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2023年10月16日星期一

讀福山的《身分政治》

寂然  / Matters 20231014

當一些本來是人之常情的個人感受慢慢變成一種組織、一種力量、一動立場,很快就會被"有心人"加以利用⋯⋯


俄烏戰爭打了接近兩年仍未到終局,想不到另一個敏感的地區突然又燃起戰火。2023年10月7日,控制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在毫無先兆的情況下,向以色列境內大量發射火箭彈,突破防線,擄走一批人質,殺害大量平民及外國人,然後以色列宣佈進入戰爭狀態,連日來向加沙地區猛烈轟炸,一個星期之間,當地幾十萬人痛失家園,傷亡更慘重。

這幾天全球都在關注加沙的情況,很多人重新了解以色列立國的歷史,以及幾十年來與鄰近地區的恩恩怨怨,當然也會擔心新一輪的衝突會累積更多仇恨,怒火攻心生活艱困的平民會更易被組織和煽動,互相仇殺的事會難以抑止,和平的日子離善良的人越來越遠,更大規模的暴力衝突不知會把整個地區撕裂成什麼模樣。

這幾天我追看新聞之餘,也讀了史丹福大學政治學教授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2018年出版的《身分政治》(Identity: The Demand for Dig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Resentment ),探討民粹崛起、民主倒退,認同與尊嚴的鬥爭,扼要地回顧了廿一世紀前二十年世界各地的政治風波。

福山認為各地的鬥爭主線不約而同從意識形態上的"左右"變成身分認同上的"族群",所以宗教之間不同派別可以引發衝突、種族認同的差異可能會演變成大規模抗爭,性別意識或性取向意識也有機會牽引出意想不到的復仇之火。

書中提及人的靈魂有三個部分,第一是原始的物質慾望;第二是理性的計算;第三是自己的尊嚴能得到他人的認同。當今世界的很多紛爭,往往非關利益,也不涉陰謀,而是源於個人的尊嚴不受重視,唯有擴大對某一種身分的認同,借用群眾的力量,追求更大的權益。

"要是他人不公開承認我的價值,光是我明白自己的價值是不夠的—更糟的是他人貶低我,或不承認我的存在。自尊是受他人尊重而生。因為人類天生渴望獲得肯定,identity的現代意義迅速演變成身分認同的政治,也就是個人需要公眾承認他們的價值。因此,當代世界的政治鬥爭,大都與身分認同政治脫不了關係:從民主革命到新社會運動,從民族主義、伊斯蘭主義到當代美國大學校園的政治都是如此。"

當一些本來是人之常情的個人感受慢慢變成一種組織、一種力量、一動立場,很快就會被"有心人"加以利用,所以福山說:

"這或許可稱作怨恨的政治。在形形色色的案例中,政治領導人圍繞這樣的感覺來動員追隨者:這個群體的尊嚴遭到侮蔑、貶低或漠視。這份怨恨會刺激該群體要求公眾承認其尊嚴。受到屈辱、冀求恢復尊嚴的群體所承載的情緒重量,遠大於單單追求經濟利益的民眾。"

《身分政治》不只揭示問題,也試著提供解方,但我嫌他最後的結論過於樂觀,非常溫情,有點草率。好像說了一通大道理,不過只對文明發展有一定基礎,社會制度相對成熟的國家有點安慰。

至於那些處於水深火熱狀態的國度,福山似乎有意輕輕略過,大概是愛莫能助。

上一次讀福山的著作,是他的名著《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人》剛出中譯本的時候,差不多三十年前的事了,我還記得要到香港的二樓書店才買到的。

來到這本《身分政治》,世界局勢與福山當年的預測可謂相去甚遠,不過他的書寫倒是貫徹始終,都是深入淺出地總結出一些值的警惕的問題,都是綜合新近發生的狀況嘗試證明作者的觀點,都是想討論人類社會的政治制度繼續進步的種種可能。老讀者發現他幾十年來始終如一,自然也會感到高興。

我們當然不必完全同意他的觀點,但他提出的許多事例實在值得深思,而且通常都發人深省,相當有趣。歷史並未終結,身分充滿浮想,這個世紀來到第二十三年已經發生了這麼多不幸的事,人類究竟何時方可放下成見、尊重分歧、和平共處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