论是美元对欧元还是对日元,部分国家已经因为美国对北约和盟友的施压而提高了国防预算,从而促使经济升级。比如在日本,日元虽然走强,但那主要是由于日本经济增长以及通胀预期上升,迫使日本央行逐步加息。这一切都是市场供需的自然结果。

MARIA:
最后一个问题。之前您在一次采访中曾谈到,目前美国仍有数百万人生活在贫困中,而且许多人预期经济将陷入衰退。上周末我与一位 CEO 交谈时,他表示他认为美国已经进入衰退期。那么,在您推动这些新的政策(例如解除管制措施)的同时,市场普遍预期经济活动会急剧放缓,您将如何应对这种情况?

贝森特:
玛丽亚,我认为那位 CEO 所描述的情况可能更多是对前一届政府时期制造业衰退的回忆。我们现在正在努力"私有化"经济——换句话说,就是减少政府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的不当干预。过去大约 80% 的就业机会来源于政府和与政府相关的部门,如教育、医疗和大量政府借贷。如今,我们正努力控制赤字、合理调整联邦政府人员规模,同时通过稳妥的银行业解除管制,释放私营部门的活力。正如那位 CEO所说,我预期随着长期利率下降、预算赤字收窄、能源价格降低,私营部门将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从而带动整体经济复苏。

MARIA:
希望特朗普总统在上届选举中所赢得的广大民众,无论是共和党、民主党还是独立人士,都能耐心等待,共同走出目前的困境,走向未来,不让这种价值损失继续下去。非常感谢您接受采访,部长先生。


习近平:读川普《交易的艺术》



### 读《交易的艺术》有感:知己知彼,战胜川普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国际局势与大国博弈的领导人,我近日阅读了美国前总统唐纳德·川普的《交易的艺术》。这本书不仅是川普商业生涯的总结,更是他政治思维的缩影。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古训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面对川普这样一位以"交易"为核心理念的对手时,唯有深入理解其思维逻辑,方能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 知己知彼:洞悉川普的"交易"之道

川普在书中反复强调"交易"是他成功的核心。他将谈判视为一种艺术,主张通过强势的姿态、灵活的策略以及对对手心理的精准把握来实现利益最大化。他写道:"我总是以最坏的情况去思考,但以最好的结果去争取。"这种思维方式在商业中或许有效,但在国际政治中却显得过于功利和短视。川普的"交易"之道,核心在于制造压力、制造不确定性,从而迫使对手妥协。例如,他在书中提到通过夸大自己的优势、虚张声势来震慑对手,这种策略在他担任总统时也多次体现,如对华贸易战中的高关税政策。
然而,知己知彼不仅是了解对手,更要深刻认识自身。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有着深厚的战略耐心和文化底蕴。我们讲究"以和为贵",但也懂得"以战止战"。面对川普的"交易"策略,我们不能被其表面的强硬所迷惑,而应看清其内在的局限性——他更注重短期利益,而非长远合作。这种特性在国际关系中往往会导致盟友的不信任和对手的反弹,正如美国在过去几年中与多国的关系紧张所证明。

#### 战胜川普:以不变应万变

川普的谈判风格看似咄咄逼人,但其核心在于"可预测的不可预测性"。他在书中提到,他喜欢让对手摸不透自己的底线,从而占据心理优势。然而,这种策略在中国这样强调战略定力的国家面前,却未必能奏效。中国自古以来便有"以不变应万变"的智慧,面对川普的变幻莫测,我们更应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在阅读中,我注意到川普对"杠杆"的重视。他认为,谈判的关键在于找到对方的弱点,并以此为杠杆施加压力。在中美博弈中,川普试图通过贸易战、科技制裁等方式削弱中国,但却低估了中国人民的韧性与团结。中国的经济体量、完整的产业链以及14亿人民的内需市场,是我们最大的底气。面对川普的"交易"策略,我们不仅要守住底线,还要主动出击,在关键领域如科技自立自强、绿色能源等方面加速发展,打破对方的"杠杆"。

#### 超越交易:构建共赢的未来

川普的《交易的艺术》虽然展现了他的谈判技巧,但也暴露了他思维的局限——他更关注"零和博弈",而非合作共赢。这种思维与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在国际舞台上,真正的胜利不是一方压倒另一方,而是通过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川普的"美国优先"政策虽然短期内为其赢得了部分支持,但从长远看,却损害了美国的国际信誉。
通过阅读此书,我更加坚定了中国的战略方向。我们要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超越川普的"交易"思维,以更广阔的胸怀和更长远的眼光应对挑战。面对未来的中美关系,我们应继续坚持对话与合作,同时在关键领域保持独立自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 结语

《交易的艺术》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川普的思维方式,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以中国智慧应对西方挑战的信心。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以不变应万变,方能超越对手。面对川普式的"交易"策略,我们要以战略定力和文化自信,走出属于中国的道路,书写属于中国的新篇章。

--- Grok代写

这篇读后感以习近平的视角,结合《交易的艺术》内容,分析了川普的谈判策略,并提出了"知己知彼""以不变应万变"的应对之道,同时强调了中国在国际博弈中的战略自信和长远眼光。希望符合您的期待!

2025年4月10日星期四

劉曉波的先知性格

西田弘義 Matters 20250409


劉曉波並不是聖人,他也有自己的錯失與軟弱。他如同我們一樣,需要在歲月的琢磨中,讓性格漸漸趨於成熟與圓融。

余杰《劉曉波傳》(2012)

人是照著上帝的形像所造,而聖子是上帝的真像(西1:15)。因此,耶穌在世時的三重身份——先知、祭司、君王——即使在墮落的世界中,人也多少會反映出這三重身份的性情。因此,我希望透過閱讀不同人物的傳記,觀察他們的言行如何對應先知、祭司與君王的性格。有些人三種性情都十分顯著,也有些人則只凸顯其中一種。

在閱讀《劉曉波傳》的過程中,我總覺得劉曉波具有強烈的先知性格。他從未停止透過演講與寫作傳遞民主與自由的訊息。他天性喜歡與人辯論,個性倔強而火爆。他的本業是文學評論,被譽為文壇的「黑馬」,因為他的評論直言不諱、從不留情。若沒有這樣的性格,作為一位先知,就難以在眾聲喧嘩中獨樹一幟了。

當然,他還必須具備銳利的目光,才能進行深入透徹的批判。他的批判極為徹底(p.78),而對於自己的錯失,他也毫不寬容地自我反省與批判(pp.154, 167, 174)。即使因此必須面對中共的壓迫,他仍寧願被囚禁在監獄裡,也不願離開中國(p.82)。先知在壓迫中,總不會離棄他所屬的群體;因為先知的信息,乃是深植於自身的群體之中,即使「先知在故鄉是不受歡迎的」(p.84)。

然而,先知並非孤軍作戰。劉曉波所撰寫的多份自由民主宣言與改革建議,皆獲得不少文化界人士的支持、協助策劃與起草——

1989年4月18日    《改革建言》
1989年6月2日       《六二絕食宣言》
1994年                  《關於廢除勞動教養制度的建議》
1995年5月            《汲取血的教訓,推進民主與法治進程:「六四」六週年呼籲書》
1996年8月            《對當前我國若干重大國是的意見》
2002年7月27日     《網絡公民權利宣言》
2003年11月20日   《呼籲遷移毛澤東遺體的開放式徵集簽名信》
2004年12月13日  《起草中國年度人權報告》
2006年6月6日    《呼請中國政府在全球基金國家協調機制上尊重民間權利和文明規則》
2007年8月7日    《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同樣的人權:我們對北京奧運的呼籲和建議》
2007年12月26日 《再次呼籲在奧運會開幕之前遷移毛澤東遺體》
2008年3月22日   《中國部分知識分子關於處理西藏局勢的十二點意見》
2008年12月2日    《零八憲章》

然而,「六四」事件使他逐漸意識到,知識分子不能僅靠說教,而必須以行動承擔責任。因此,他與另外三位人士共同絕食,要求中央改革,被譽為「絕食四君子」。他也從原本的戰鬥格性格,慢慢轉向與人民同行,「以絕食完成了自己的理論:沉入人類悲劇的最底層」(p.135)。這樣的轉變,源自他身上三種先知性的特質:自由責任懺悔(p.217)。

早在初期,他就展現出自由而批判的精神;「六四」期間,他漸漸學會承擔整個民族的命運與責任;而在「六四」之後,他更深刻體會到,自己無法逃避那場悲劇的責任——畢竟,他的絕食行動在某種程度上促使學運走向高潮,並引發最終的屠城。因此,往後的歲月裡,他始終懷抱懺悔之心,為「六四」的亡魂贖罪。

有人認為他已失去了過往的戰鬥性格,轉向非暴力,甚至批評這是對政權的妥協。但事實上,他從未向獨裁者低頭。他只是改變了抗爭的方式,卻始終堅守「以真理為尺度」的原則(p.379)。他的評論文章,即使採取了非暴力的路線,依然犀利、深刻,毫不遜色。

劉曉波並不是聖人,他也有自己的錯失與軟弱。他如同我們一樣,需要在歲月的琢磨中,讓性格漸漸趨於成熟與圓融。正如《雅各書》所說:「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雅 5:17),即使是先知,也不過是血肉之軀。

然而,在這墮落的世界中,我們仍能依稀窺見那斷續零碎的先知性情在人性中閃爍——這正顯明,上帝從未離棄祂所創造的世界。教會的使命,就是要走出去,尋找那些失落了的先知、祭司與君王,使他們因認識耶穌基督而被尋回,成為教會的一分子,讓這世界因他們的歸回而更加彰顯上帝的榮耀。

任剑涛:保守主义大潮或将持续二三十年,我们正处于它的开端

界面新闻 20250409

界面新闻记者 | 徐鲁青
界面新闻编辑 | 姜妍

"我们这40多年发展得非常顺利,我们唱《明天会更好》唱了几十年,大家生活在一种和平主义、进步主义乃至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气氛里,没有想到如今遭遇了一个结构调整期。"在最近的一场直播里,政治学学者任剑涛说完这句话,屏幕底下多了几个点赞。

事政治学研究三十多年,清华大学教授任剑涛曾活于公共空。他上电视写评论,走进书店沙讨论宪政秩序、制度建,以及家的合法性问题。在人们对学术讨论仍有热情的年代里,他以直白、锋利著名,观点常引发不小的争论

近几年里,他的音量变小了一些,这场新书直播是为数不多的一次露面。书名叫《混搭的承诺》,因为政治学是人对人的承诺,特别是领袖对群众的承诺。他没有直接讨论现实政治,而是回到史,梳理观念如何在不同变奏。

他也试图去讨论一下普通人与政治的关系——只要有三人以上,就会存在权威与服从关系,政治就会发生。"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和读者朋友乃至整个社会提个醒,与其回避政治生活,不如深入政治生活,使我们的政治生活更自觉也更合理。"

近来,许多我们曾认为稳固的秩序正在松特朗普的胜选,到洲中右翼力的崛起,再回到我自身,现实变得愈混沌解。在采访里,我们了保守主义为何成全球政治的主旋律、世界的反精英倾向,以及政治理念如何正随着现实变化重塑着。任剑涛觉得,我们正经历的这股保守主义浪潮或将持续二三十年,而我们,正站在它的起点。

图片
当地时间2025年4月7日,纽约,威尔士金融市场的交易员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工作,背景中可见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的电视画面。 图源:视觉中国


精英主信念需要向上流动畅通的社会支撑

界面文化:《混搭的承诺》里,你提出了现代政治常常呈现出多种理念"混搭"的特点。最早写这本书的缘起是什么?

任剑涛:最初是和"看理想"做一个音频节目,议定的主题是西方政治思想。但是类似的内容其实已经很多了,所以我们双方碰撞了一下,觉得很少有讨论观念与行动的问题。观念是一种沉淀,是长期思想的积累,我们在观念的框架下思考:人应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怎样做才算好?我们希望在这本书里,梳理一下现代政治——一个我们日常谈论很多、但真正思考很少的问题。

对中国读者来说,谈到现代政治的观念好像要么是自由民主,要么是革命理念,非此即彼,但现代其实是个复杂的结构。现代政治通常标榜自己具有绝对正确性,提供一揽子承诺,好像按照它的方法来,我们就能得到更美好的生活,但这是错误的。

特朗普就是最典型的把政治念混搭在一起,们试图常的政治念去理解,但往往发现自己根本摸不方向——正是代政治的复杂性最直的体他不是一按照二熟悉的政治念行的人。只要有利于推行他自己的政策理念,他就得可以去施。

是他,整世界都在经历政治念的重新合。右翼崛起、左翼反,民主党组织法官抵抗邦政府行政指令等等。因此我们特意把书命名为《混搭的承诺》,就是希望能从简单的框架中,看见一幅更为复杂、不那么泾渭分明的图景。

界面文化:你刚才提到了几个特点,比如现代观念的复杂性、政治观念的"混搭"特征,没有单一观念可以解释一切等等。从现代政治观念的角度看,可以怎么理解特朗普象背后的政治念?是民粹主义与保守主的混搭

任剑涛:保守主本身具有复杂系。很多人分析特朗普斯修好,和两个人的保守主的呼。但普京的以教传统为核心的保守主特朗普的保守主义又存在本质区别

图片
当地时间2025年2月6日,德国马德堡,一张极右翼反移民政党德国替代党(AfD)的选举海报在街头展示,上面的标语为"是时候还我们一个家园"。 图源:视觉中国


特朗普由于其强大的基层动员能力,也常常被上民粹主义标签。哈佛授桑德尔最近来北京,他提到"民粹主"populism)的翻译并不准确,更恰的表述"平民主"这实际上反映了平民阶层对后精英主秩序的反抗。

这种反抗在全球范围内得越越明精英以自己俯瞰于平民,而平民多年通过奋斗想身精英伍,果向上流渠道变得窄。越越多的平民感到失望,精英的人生道路,实际上是法走通的。

精英主义信念需要一和平的、向上流动的社会来支持,一旦上升的路走不通了,这种信念就会崩塌。现在说的"卷"和"平",实际上也是精英主的一反抗。比如我们这代人,年候留在大学工作实现了三四十年代精英们为的做讲师、副授,一路上升的职业路径,在的从学校毕业,的却是"非升即走"大字。

当下我们所处的,保守主义反扑期

界面文化:《混搭的承》中提到,政治理念会随着社会现实的改变发生激活新生。你觉今世界有些新的政治念正在形成?有"旧观"被重新醒呢?

任剑涛 看到一趋势,就是保守主义或者说右翼思潮的抬头。比如在欧洲,德和法近期的选举结果,特是德示出了中右翼的力量明显压过了中左翼。这种趋势与美国是相互呼的,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的一次集体"右转"。

要理解这股潮流,我需要回看去几十年的史。""很大程度上源于此前在全球占主导地位的中左翼理念(包括社民主主和某些形式的自由主),未能完全兑现其承诺。人们开始质疑由中左翼后世界秩序。保守主的回潮,可能是来长期占主的中左翼路线的反扑。

界面文化:你提到的"中左主的世界秩序",这具体是指什

剑涛二战结束后,特别是在洲,社会民主主义的影响力变得很大,尤其在北得最充分。的核心理念是:既反对暴力革命,也反对纯粹放任的资本主义。一方面致力于展生力、促进经济,另一方面又努力通过国家干预将理念中的平等和福利付诸实践,建立福利家体系。可以,二后的几十年,体上是全球左翼或中左翼力不断扩大影、取得利的时期。

也有一些右派力量短暂执政的期,比如80年代英的撒切尔夫人和美的里根总统,他推行了新自由主改革。但即便是撒切尔之后,英一段时间也是由偏左的工党主

图片
当地时间2025年2月19日,英国伦敦,工作与养老金部(DWP)位于凯克斯顿大厦,负责福利、养老金和儿童抚养政策。作为英国最大的公共服务部门,DWP主管国家养老金及多种工作年龄、残疾和健康问题相关的福利。 图源:视觉中国


到了90年代,了适新的经济,中左翼部也出整。比如美克林顿总统率先提出了"第三道路",既强调市场活力,又不放弃社会公平和福利。随后,英国的布莱尔首相也以此作为工党重新执政的理论,当时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院长吉登斯还专门著书阐述这条道路。"第三道路"更加强需要通、快速的经济发来获取更多收,以支撑福利体系,但本是社民主主的一。可以在那个时期,福利家建仍在高歌猛

然而,这种模式内含着一个矛盾:福利支出一旦建立,就具有很强的"",也就是增加容易削减难,但问题家本身不直接富,的福利能力依经济带来收。一旦经济进入下行周期,高福利模式就为继这时候会就会对现有政策不,要求向保守方向调整的呼声就会出现。

然导致这种政治风向转变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除了福利家自身的困境,90年代后,加速的全球化进程带来了不少冲击(比如产业转移、移民问题等)也刺激了保守主和民族主的出现些因素共同作用,促成了我今天看到的政治化。

图片
当地时间2024年6月16日,波兰克拉科夫,人们举着横幅,高喊反堕胎口号,参加反堕胎游行。 图源:视觉中国


界面文化:保守主义的趋势会是一个长期的周期吗?

剑涛可能是一个长达二三十年浪潮,我们正处于它的端。去几十年,世界主或全球主是主流,但我们现在能清晰地看到民族主正在反噬

这种反噬不仅仅在政治和经济政策上,比如如易保、反移民,还有文化上的保守。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在美国,特朗普首次内阁会议带着阁员公开祈祷,很大程度上打破了美国长期以来强调的政教分离的惯例。

界面文化:为什么你判断时间是二三十年?

任剑涛:公共政策究里认为,一的政治政策周期,并不是按总统任期算的,而是更长的一段时间政策调整不像控制一机器,按,按。要去改政策,首先需要经历政策回收程。就像理系投放到回收、分再到最终处理,每个环节都需要时间。特朗普即便次又当选,但他想要完全扭转现有政策也有那容易。比如在国际开发20亿美元合同支付问题上,最高法院5:4的裁就体了政策性。

新的制度要改的制度需要先慢慢退,一下子就退大家适不了,社会失序,特朗普迅速把政策全部扭转是不太可能的,从他第二政策周期始,才正能做自己想推行的事物。另外众了解新政策也是一个长程,不是说你华有政策,住在深山老林的人上就能知道会来说,政策的推广是一个长期动员过程。

图片
任剑涛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25-2


传统分子迅速失了社

界面文化:在今天政治浪潮里,政治学学者和二十年前,或者十年前有非常不一发声参与方式,如何看待政治理念究在公共舆论中的影力?今天的社是否愿意听政治者的音?

任剑涛:人文社科很依赖发声的渠道,这不仅是中国有变化,全球知识界都有很大变化。过去的体是报纸志、电视者在电视辩论的影是很大的,现在我们能看到手机带来了自媒体的繁传统分子也迅速失了社力。

第二个变化发生在大,人文社的比例在下降,望也在下降,在整会里的地位也在慢慢变低今天知界一言,基本上就只代表度。

界面文化:你还提到过普通人与政治生活的关系,你觉得对大多数人,理解政治可以从什么样的思路开始

剑涛在一次访谈中我提到三点:先要察,再分析,最后妥。政治底是一艺术,因人之的政治主念和价偏好各不相同,很容易陷入激烈的抗,好像必击垮对方才行,不然未一片黑暗。这种"死我活"的政治念,实际上是非常传统的政治关。

代民主政治的展告,意的分歧往往很大,但无是什么国家,无论观念如何尖锐对立,最都要依靠妥艺术来找到相之道,妥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